语文是实践性很强及课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3351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及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及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及课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笔记张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其间也走过一些弯路。 20世纪70年代末期,语文教育界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混沌状态很不满意,对于文选型的语文课本也不满意,试图要为语文教学设计一条“科学化”的道路。语文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去实施“科学化”。那个时候有一种做法是: 将数理化的教学体系搬到语文教学上来,构建了一个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框架体系。体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便是将文选型的课本改为训练型的课本,即将读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分解为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每个单元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试图通过按部就班的系统训练,高效率地形成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在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诚如标准所说,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知识没有用,语文知识是有用的,但它只对小学生练好语文基本功起着辅助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吕先生的这个见解很精辟,也是跟标准的精神完全一致的。 相似论原理认为: 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人们认识某种新事物或解决某个新问题,要经历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人们必须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开始时反应的速度比较慢,此种相似联系经过了无数次的重复,就产生了“易化”和“募集效应”,由外显认知阶段转化为内隐认知阶段,形成了“快速反应通道”,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见张光鉴根据相似原理建构的科学教育系统流程图) 学生学习语言,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主要反映在语感经验的积淀上。话该怎么说,什么地方用什么词儿,无须凭借语法知识,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来,基本上是自动化的。比如说,汉语中有量词,一只羊,一头牛,一条鱼在中国连小学生也不会用错,可是外国人(比如美国人)学习汉语,就对量词的用法搞不懂。因为英语里面没有量词,学习汉语的量词,就要一个一个地死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语感,什么地方该用什么量词,凭着语感就能准确判断,而外国人就不行。 又比如小学作文教学,过去有人试图设计一条清晰的、可操作的,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线索,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训练框架体系。训练目标单一,且呈直线发展,虽然理想,却不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实际,到头来小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上不去。 小学生学习作文,就是要经常地读书、背诵,经常地观察、思考,经常地动笔。读多了,观察多了,思考多了,动笔多了,久而久之就历练出来了。鲁迅先生说得好: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其实这写作的奥秘就在“说不出来”这四个字上,因为在大量的写作实践活动中(即“多看和多练习”),“文章该怎么做”已经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了“快速反应通道”,作者仅凭直觉就知道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 这使我想起了庄子上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 南海之帝名叫“”,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叫“混沌”,他们三个人是好朋友。“”跟“忽”到“混沌”那儿去做客,“混沌”待他们非常热情。“”和“忽”为了报答“混沌”,便对他说: 人人头上都有耳、目、口、鼻,用来听声音、看颜色、吃饭和呼吸,可是你的脑袋却是一个混沌的肉球,什么也没有。这样吧,我们帮你凿出“七窍”来。于是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倒是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 毫无疑问,“”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 这个寓言故事对于我们认识语文学习规律、改革语文教学也是有深刻启示的。反思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在“混沌”的脑袋上凿的孔窍是够多的了,其表现是语文教学的头绪越来越繁,花样越来越多,使得语文教学离开自己的“原点”越来越远,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异化。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语文,尤其是怕写作文。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招致了社会上的诸多批评。 “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本真,就是完全和谐的生态。这种自然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就会无情地制约人类的创造活动,限制人类的发展。语文的本真是什么?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这一说法反映了语文学习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离开语文实践活动,是无法形成语文能力的。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他说的“习得”其实就是语文实践过程。有一个美国男孩,虽然自己听觉正常,但他的父母都是耳聋者,相互用手语交际;来客与他的父母之间的交际也用手语,而男孩本人因患哮喘病只能待在家里。他虽然可以从电视节目中接触英语,但还是无法听懂英语,也不会讲英语。(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神经语言学第123页)孟子中也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国国都临淄城的街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儿童要学会语言,必须要有一个语言环境,必须与语言使用者进行直接的交往,亦即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否则是难以学会某种语言的。学习口头语言是如此,学习书面语言也是如此。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极有意义的。 首先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学,从而树立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激励一句话,是因势利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其次是给我们指明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诚如标准所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使课堂内外相沟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更证明了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这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他们经历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倾吐,一句话,是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将语文融入到了其他课程之中。学生只有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正如有句名言所说的那样: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苏教版)练习6: 要求学生“走出学校,收集几个标志。先把标志画下来,涂上颜色,再写出它所表示的意思。然后把大家收集到的标志张贴出来,互相交流一下”。通过这项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光认识了诸多标志,而且也锻炼了写话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使语文走向生活、历练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鼓励学生自觉地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历练自己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研究的主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共同研究确定。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利用图书馆、科技资讯、书籍报刊寻找信息,还要善于分辨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并选择、利用资料撰写论文。 在这方面,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的“小博士工程”活动值得借鉴。学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自选某一个专题进行探索、研究,如“中国文字”、“北京的四合院”、“国宝大熊猫”、“保温瓶”、“关于沙尘暴的调查报告”、“中国茶文化”、“北京的老城门”等。可以是一个人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进行研究。他们去图书馆、逛书店、上网搜寻,尽可能地为自己选定的专题收集材料。很多同学收集的资料来自三四个地方,最多的竟有20多处,有的同学收集的资料达上百页之多。之后,他们对材料进行分类、鉴别、整理、分析,和老师、家长一起研究,最终写成“论文”。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收集、阅读资料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其训练的力度与效果是那种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远不可企及的。 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就是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 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减时增效的关键这就是我个人学习标准的一点体会。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 19:44:05编辑过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支持(0)中立(0)反对(0) 蔚蓝晴空小大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弄潮儒生 贴子:504 积分:110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4-3-27 14:33:00 Post By:2006-3-2 19:42:00 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材研读(二) 知微解情 知著显义“培养良好的习惯(8)”教材及教学 云南省昆明市教育局教研室 俞群一、教材解读 1. 教材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解读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四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部分的内容,无论从教育理念层面深悟,还是从呈现方式的角度审视,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丰厚的。5个彩页包含两个内容:“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 首先两个习惯的培养蕴含着“大语文观”的建构,不仅需要课内教给方法,更要把学生的视点引向生活,整合课内课外,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科的外延一样大,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获得思维发展历练的契机。其次学生要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就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书写习惯,大量的阅读积累,信息的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的建构和锻炼,应该说这是三维目标下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符合学科课标对教材要“加强整合,突出重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而且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努力体现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不光是坚持写日记,一个人所有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督促,多方力量的介入,齐抓共管,教材的设置本身就昭示了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坚持写日记”习惯培养的依据有: 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练习基础,还有二年级对阅读背诵习惯的要求,四年级上学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有选择的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为现阶段写日记提供了前提,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又可强化前阶段的能力及习惯要求。这也是苏教版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编写策略的又一显现。同时坚持写日记和本学期的习作训练又可形成写作能力的训练双线。“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是作为读书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它和“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一样,包含着更多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正应了那句: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点滴的态度及情感的积累就是形成人格的途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共有5页彩色插图和一位同学的3篇日记。13页插图主题是“坚持写日记”,45页插图主题为“爱护图书”。第1页主题用了3页共计5幅图画来展示。第1页3幅图,左上角展示了各种日记: 鲁迅全集(日记集)、雷锋日记和家庭日记,鲁迅全集(日记集)还展开一页给同学概览。右边是老师在向几位同学讲解介绍日记,桌上放着刚才介绍过的几种日记样本。下方一幅图是全班同学认真写日记,同学坐姿端正,黑板上写着“坚持写好日记”,下面是记日记的三点要求: 要持之以恒。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而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如果说这是了解和尝试写作的过程,那么后面第2、3页的图片内容就是实际写作的过程和结果展示了。这两页均是通版图,而图的左上方和右下方都展示了一个女同学在家里认真写日记的状态,第2页左上方的特写照片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态度认真,表情专注,握笔姿势正确,而第3页右下方这幅图可以看到全景的布局:女同学坐姿端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图片,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照片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3.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图片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二、教学设想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在活动中渗透体验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2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3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以上的设想意在抛砖引玉,说明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支持(0)中立(0)反对(0) 蔚蓝晴空小大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弄潮儒生 贴子:504 积分:110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4-3-27 14:33:00 Post By:2006-3-2 19:57:00 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材研读(三) 突出年段特点 培养阅读能力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孙景华一、教材介绍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所谓“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如上文谈到的人文思想教育,要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这4个重点项目的学习等来完成,而不是把语文学习搞成“三张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所谓“统筹安排”,就是这4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的。如本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除了几乎每课都安排了读写词语练习外,还安排了背诵课文8篇,占本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中年级阅读吸收、积累这个重点之重点。另外,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学习,在本册教材中,涉及的篇目也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所谓“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或联系,但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等,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篇课文安排的训练重点均要适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如果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强行统一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要么可能因练伤文,要么可能因文伤练。因此,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中年级段的四册教材均突破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束缚,因课设练,即每课除了安排朗读、写字、读写词语等练习外,还根据各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思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练习,有些课文,还同时安排多项或综合练习。 所谓“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因为一个重点学习项目,仅靠两个单元的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如上文在“统筹安排”中谈到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 所谓“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这4个学习重点虽然在本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都能明显地看出其学习的要求梯度。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支持(0)中立(0)反对(0) 蔚蓝晴空小大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弄潮儒生 贴子:504 积分:110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4-3-27 14:33:00 Post By:2006-3-2 20:01:00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那么,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 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 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 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但那仅是就安排的内容而言。下面笔者还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如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支持(0)中立(0)反对(0) 蔚蓝晴空小大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弄潮儒生 贴子:504 积分:110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4-3-27 14:33:00 Post By:2006-3-2 20:01:00 二、教学建议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想就如何落实好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谈谈肤浅的想法。 (一)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一是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通过联系形成聚像,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循规蹈矩”和“魅力”两个词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课文内容学习理解,就会化难为易。如对“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在这方面给教师们以启示,本册教材通过练习设计作了一些暗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三题,“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描述雨景词语的归类理解和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1)学文明法。如何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明白了这个方法,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查无字字典”。 (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联系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经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如特殊的葬礼第三自然段,前半段生动地描述了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后一句话写了游览的人们在瀑布前“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人们在瀑布前怎样的“流连忘返”?这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想象“流连忘返”的情景。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阅读就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学用结合,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关于阅读中语言的学习,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提高。“学用结合,用中理解”,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这一理念。如不但安排了相应数量的词语造句,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训练,诸如选词写话、模仿句式写话等等。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工具书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地训练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默读的要求虽然只提“初步学会默读”,但与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的要求相比,是有着“质”的提高。因为“初步学会”就是能够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即将进入高年级学习的本学期阅读教学,除了要达到上述的要求以外,还要逐步渗透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如何“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要整合教学环节。汉语言学习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整体把握。而作为阅读学习,不管是“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需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上半个世纪肢解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不但使语文学习患上了“丧魂失魄症”,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地联系和把握”,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整合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地阅读思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等深入地感悟,甚至产生出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理解。如祁黄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有的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的形象入手,要求学生阅读感悟,讨论探究,说说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这个总体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放手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引用悼公的话,祁黄羊是一个“出以公心”的人,具体表现在他向悼公举荐人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等事例上;接着,得出祁黄羊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具体表现在祁黄羊“担任中军尉”时,“晋国的力量比较强大”;然后,又相继得出祁黄羊是一个英勇善战、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其依据是“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是一个主动让贤的人,其依据是“腿脚落下了毛病”就“请求”“辞职”等。实践证明,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实,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提高和形成。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就一般情况而言,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和文本。也就是说,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标志,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环节,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作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是不行的。默读训练,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强调指出的问题:“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也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本册的默读训练应该予以适当的注意。但这不是小学中年级默读训练的重点,提高默读速度的前提是提高默读的质量。 3、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好习惯。默读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圈画批注”、“探究发现”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除了上文谈到的有关建议外,还要通过默读训练,把中年级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整合起来,通过默读训练,深刻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默读训练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强调的那样,读书要做到“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不要“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逐步养成“三到”的好习惯:“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扑捉到关键词句;“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 (四)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的学习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优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落实。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本册课后安排的读写词语训练,大都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抓好这些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这个任务作为本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训练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如燕子一课,不但词汇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句句段段鲜活精彩,都是学生积累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记课文中的精彩句段。通过摘记,让学生既进一步体会、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又深切地感悟到如何写好动物外形和活动的方法,如何进行环境描写和衬托等等。 3、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最后一册,如何完成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这是本册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这册教学,圆满地完成这个过渡任务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落实到位,即在落实本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优化措施,有针对性地强化弱项,提升强项,保证在每个学生身上不打折扣,不欠账,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支持(0)中立(0)反对(0) 蔚蓝晴空小大6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弄潮儒生 贴子:504 积分:110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4-3-27 14:33:00 Post By:2006-3-2 20:11:00 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材研读(四) 四年级下册习作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高林生(执笔)李惠玲 张静 李林钟一、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来审视四年级下册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