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08193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信息表标 题第三章 A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伽利略斜面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描 述本教学设计包括: 一、教学任务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资源五、教学设计思路六、教学流程七、操作案例学 科高中物理 一年级 第一册 第三章 A节语 种汉语媒体格式.doc学习者学生资源类型文本类素材课程类型高中基础型课程作 者郝明香单 位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地 址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新镇朱家角中学Emailmingxianghaoyahoo.com.cn第三章 A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执教: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郝明香一、教学任务分析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初中已学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学习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将为后续的牛顿第二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后,通过二个相关联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通过设问:如果不受力,物体将怎样运动?再通过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由于受到阻力,物体在第二个斜面上达不到它开始下滑时的初始高度,为学习伽利略的推理做铺垫。用演示实验模拟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推理过程,并介绍伽利略根据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用水平气垫导轨实验再次证明伽利略推理是正确的。然后介绍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真实的实验定律,而是以可靠的实验为依据,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的教育。最后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求知的欲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3)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4)初步学会分析、概括、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2、过程与方法(1)观察惯性现象,感受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2)在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概括、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了解理想实验,激发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领略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资源:1、伽利略斜面实验:两块平滑木板,小球等。2、气垫导轨、滑块等。3、惯性实验:投影仪、小车、木块等。五、教学思路本设计包括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按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组织教学,重点放在伽利略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推理过程,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经历人类对规律的认知过程。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方法是: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分析,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认识。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方法是:启发学生关注“运动”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区别,并通过演示实验,揭示生活中一些被其表象所掩盖现象的本质(如轻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停止),为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好必要的铺垫,然后用演示实验模拟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推理过程,使学生对伽利略的推理有认同感,以突破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定义惯性后,通过对比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以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例使学生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认识知识的真实价值。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7、 教学流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情景演示1设问1设问1演示1活动演示2问题设问2活动演示3活动分析推理伽利略的观点活动演示4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儿的补充活动动画演示5演示6惯性与惯性现象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说明情景 演示1和设问1在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后,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桌面上静止的小车,然后轻推小车,使小车缓慢运动,当手一离开小车,小车几乎立即停止运动。设问1:从刚才的实验看到,当小车在受到手推动时开始运动,当手离开后,小车很快就停下来,是否证明了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小车为什么会停下?由此拉开物理学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序幕。活动I 演示实验2演示:用稍大的力快速推一下静止在桌面上的小车,当手离开小车后,小车还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较长的距离后才停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问题I 设问2通过设问:在上述两个实验中,力的作用是维持物理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其运动状态?如果不受力,物体将怎样运动?活动II 演示实验3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演示:让物体(小球)从第一个斜面滑下来,并滑到第二个斜面,但到达不了开始下滑时的高度。活动III 推理理想实验推理过程:在上述实验中,假设如果物体不受各种阻力,则物体在第二个斜面上将能够到达开始下滑时相同的高度;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并重复实验,物体在第二个斜面上达到相同的高度的过程中,在第二个斜面上滑行的距离将变长;如果将第二个斜面水平放置,由于永远也达不到开始下滑的高度,物体在水平面上将永远不停地匀速运动。伽利略根据这个理想实验,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的结论。应当说明: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理想实验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实验。理想实验不可能用真实的实验来直接验证,只能在实验条件不断逼近理想情况时,其实验结果也不断向理想情况逼近。活动IV 演示实验4用气垫导轨做实验气垫导轨的作用目的就是减小滑块的摩擦力,使实验接近理想情况。实验可以观察到,在水平情况下,阻力越小,滑块匀速滑行的距离也越长,同样可经过推理得到“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的结论。活动V 包括动画、演示实验6和演示实验7动画: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动画演示,并根据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惯性的理解。演示实验5: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模拟,并根据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惯性的理解。演示动画7: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模拟,并根据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惯性的理解。3、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可以分为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人课题,介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第二环节,通过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探究过程,初步认识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第三环节,学习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第四环节,通过对实例的演示和讨论,巩固对惯性、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上述四个教学环节中,第二、三教学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七、教案示例(教学实录节选)(一)情景引入1、提出问题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生:要用力去推它。师:从这个例子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2、导入新课实验引入: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轻推小车,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缓慢运动,撤掉推力,小车很快停下。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木箱、桌子等)。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好像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是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演示实验2】在桌面上轻推一下小车,小车从静止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推力撤掉,小车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分析:小车的运动情况是,由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生:推的时候在水平方向小车受推力和摩擦力,撤去推力后只受摩擦力的作用。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受到桌面的摩擦阻力作用。【结论】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是错误的!【思考】 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规律总结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用实物投影仪)(1)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但不能到达同样的高度。(2)假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3)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将会到达原来的高度,但要通过更长的路程。(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5)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伽利略的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6)用气垫导轨近似地验证上述结论:把滑块放在一个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个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1)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且惯性只和质量有关。【说明】(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3、惯性(实验)【演示动画5】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 A手的后方。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D无法确定。生:钥匙将落在手中,因为抛出前钥匙随车一起运动,抛出后钥匙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向前的匀速直线状态,所以会落入手中。【演示实验6】(用实物投影仪)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木块,将纸条迅速抽出,木块不倒。(学生操作)师: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木块为什么不倒?生:木块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木块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木块不倒。【演示实验7】 刹车时的惯性现象(1)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向后倾倒,为什么?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小车突然启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生:启动前木块和小车一起保持静止。启动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开始运动,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静止,所以木块向后倾倒。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向后倒这一普遍现象。(2)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向前倾倒,为什么?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生: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启示】 汽车司机不能超速、超载防止汽车由于惯性而带来的事故。(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部分内容: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四)、作业布置 略 教 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授 课 人:李锦权学 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 号:2007230121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是整个物理中研究物体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它破除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与世界观。牛顿第一定律还包含着力、惯性、参考系等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而成为物理理论的支柱,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解析惯性现象。3.教材内容安排:先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接着引入牛顿第一定律,最后阐述惯性的概念并解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4.教材的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5.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在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时较为抽象,对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思想也缺乏深刻说明,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现历史、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和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九年级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对运动与力的关系已有初步的了解。3.学生的认识特点:进入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能适应物理的科学推理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惯性解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历史演变过程的“亲身”参与,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和思考的能力。(2)重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科学推理能力。(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培养学生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现象【教学难点】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讲授法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3)分析推理法伽利略理想实验使在有限的三四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如何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因此,在这节课中,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多增加了几栏,用以为学生记录猜想推理结论,从中让学生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2.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通过回顾历史,展示历史上关于力与运动的两种对立观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重演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物理运用到生活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伽利略理想实验装置(自制轨道与小球)、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演示惯性的杯子、水和熟鸡蛋。【教学流程图】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重现历史,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知识应用生活实例,坐车时的前倾与后仰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解析乘车时前倾与后仰的原因惯性实验鸡蛋入杯实验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当你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你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后仰,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你的身体会向前倾。这是什么原因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那就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牛顿第一定律。展示flash动画,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亲身体验到的有趣现象:为什么乘车的时候我们身体会前倾或后仰?观察思考 好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播放乘车时身体前倾或后仰的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动态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现历史,敢于猜想 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出发:用力推静止的课本,课本运动了,撤去力,课本也便停止,引导思考:力与运动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领略学者亚里士多德与物理科学家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观点: 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维持。利用课件,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认知历史上曾经对力与运动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假设与猜想,引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认知历史思考讨论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的过程,以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验探究1、有两个连接光滑的斜面,用一个小球放到左边的斜面上,放手后小球从左边斜面上滚下后滚到右边的斜面上。在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到达右边斜面的高度比左边的释放高度要低。2、伽利略理想实验:实验时忽略小球受到的一切阻力与摩擦力的影响。把小球放到左边斜面的某一个高度,放手后小球从斜面上滚下,越滚越快。到右边斜面时,由于减速的原因,小球越滚越慢,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到达左边的释放高度;改变右边斜面的倾角,小球要达到同样的高度,要在斜面上走更远的距离;当右边斜面倾角为零时,小球将一直滚下去永远达不到左边释放的高度,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1、先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装置,并强调试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忽略摩擦力、确定释放点的位置、标记下落高度与小球到达的高度。2、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与需要注意的实验现象。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数据表4、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结果5、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6、板书、多媒体展示,总结伽利略理想实验,明确实验结论。1、听教师介绍实验装置与注意事项。2、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猜想实验现象。3、设计实验记录表4、分析讨论实验结果5、总结实验规律6听教师科学分析。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与推理能力。总结规律1、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以及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1.具体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以及它的重要历史影响,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鼓励学生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2. 向学生解说,牛顿第一定律说明每个物体都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有物体都具有的,就应当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所以牛顿把它取名为Inertia,翻译过来就叫惯性。牛顿认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听讲记录笔记认知科学推理法听课记录认知惯性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知识应用当我们乘坐汽车的时候,汽车启动时,我们的身体会向后仰,这是因为汽车已经开始前进了,我们的下半身受到汽车大的作用而随车前进,由于惯性的作用,我们上半身仍然宝石静止状态;反之,当汽车刹车时,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这是因为乘客的下半身受到汽车的作用而随车减速,由于惯性的作用,我们上半身仍然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鸡蛋入杯实验:水杯装着水,轻木块放在杯口上,熟鸡蛋静止在木块上,迅速敲击木块,木块随之飞出,但鸡蛋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要保持静止的状态,所以不会随木块飞出而是掉落到杯子里面去。1、老师提问引导式授课,并且展示课件辅助教学:惯性能解析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我们一起回顾上课前所提的问题,并用这节课所学的惯性知识解析:为什么同学们在日常的乘车过程中身体会向前倾或向后仰呢?2、引导学生操作鸡蛋入杯的实验:先介绍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器材设计实验验证惯性定理。最后让学生解析试验中得到的结果。听讲思考回答听讲思考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解析实验感受身边的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对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布置作业思考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启发:大量事实证明,任何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那为什么运动的汽车总比运动的自行车难以停下来呢?物体的惯性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好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1 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 生活经验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1、回顾历史:伽利略: 伽利略理想实验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惯性定律)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物体的固有属性)4.知识应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先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力与运动是否存在关系。然后重现历史,引出历史上对该问题的两种观点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接着进行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教学。最后知识应用,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顺理成章,突出教学重点。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例如通过诱导式的提问启发学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与推理,突破了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