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发展趋势》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64134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8.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培训发展趋势》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职业培训发展趋势》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职业培训发展趋势》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 职业培训 2 科学的人才观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3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的历史使命感 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科教兴国 人才立国 人才强国战略 4 目标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建设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 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创人才辈出 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人才强国战略 5 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人才强国战略 6 人才强国战略 工作方针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 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紧紧抓住培养 吸引 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 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加快人才结构调整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促进人才合理分布 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 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7 人才地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 战略性 决定性作用 科学的人才观 8 人才标准 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把品德 知识 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 努力形成只要勤于学习 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 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 就能成为对国家 对人民 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 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科学的人才观 9 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环境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 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 支持人才干成事业 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放手让一切劳动 知识 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以造福于人民 10 定位 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 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高技能人才的地位 11 培养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 通过学校教育培养 企业岗位培训 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 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 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 扩大培训规模 提高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强化岗位培训 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 改进技能传授方式 促进岗位成才 高技能人才的地位 12 评价 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 实行培训 考核 使用和待遇相结合 逐步建立统一标准 自主申报 社会考核 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 高技能人才的地位 13 高技能人才的地位 环境 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14 15 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人员中 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能够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1 高技能人才 16 范围 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能 技师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高级技能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高级技能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 高技能人才 17 类型 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 1 高技能人才 18 经济快速增长急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技术变革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技能人才存量和增量的数量与结构不适应 1 高技能人才 19 增强企业竞争力急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 1 高技能人才 20 1 高技能人才 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带动数以亿计熟练劳动者的培养工作高端带动效应 提升职业荣誉发展职业生涯畅通成才通道引导终身学习 2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环节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2 2 1培养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全面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实施 三年五十万 新技师培养计划 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时间 2004 2006领域 制造业 服务业和其他相关行业途径 企业岗位培训 学校教育培训和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任务 2004年 10万2005年 15万2006年 25万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3 2 2选拔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创新拜师学艺首席职位 2004 中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4 2 3评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 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5 2 4交流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级技校 技师学院 企业集团 公共职介机构 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 开发技能人才 技能成果信息库 为技能人才交流 高新技术开发 技术成果转让 同业技术交流 绝招绝技展示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 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6 2 5使用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 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晋升 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 就业准入控制企业薪酬制度政府津贴制度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7 2 6表彰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宣传事迹营造氛围引导成才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8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 7保障完善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建立企业年金注重政策倾斜 人才保障机制 29 3 工作要求 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实施 三年五十万 新技师培养计划 是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适应新世纪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希望劳动保障部规划好 组织好 实施好 以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工作 黄菊 30 以就业导向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31 2004年6月17日至19日 经国务院批准 教育部 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 农业部 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在江苏举行 32 会议主题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 健康 持续发展 33 陈至立同志强调 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 工作要上新水平 努力开拓新局面 要面向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事抓紧抓好 陈至立国务委员讲话 34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解决 三农 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 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 提高劳动者素质 增强产业竞争力 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必须依靠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工作落实全面 协调 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认识要有新高度 35 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 办学机制上要坚持机制创新 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在办学模式上要坚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探索灵活 多样 开放的办学模式 在工作重点上要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两个关键环节 在工作要求上要求严 求精 求新 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工作要上新水平 36 开创工作新局面一要巩固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 二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联合工作机制 三要坚持多渠道筹措和增加办学经费 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四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开创工作新局面 37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职业教育快速 健康 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我们要促进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38 一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实现职业教育新的大发展社会动力 社会需求是职教发展的最大动力政策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基础 实现职教大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 未来20年职教蕴涵巨大发展潜力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39 二 以服务为宗旨 促进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以服务为宗旨 就是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使职业教育担负起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两大任务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0 职业教育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体系必须 与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相互贯通 紧密结合 使职业教育城乡统筹 东西结合 有序流动 统一开放 与现代化建设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 使中 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 考虑我国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结构 使区域布局 学校设置和专业结构贴近基层 贴近一线 贴近就业市场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1 当前 要切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切实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 三教统筹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2 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要促进职业教育的 三个转变 和 两个加强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活力 三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3 转变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模式转变办学机制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三个转变 44 转变办学思想 要以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 高职升本科 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5 转变办学模式 按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 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 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 再次 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 就业市场需要什么 就办什么专业 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 请什么师资 最后 要把打造就业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根据地区和学校优势 形成区域品牌和学校的骨干专业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6 转变办学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一是采取灵活学制和灵活学习形式 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 1 2 2 1 1 1 1 等办法 使学校和企业 城市和农村 东部和西部的职业教育资源有机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式教学 鼓励校企合办 半工半读 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办学形式 二是扩大优质职教资源 发挥规模优势 三是坚持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并重 在重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 针对初次就业者 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工人开展适应性强的中短期培训 学习期限要灵活 学习形式要多样 学习内容要实用 学习质量要不断提高 四是要加快建立 学分银行 的试点 实行弹性学分制度 完善学分认证制度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7 两个加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 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一是要采取各种形式推进产学结合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 双师型 教师队伍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8 一是要抓好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落实 二是抓好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和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抓好深化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 四是抓好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体系 五是抓好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 求真务实 狠抓落实 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49 国家发改委提出 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家和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要结合 十五 规划执行评估工作 采取措施保障 十五 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 十一五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 要积极增加投入 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各专项资金的安排 继续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部门领导讲话 50 财政部提出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 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负有重要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党委 政府的领导下 坚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立足大局 积极主动 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问题 充分发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 各地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 求真务实 立足长远 制订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并认真抓好落实 当前尤其要认真编制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各级财政要同重视普通教育一样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 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 改善教学条件 所需职业教育经费 要列入年度预算 确保及时到位 要认真落实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部门领导讲话 51 人事部提出 人事部门要积极指导和支持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制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主动做好相关的政策衔接工作和聘用制推行工作 要按照相关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要求 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教育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 特别要针对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的特点 制定好相应的评价标准条件和评价办法 对专业实践性较强的教师 可根据有关规定 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或任职资格 积极推进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配合做好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工作 制定适合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特点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办法 进一步落实好职业技术学院和具备条件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实行免试部分科目的政策 逐步实现职业教育院校相应的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部门领导讲话 52 农业部就推进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提出 进村入户 把农民科技培训落到实处 重点实施四项工程 绿色证书工程 青年农民培训工程 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 农业远程培训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整合资源 积极推进 农科教结合 工作 部门领导讲话 53 国务院扶贫办提出 今年主要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建立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 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这项工作 同时 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 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 部门领导讲话 54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部门领导讲话 55 一 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促进就业和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 紧迫性 强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 普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是促进就业的最重要的举措 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 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 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最重要的动力源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56 二 贯彻会议精神 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进一步推动职业培训的发展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57 一 实施 提高你的再就业能力 进一步搞好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目标 今后二年 对800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对60万人提供创业培训 措施 1 采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 动员全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参与 2 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 总结和推广创业培训的经验 启动诚信教育 建立信用制度 推动小额贷款政策落实 提高开业成功率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58 二 进一步加大后备劳动力培养力度 加快技工学校改革发展措施 1 继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充分发挥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2 继续推进技工学校改革 坚持市场化办学方向 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 坚持教学培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开设社会需求专业 强化技能训练 坚持学制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 充分发挥综合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59 三 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措施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总体要求 建立和完善城乡连通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加强用工需求信息通报 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者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流动就业过程中 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实际情况 参加合适的培训项目 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 实现有序转移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60 四 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开展技能振兴行动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落实 三年五十万 新技师培养计划 认真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组织和实话工作 从人才培养 选拔 评价 使用 激励 交流和保障等环节入手 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 复合技能型 知识技能型人才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高级技校 技师学院和高职学院的基础作用 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带动 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梯次发展 形成培养快 使用好 待遇高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61 五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 在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同时 加快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 30家大型企业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试点 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 高职院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62 三 加强基础建设 规范就业准入 搞好就业服务 形成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环境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63 一 加强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持 修订职业分类 开发新职业标准 完善鉴定题库的开发与使用 搞好培训教材开发 改革教学和实习方法 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 按照市场导向 合理定位 功能互补 资源共享的原则 建立一批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打造一批在经济区域内 行业内具有示范性 辐射性 综合性和品牌效应的国家高技能人才训练基地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64 二 规范就业准入 加强市场信息导向和就业服务 推动就业准入立法工作 完善技术技能职业岗位的就业准入制度 加大就业准入的监察力度 定期发布城市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和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 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连接 促进培训就业信息的实时沟通与匹配 广泛开展职业指导 主动为各类毕 结 业生提供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 张小建副部长讲话 65 三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加大对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 加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提升 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企业用人和薪酬机制 推动技能人才与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中华技能大奖 全国技术能手 扩大规模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 组织推动 66 全国职业培训工作座谈会2004年6月19日江苏苏州 67 会议概况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后 劳动保障部在苏州召集参加会议的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劳动保障厅局长和部分培训处长召开座谈会 培就司刘康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各省市代表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讨论 小建副部长做总结讲话 68 与会代表认为 本次会议确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正确方向 是近些年来共识最广泛的一次会议 必将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劳动保障部门有一定的差距感 紧迫感和危机感 要高举就业导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旗帜 发挥优势 坚定信心 创新工作 应对挑战 会议概况 69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肯定成绩 坚定信心统一认识 迎接挑战领会精神 安排工作 70 一 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各地在工作中开创了新道路 积累了好经验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71 各地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掀起了职业培训工作的新高潮 一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升了整个职业培训的工作层面 振奋了精神 激发了干劲 注入了新动力 二是再就业培训计划主题更加鲜明 措施更加有力 创业培训遍地开花 培训 指导 扶持相结合的创业服务工作开始成龙配套 三是技工学校发展势头强劲 各类培训机构竞争发展 局面活跃 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受到用人单位 学校和劳动者个人的普遍认可 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评价的制度基础 组织实施基础和质量基础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新高潮 72 职业培训工作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正在实现转机 振兴 突破和扩展 分析原因 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对技能劳动者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客观上拉动了培训的发展 二是我们自身不断探索 开创了一条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培训工作发展的新道路 新阶段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73 我们正在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引领着我们开创出职业培训市场化 社会化的道路 在处理就业与培训的关系上 从注重就业的数量扩张转向注重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并举 在指导职业培训的方针上 从以培训资源供给为主导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在定位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上 从管理培训实体转向管理培训市场 指导技工学校尽快进入市场 适应市场 在管理指导职业培训的方式上 从抓培训的过程转向抓培训的结果 以结果改造过程 在确定职业培训的目标上 从注重培养劳动者单一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复合能力 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道路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74 二 深刻领会会议精神 统一思想认识 迎接新的挑战 75 一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管理就业的优势 引领职业培训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以劳动者就业能力 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基础的工作体系以就业政策 就业资金 就业信息 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导向机制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76 二 明确以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高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面旗帜 带动不同梯次技能劳动者的培养 落实 三年五十万 抓高端带动 抓培养结果 用结果来指导培养过程 从七个环节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来推动整体的培养工作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77 三 明确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杠杆 抓住全面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契机 实现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 企业工资待遇等连锁系统对培训的带动 启动百所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试点 各省市要同步选择10 20所学校扩展试点 这项工作 目前已成为领导关心 部门关注 学生期盼的大事 成为检验我们劳动保障系统能否做到政令畅通和工作高效的尺度 张小建副部长总结讲话 78 三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把握先机积极协作 79 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必要的分工 有些工作以我们为主 如资格证书 职业培训等 也有一些工作我们为辅 如职业学校教育中我们只管技工学校这一部分 还有的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技能人才培养 大家都在做 要做好定位 明确哪些是我们作为一个方面军去做好工作 哪些是我们要引领的 如高技能人才 我们就要抓住工作的主导权 来引领整个学校的教育 要确定我们引领什么 带动什么 准确定位 80 一是就业培训 再就业培训 当前 还要强化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这些都是就业的组成部分 二是在职培训 要用技能人才为切入点 带动整个企业培训 三是要抓技校教育和培训 技校的培训要走出两条路 一条路是技校本身的改革 要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 另一条路就是要走社会培训这条路 要牢固确立就业导向 突出技能训练 强调与企业的合作 突出办学特色 突出特色 8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用劳务输出带动培训扶持民办培训发展 把握先机 82 一是要讲求汇报有方 要主动向领导汇报 用多种形式去汇报 争取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二是要主动和其他部门沟通 三是要有礼 有利 有节 原则问题该坚持还要坚持 特别是对焦点问题 我们要有预案 积极协作 83 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职业培训体系 84 职业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 85 职业体系结构 社会成员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 并作为自身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手段而从事的社会劳动或社会工作的类别 社会分工谋生手段社会价值 86 职业体系结构 1 1职业分类 87 职业体系结构 88 职业体系结构 89 职业体系结构 90 1 职业体系结构 1 2 1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业的变化生产业 包括种植 采掘 制造业 的科技含量大幅度增加 由此导致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生产领域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下降 1 2职业体系的变化 91 1 职业体系结构 1 2 1产业结构调整 服务业的变化服务业 包括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 的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深化 导致服务业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服务领域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上升 92 1 职业体系结构 1 2 1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生产业效率增强了服务业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功能进一步推动变化发展趋势 93 1 职业体系结构 1 2 2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与产业结构调相协调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基本稳定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 94 1 职业体系结构 1 3职业体系变化态势 职业的新生和发展职业的调整和变化职业的衰落和消退 95 职业活动的不确定性职业结构的不确定性职业能力的不确定性职业供求的不确定性 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变化趋势 96 2 职业能力结构 2 1职业能力 人们运用知识 技能及经验 按照特定职业所规定的职责 任务和活动方式 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 通常可分为心智能力和操作能力 97 2 职业能力结构 98 2 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能力的表现形式 99 2 职业能力结构 第一层次 职业专门技能基于细类要求 反映职业能力个性 第二层次 行业通用技能基于中类和小类的要求 反映行业个性和共性 第三层次 核心技能基于大类的要求 反映人类劳动能力的共性 具有跨职业的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 2 2职业能力层次结构 100 2 职业能力结构 核心技能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跨职业性非技术性可迁移性 101 2 职业能力结构 1交流技能 102 2 职业能力结构 2演算技能 103 2 职业能力结构 3创新技能 104 2 职业能力结构 4学习技能 105 2 职业能力结构 5合作技能 106 2 职业能力结构 6解决问题 107 2 职业能力结构 7信息处理 108 2 职业能力结构 8外语应用 109 2 职业能力结构 2 3职业能力等级结构 110 2 职业能力结构 111 2 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活动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等级的要素分析 112 2 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能力的阶段性 113 3 职业能力分析与描述 原则与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114 3 职业能力分析与描述 功能分析职业描述 115 3 职业能力分析与描述 工作分析任务描述 116 3 职业能力分析与描述 能力分析规范描述 117 3 职业能力分析与描述 职业功能模块结构 118 3 职业能力分析与描述 职业能力的模块结构图 119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从工作现场的实际需要出发 建立职业活动导向的能力养成和提高系统 使之成为劳动者终身学习的组成部分 120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就业训练技工教育劳动预备制学徒培训 职业能力养成系统 121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岗位培训转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晋升培训 职业能力提高系统 122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公共职业培训 民办职业培训 就业训练中心 技工学校 高级技工学校 技师学院 企业培训中心 职业培训中心 再就业培训中心 创业培训中心 123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基于产业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 开发学习领域 制定学习计划 为每一个劳动者和企业的能力开发定制课程 提高能力开发的效率和针对性 124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促进职业培训制度改革培训的社会对话培训的社会伙伴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共享培训政策 需求 计划的本地化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技能认可制度 125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促进职业培训技术创新学习目标的能力化 以能力为基础学习媒体的立体化 多媒体运用 仿真模拟技术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为学生为中心学习途径的多元化 公共 民办本地 远程倡导 学会学习 反对 学会考试 增强学习能力 126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学科系统化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127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零件与传动 电工知识 切削加工 机械零件 机械传动 机械功能 电路及元件 基本定律 实用电路 切削刀具 切削运动 切削用量 启动准备 夹紧工件 输入数据 移动刀具 学科系统化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128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知识世界 学生 教学内容 掌握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教师 学科系统化课程以教学内容和教师为中心 129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 130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接受任务 制订计划 组织实施 检查评估 执行规范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工作任务 工作成果 工作活动 131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保持工作活动的完整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思考 反馈和评估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点 132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应用 活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任务 学科课程 学生 能力养成 从实践到认知 案例 部分归纳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 133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职业培训机构的质量监控与评估 确定目标 工作计划 组织实施 确认结果 外部评估 内部监控 学校管理 明确顾客需求 满足顾客需求 输入 输出 134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内部检验指标 教学计划 课程开发 教师资源 教学设备 学校管理 135 4 职业能力养成与提高 外部检验指标 资格认证 就业数量 顾客反馈 外部投资 企业伙伴 就业质量 外部合作 136 5 职业能力评价与认证 WHAT 评价什么 137 5 职业能力评价与认证 WHERE 在哪儿评价 138 5 职业能力评价与认证 HOW 如何评价 139 5 职业能力评价与认证 140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基础实行学业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并重 141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142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1996 2003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获证人员等级分布 143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技能人才评价组织实施基础 由企业内部考核向国家政策法规指导下社会化管理体制的转型 144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发展状况 1996 2003 145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全国鉴定考评人员队伍发展状况 1996 2003 146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管理基础 统一鉴定所站条件统一鉴定命题管理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考务管理程序统一证书核发管理 质量督导制度 质量检查制度 147 6 职业资格体系发展 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衔接机制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在成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 完善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和引导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 148 7 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 加快企业在职职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 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149 1 评价体系框架 评价体系建设的工作原则评价内容 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评价标准 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评价机制 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组织实施 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管理体制 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 150 1 评价体系框架 不同类型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技术技能型 在现有考核模式上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的考核要求 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 知识技能型 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 突出新技术 新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 复合技能型 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强化综合性考核和多项技能的考核 151 3 改革企业评价方式 按照统一标准 现场考核 强化督导的原则 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 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 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劳动保障部门派遣质量督导员进行监督 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 指导企业考核工作 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现场评价和过程评价统一标准和质量监督 152 4 推进院校认证工作 鼓励参与 帮助 支持和指导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毕 结 业生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 开展服务 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与职业分类标准对应目录 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 发挥作用 按照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发挥优势的原则 确定一批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153 4 推进院校认证工作 试点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资格认证选择10 20所具备条件的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认证试点 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设置专业的院校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采取单元式教学 模块化考核 学分制管理的办法 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 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154 5 加强技师考评工作 社会通用性职业 工种 技师考评采用社会化鉴定方式按照 统一标准 自主申报 社会考核 企业聘任 的原则实行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考评办法 155 5 加强技师考评工作 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复杂和操作性强职业 工种 技师考评评价方式 采取企业内业绩评定的方式 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法评价重点 能力考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 业绩评定突出实际贡献评价内容 企业可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和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技师考评的要素和内容申报条件 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 高级技师的考评 156 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