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知识整合郑莹整理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4372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知识整合郑莹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知识整合郑莹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知识整合郑莹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知识点整合必修三 思想文化科技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概述 1、春秋战国时期,经孔子的创造,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儒学勃兴。2、汉代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3、程朱理学是两宋时期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明代王阳明又将理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4、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体系加以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复习重点思路 理清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把握准它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内涵。一、 百家争鸣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形容学术流派的纷争,“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史记中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将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二、“百家争鸣”的性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唱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士”的崛起。原来社会上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西周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教育和学术领域: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出现,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同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二、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思想:(1)核心思想“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提出“礼”的学说(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3)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4)对鬼神态度: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思想:(1)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3)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2、孟子-儒家学派奠基者主要思想:(1)政治:他发挥了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念:主张人性本善说。(3)人格:养浩然之气。3、荀子-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主要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知天命而用之”的命题。(2)在治国方面,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3)主张性恶论。(4)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5)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新增知识:1、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1)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特点。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使儒教思想进一步适应社会。(2)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进而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3)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4)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孔子的“性相近”,孟子的“性本善”观点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2、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1)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为人文精神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3)开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要求 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 1、经过60多年的修养生息,汉武帝时汉朝的经济实力增强,国力强盛,但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匈奴威胁问题仍然存在,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加强中央集权。 2、汉初的期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了他的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二、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理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学说。3、“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4、针对土地兼并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评价:、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有着积极的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于今天尤其是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这是不可取的。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薄赋,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付点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汉代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2、汉代新儒学的特点(1)地位上,取得独尊的正统地位,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内容上,汉代儒学糅合了黄老学说,阴阳五行说和法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和“大一统”思想。(3)源流上,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又与时俱进。 (4)影响上,儒家垄断教育,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学、教育、仕途连成一体;儒学之士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汉代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吸纳儒学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意义、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四、 宋明理学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要求 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以程朱理学和王守仁的主要观点为例,简要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德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发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二、理学含义 儒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系统。)三、派别(一)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2、主张:(总说)(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2)、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3)、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3、各自观点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创立者):(1)、“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2)将田里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表彰大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朱熹(集大成者): 思想观点 (1)理气论(理气关系说):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学问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在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的同时,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这一权力的关键是“正君心”。 历史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朱熹为“四书”作注解,使其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陆王心学 1、含义: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代表人物(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命题是“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的方法“知行合一”。这就强调了人们自我的主动作用。(三)、作用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1、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励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形成的积极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2、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形成的消极思想: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等。例题:(2009 临沂联考) 朱熹说:“。天的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番话主要是:AA 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 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 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D 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内容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学习要求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历史背景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依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已有较强经济实力。3、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二)、思想观点 1、政治思想: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2、哲学思想: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三)、评价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明末清初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 政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封建统治极端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经济因素:1、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二)、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主张:(1)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主张限制君权;(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夲。 影响: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制度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主张: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主张: (1)政治思想:主旨是“偱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成私产的做法。(2)哲学思想:A、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物质又是不断变化的;B、物质的发展变化时有规律的。C、主观的认识是有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D、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影响: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