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及阅读篇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7460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及阅读篇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及阅读篇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及阅读篇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及阅读篇目1.相思 王维 (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译文】 生长于南方的红豆,入春以来不知长出多少枝条。希望你多多采摘,红豆最能寄寓相思离别之情。【注释】 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君:你。 采撷:采摘。2.陶者梅尧臣(宋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译文】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注释】 (1)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2)陶:同“掏”,指挖土烧瓦。(3)无片瓦:没有一片瓦。(4)沾:同“沾”。(5)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3.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4.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注释】 (1)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2)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3)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唐代)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注释】 逢:遇上。宿:投宿;借宿。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日暮:傍晚6.竹枝词刘禹锡(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7.马诗作者: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赏析】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8.诗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注释】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逝:往。不暇:该不会。【译文】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时常挂念远游子,心中不安无限愁。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时常挂念远游子,该不遇上险与祸?9.诗经河广诗经卫风河广译注题解:原 文译 文注 释谁谓河广1?一苇杭之2。谁谓宋远?跂予望之3。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1.河:黄河。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3.跂(q):踮起脚尖。予:而。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10. 双调令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今译】 云来了山色更美,云去了山色如画。山色因云的有无而忽明忽暗,云则随着山的高低而忽上忽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