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7837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 三农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作物品种的引进、赋税制度、重农政策、中外土政策变化内容、原因、影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 能力方面 :能运本专题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情感方面:培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本专题相关知识的梳理教学难点:运用本专题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设计: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知识范围】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原因、影响及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内容、背景及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贵族土地、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内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中的非常措施、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政策、罗斯福新政的中农业政策、拉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各个派采取的有关农业的措施如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等;建国后农业措施及农业成就等;农民包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近现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的调动等;小城镇建设包括世界历史城市化进程(原因和影响);我国城市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其中包括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问题1、农村和农民问题最主要的矛盾在哪呢?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小农经济高度分散的生产方式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农业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使我国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必然造成资源分散,加剧了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日趋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活劳动投入,必然延长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过程,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改造传统农业非常不利。二是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制约全面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趋于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摩擦加剧。之所以出现这么尖锐的问题,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城市化过程滞后了。这种控制是跟计划经济相匹配的,也是实行苏联式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增长模式,走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加上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压抑了城市化进程。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冲击可能很大;3、城市化的作用:(1)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造成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增强,传染病易于蔓延,居民的健康水准下降,自然灾害损失上升,人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2)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开辟工业品市场;(3)加速城市化,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前提。(4)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培育知识经济的基础环节。4、现代我国的城城市化进程:1949至1978年30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这使当时的农村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生活。因此,政府尽可能地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以减轻城市负荷,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1) 我国近代设市的建制源于清代。分布特点,及原因(2)改革开放对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了空前的机遇。19791993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高达9.3。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由28.4下降至21.2%,第二产业由48.6上升为51.8%,第三产业由23%上升至27%。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851993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乡镇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8上升至44.5%;从业人数由6979万增到12345万人,年均递增7.4,从而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和众多新城市的诞生。 90年代以来,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大力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建设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尤其是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房地产业的经营,促进了城市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注意中国古代城发展特别是封建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都城市及迁都的史实;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参见中史参2002第4期p95、城市化的模式: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中国向城市化的迈进究竟是选择大城市模式,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在欧洲,特别是中部欧洲,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产业革命的先发国家走的便是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而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倾向于走大城市模式。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完成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时期,电力、炼钢等新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工业还创造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城市沿着这些交通线从港口向内陆腹地推进。 6、关于税费改革的问题: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7、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后来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8、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9、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夏朝开始掌握原始灌溉技术。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10、中国古代的垦荒:中国古代自远古到西周,耕垦的区域限于中原与关中部分地区,进入东周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产生和确立,以及增强国力的需要,开发土地资源的要求大为增强。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中原荒地大力减少,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惩的标准。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但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如明末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思路拓展】1、 中国自古代以来就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归纳唐、宋、清、民国、新中国四个阶段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曲辕犁和简车的发明和使用;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粮食和人口大量增加;唐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在赋税史上的地位。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这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唐朝时,统治者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杜甫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唐朝稻米产量高、质量好。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波期枣等第一、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第二、对外交往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宋: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规定官僚地主也要纳代役钱,限制了官吏地主的特权。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至江浙和淮河流域。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江淮流域。南宋时,稻米是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广,产量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水田(增加,产量进一步提高)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为此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北宋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如宋太祖将四川200丝织工匠迁到东京、政府推广占城稻等。 北宋与辽、夏的议和,维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局面。这有利于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南方经济都行到了发展。北宋末年,此方战祸多,大批农民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这些成为南宁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北方义军和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免了战机; 南宋与金的议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迁的农民和南方各族人民一起,在和平和条件下,辛勤劳动,发展了南宋经济。清: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把丁田税合一,废除了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晚清,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日本商国主义1、强占耕地 2、低价收购农产品;在国统区四大家族采取“粮食征购”、“征错”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根据地,农业获得较快的发展,革命根据地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其抗日和生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段一致抗日;解放区,1947年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把大量财富用于战场,加强对人民盘剥苟捐杂税,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下降,国统区经济频于崩溃。新中国:虽有曲折但总体迅速发展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人民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政府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由处理;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促进生产;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发展生产。(2)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个体农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大致可分为几类,请分门别类举例说明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把土地分给农民,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赋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英法俄美日中国:3、 中法两国都曾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近代史上针对三农问题,两国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比较近代中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的三农政策的异同点;法国大革命时期,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这使得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都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吉伦特派统治时期,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君主立宪派雅各宾派专政摧毁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当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革命已经取得的各项成果;从资本原始积累方面来说,法国对农民的土地剥夺主要不是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方式,而是通过租税盘剥;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这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在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法国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太平天国运动、民生主义;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材料二 战国策秦策:(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人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1) 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2) 简要评论材料一中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3) 指出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所持的态度及其所说明的问题。2、19581961年出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次大倒退,粮食总产量比1951年的1.437亿吨还少了0.2亿吨。从社会因素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次大倒退的原因。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何种改革?3、20世纪以来,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扩大趋势,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则相对缩小,分析上述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4、“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成都附近的水利工程 的作用的高度评价。唐宋时期,成都地区是我国著名的 中心,明朝时候,成都地区则是我国著名的 市场。5、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造成直接后果是 浪费了自然资源 破坏了产业结构 激化了社会矛盾 破坏了生态环境A B C D 6、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红安县土质贫瘠,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43公斤,比1952年增长一倍以上当时中央发展农业道路探索的目的和措施是什么?7、“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1)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概括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2)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请简要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农业政策的共同点及实质。(3)中国历史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扩大耕地面积,今天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8、材料一:汉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农,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摘自汉书材料二 (太宗)谓诗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摘自贞观政要卷八(1)促使汉唐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 征收赋税 B 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的教训C 阶级矛盾尖锐 D 两朝皇帝都是农民起义领袖(2)汉朝休养生息政策的提出者是 A 汉武帝 B 汉高祖 C 汉文帝 D 汉景帝(3)下列各级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原产于中国的是 A 谷子、大豆、桑、茶树 B 水稻、大豆、玉米、茶树C 水稻、谷子、小麦、桑 D 水稻、大豆、棉花、谷子(4) 上述三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思想?9、中国的服装史可以上溯至山顶洞人时期,距今已有18000年的历史。山顶洞人利用骨针将兽皮缝制成衣服,可以避丑御寒;半坡氏族开始种植麻,他们纺麻织布;传说黄帝的妻子螺祖教人们养蚕缫丝。西汉时,中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质地精美。公元前73年,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的丝绸出现在元老院,引起轰动。南宋时,棉花在中国开始引种,明朝时,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据此回答l3题(1)隋唐时,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 A 丝 B 麻 C 棉 D 毛(2)结合背景材料和相关历史知识完成右图用“”图例符号标明山顶洞人、半坡人和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用“”图例符号标明棉花传入中国的途径。用“”图例符号标明西汉时中国丝织品传入古罗马的路径。用“”图例符号标明元朝和明朝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10、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进程(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B 地主土地所的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制C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D 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制(2)建国初,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A 没收私人企业、银行资本为国家所有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 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D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原因包括: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动乱;在经济上推行保守的经济建设方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受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封锁压制A B C D (4)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出,在经济建设上 A 一定要按比例高速度发展B 经济指导方针一定要符合国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C 要不断调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D 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11、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古代丝绸业发展状况的有 A 战国时期已有美丽的丝织品B 西汉的丝织品有锦、绣、绢、纱C 隋唐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帛织品D 北来时丝织业水平最高的是四川地区参考答案1、(1) 实行法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2) 评论:从长远来讲,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就愈加严重。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加以重视是正确的,而且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其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3) 由向秦王进献谗言说明重大改革定会遇到阻力,要经过曲折的斗争。2、农村政策失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加速了农产品的的商品化,列强操纵原料市场,加强了对原料的掠夺。4、都江堰 丝织业 茶叶 5、C6、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变农业落后的状况。措施:不断扩大合作化的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7、(1)我国是世界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早在河姆渡氏族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种植水稻。北宋时期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长江、淮河流域,南宋时水田增加,稻米成为当时主要粮食作物,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明清时代我国人口激增,高产的水稻成为解决人口粮食问题的主要作物。明朝时两季稻的扩大种植和三季稻的出现说明了这点。1949年后我国政府极其重视水稻新品种的科学开发和推广,涌现出袁隆平这样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籼型杂交水稻。(2)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减免租税赋役,鼓励农耕。其实质是在有利于地主阶级长远利益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3)不可行,因为我国可垦耕地面积有限。8、(1)B(2)B(3)A(4)思想:重农思想9、(1)B 本题以中国服装史为背景材料,以隋唐一般平民百姓布制衣服原料为切入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该题,首先必须审清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明确相关信息,如“隋唐时”、“一般平民百姓”。其次用阶级的观点分析,认识到隋唐时期虽然经济发展,阶级剥削相对较轻,但一般的平民百姓,也无力购买诸如丝、毛等高档奢侈品。而棉花传入中国是在南宋,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2)略10、(1)A(2)C(3)C(4)B 11、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