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材料已修改的.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3507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材料已修改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说课材料已修改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说课材料已修改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素说课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中学 卢晓倩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二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本着这种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元素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及原子的内部结构之后学习到的一个宏观概念,这个概念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学生刚开始学到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可以从宏观上去把握的,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之后进入到了微观粒子的学习,对元素的学习阶段,属于从微观又回到宏观的过程。学好这一概念及其应用,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上的宏观和微观,完成认识上的宏观和微观的切换,建构学生的微观想象力都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将本课设计成探究式的学习,重在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了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运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整合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课标要求:在“物质的构成”中的“认识化学元素”。1.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5.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活动与探究建议1.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3.收集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在把握课标要求和结合教参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对本课题进行了仔细分析。二、综合分析1、本课特点:u 概念课 抽象u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成对物质微观和宏观认识上的统一。2、学情分析u 学生已有的关于元素的知识:绪言课中学到的:就像26个英文字母可以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那样,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多种。例如,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有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再如,我们熟悉的水、氧气和二氧化碳,尽管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但是它们的成分中都含有氧元素。u 学生知识准备 原子及原子内部结构; 不同物质里可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 同类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表现为核电荷数不同。u 学生能力准备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u 学生生活经验:从化学角度去观察生活。3、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u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运用元素概念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u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能力。、通过形象展现物质的微观构成,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想象能力。、通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学会用宏观和微观的观点看待物质的组成。u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元素的历史,感受科学知识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尊重知识的思想感情。2、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基本成分的探究过程,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点:u 了解元素的涵义,运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u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会写、会读、会用元素符号。5、教学难点:u 要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创设情境,力求做到不是生硬的给出,而是让学生能够在通俗易懂的情境和讲授中接受。u 帮助学生实现对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的统一。6、以往教学方法反思:以往的教学方法中遇到的问题。传统讲授法讲授本课时可以说对元素的概念就是直接给出,给出之后你直接去用就行了。这个过程中学生中可以说是完全的被动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很生硬。另外有学生在这之前特别缺乏微观想象力,对他们来说去了解元素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难,有一部分学生在这要掉队。而我也觉得自己竭尽语言的描述也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也正是我思考改变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的初衷。7、 教学设计定位u 要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学生去了解这一概念。u 创设情境,力求做到不是生硬的给出概念而我引导学生自然接受,同时想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想象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8、突破方法 我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u 教学方法上采用 讲授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概念从哪儿起进行探究呢?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即便是理论化学它也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究的结果。这节课我就大胆采用了讲授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我想实现的是在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形成概念,在应用中理解概念。思维上的探究我觉得是深层次的探究,更加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u 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分子、原子的微观模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引入问题 明确任务 分析问题 得出概念 区别概念 练习巩固 概念应用四、教学过程中几点自己的想法1、从哪儿引问题?为什么这样引?首先问题引入要引起学生关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引起他的兴趣。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会生成新的物质,那么新旧物质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呢?这样引进来之后就把这个问题追朔到几百年前人类认识万物本原的探索中去,使学生领会到原来这个问题探索了几百年了!到底有没有答案?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同时渗透真理的来之不易。还让学生了解到了古代思想家、唯物论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2、探究主题探究主题是这样设立的:学生看到古代思想家、唯物论者的观点后,教师反问“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你们相信这些观点吗?”学生本能的说出不信,但是又答不出来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处在一种疑而未解的状态之下,为后面的探究做了铺垫。教师趁势提出探究主题,将学生引入到关于“是否存在基本成分”、“存在的话是什么的”探究过程中来。3、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组可燃物?以一组燃烧实验入手探究,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了有关氧气的知识看到了燃烧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燃烧实验入手来解决这个看似深奥的问题学生不感到陌生,心理上容易接受。对这组实验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完成了具体的元素碳元素的教学,进而又扩展了氧元素,为学生自己得出元素概念打下基础。在分析的过程中,复习了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展现了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氧气的分子模型,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可以依靠的形象的分子模型、原子模型,达到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想象力的目的。当然这部分的探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但是整个过程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了生硬、呆板的给出元素的概念。4、 元素概念的形成教学至此,由学生自己给元素下定义,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什么是元素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的多。这个过程符合初中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水平,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5、 为什么要比较元素和原子?元素的概念是在认识原子的基础上给出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而比较法是化学中区别易混淆概念的常用方法之一。比较之后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元素,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的意识。6、练习环节针对本节课的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习题让学生解答,以便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指导教学。7、 为什么要讲物质分类?物质的分类实际上是对元素概念的一个应用,是从元素角度出发对物质的一个分类。分类后使学生头脑中无序的物质世界变的有条理了,为学生以后分类研究物质打下一个认识基础。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下完成的。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教学是模拟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最后,我以布鲁若的一句话结束说课。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他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