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7086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2005-09-12 11:26:43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中学 张文利 “高分底能”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后果,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无可奈何地听,由于没有“心”的参与,长期以来,学生对于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在无数个错题中省悟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势必把学生的学习推向了题海战术,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累,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情绪可想而知,能力培养也很有限。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不仅对“知识和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等。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天地,占有的时间也最多,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试教以来,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直摸索、实践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体会到以下两个途径比较有效。一、为学生尽快进入状态,越过思维障碍创设好情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们为了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常常创设情境。我认为课标下的教学,创设情境除以上目的外还有两个:一是要让学生乐于、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课标要求),怎样才算乐于、勇于探究呢?我认为只有学生真正地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作为一个局内人而不是一个局外人去面对他要解决的问题,他才会真正地去思考,自觉地去学习,成为探究的主人。二是为了某一问题的解决做铺垫。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通过学生的思考、概括得出的结论,教师决不代替、包办。但学生的思考、概括是会有一定的障碍和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好情境、搭建好台阶,使学生有“跳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受。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一幅图片、一个小实验,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段录像,还可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一幅图片、一个小实验,通常用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做铺垫、搭台阶。例如:“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或结论时,可以搭建这样的台阶:教师用激光笔照射墙壁,问:“你能看到激光走的路线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怎么办?”学生进入了思考阶段,此时教师适时地打出一幅“舞台喷雾”或“阳光照射下,扬起的灰尘”的图片,学生立刻悟出了解决的方法,有说喷雾、喷烟的,有说喷水、撒面粉的,等等。接下来,“光在水中的直线传播”,学生也就水到渠成地设计出来了。再譬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节探究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几个过程,学生真正的成了课堂的主体者。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学生想不到用玻璃板做实验,其原因是教师在提出问题、猜测和假想环节中,说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会将水中的倒影与镜子联系在一起,更何况成像暗淡的玻璃,甚至于有的学生认为玻璃不会成像。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设计。我的做法如下。在学生思考设计方案之中,适时地拿出一镜子(在其背后可夹照片或图片的那种,抽出其中的画片),让走道两边的学生照镜子(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然后调换)。教师问:“两次都看到自己的像了吗?”学生:“看到了”。教师:“它们两的成像除亮度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学生:“没有”。教师将镜子拆开,一面是镜子,一面是玻璃。学生认识到玻璃和镜子一样也能成像,接下来,让学生用手指一指玻璃和镜子所成像的位置。学生立刻悟出:不能用镜子做实验,而应用玻璃进行实验。再接下来学生的设计就比较顺利。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仅此一幅图片、一个小实验就点拨了学生的思维,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已领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解决问题时,也常常会受到一件事或物的启发,当问题解决之时,我们也和学生一样感到高兴、兴奋,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爱学物理了,变“要我学”为“我爱学”。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创设情境,虽然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但又不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毕竟是用“心”悟出来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有待于老师的培养,其实,创设情境也是对他们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比如第一个例子,无意中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加入辅助物体、辅助线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故事、一段录像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用于引课较好,这与传统的教学相似。只是新的教材或教学中,更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个器官并用地从自然、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感到这些是自己身边很熟悉的东西或事情,但结果却与自己的想象不同,或结果自己却无法解释,不明其因。或许是此引入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发生了矛盾冲突;或许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有了想知道、想学习的愿望。这也就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例如:“北师大版”的物理教参附带的光盘中,就有一段关于相对运动的录像很精彩,足以驱使学生自觉进入“我要学”的状态。如何才能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二是教师应关注生活,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件琐事,也许是一则新闻报道都有可能成为您课上的一个好的素材;三是要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可以将各种教材对比使用,也可以下载网上的多媒体资料,有选择性地应用到教学中。二、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小型设计实验,体验发明、创造的感受新教材的每一章都有一节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并且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仅就课本上每章一节的探究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引入课题或实验,经常设问,而当问题刚提出,就有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有的教师不知如何是好,有的教师置若罔闻。遇到上述情况,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激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情、劲头。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的演示或学生实验。设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脱口而出: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小学自然课已介绍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空口无凭,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或结论? 此时,学生非常积极、踊跃,纷纷想说出自己的做法,学习、探究的热情已初步调动了起来。在学生谈到自己用鼓、音叉做实验时,再次设下问题。教师:敲鼓时,你用眼睛能清楚地看到鼓面在振动吗?学生:看不清楚。教师:怎么办?教师引导:坐在教室里,你怎么知道外面是否刮风?学生:看树叶动不动。教师引导:树叶动是风产生的效果,我们是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知道的,那么,鼓面的振动又会怎样?经过教师的引导,有学生立刻说出了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的方法,而后,其他学生也说出放一些泡沫塑料,将音叉放在水中或用手去感受等方法。在此,教师的引导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使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现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细微为显著”,以及学习的能力将已有的知识体系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只要老师们留心,课本中许多演示实验都可变为学生的小型设计实验。例如:前面提到的“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 “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的演示实验等等。通过实践,我感到这样做相比传统的实验演示的好处是:学生对实验目的更明确,实验时,观察更有目标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有成就感。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创设情境和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学生的能力培养起来,以上只是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获得的行之有效的两个途径,更多、更好的方法和途径还需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