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教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58999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管理的含义,把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也就是管理的基本内涵。二、教学重点管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三、教学难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四、教学内容和要点了解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性质、特征及学习管理学的意义5、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幻灯6、 3学时第一节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决策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1.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项特殊职能2.管理也是生产力(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思考题:1、管理的特性2、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代表人物。二、教学重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教学难点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决策学派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1. 顺道2.重人3.人和4.守信5.利器6.求实7.对策8.节俭9.法治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论2.查理巴贝奇报酬原则与利润分配制度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二)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其人2.科学管理的实质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三)中国现代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思考题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中国的国企改革路在何方?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系统原理的要点。二、教学重点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三、教学难点系统原理四、教学内容和要点责任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第二节 系统原理第三节 人本原理第四节 责任原理第五节 效益原理思考题:1科学发展观与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的辩证关系?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的因素,掌握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二、教学重点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三、教学难点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的因素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1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二)权利至上道德观(三)公平公正道德观(四)社会契约道德观(五)推已及人道德观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的因素(一)道德管理的特征(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三)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四)设定工作目标(五)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企业与现代社会(二)企业的价值观(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思考题:1当代中国企业出现诚信危机的主要原因和治理途径?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管理的五种基本方法及其使用。二、教学重点管理的经济方法。三、教学难点管理的五种方法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管理的五种方法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第六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 思考题:1试举例说明所学管理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第六章 决 策一、教学目标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按各种不同的标准对决策所进行的分类,决策过程通常所包括的几个步骤,常用的决策方法二、教学重点学会按照决策过程的步骤进行决策,学会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决策问题做出决策。三、教学难点常用的决策方法,各种决策方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满意原则与最优原则的区别,有关决策的各种理论及每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决策过程每个步骤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各种决策方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1决策的定义2决策的原则3决策的依据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本节内容简单介绍)1古典决策理论2行为决策理论3当代决策理论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做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和评估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1集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技术;(3)德尔菲技术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2)政策指导矩阵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2)风险型决策方法;(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思考题:1决策的步骤?第七章 计划工作一、教学目标 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的构成要素,计划的性质,计划的分类标准,计划编制过程;掌握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各种职能计划、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之间的关系,计划层级体系,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二、教学重点 计划的类型,编制程序,操作技术及方法。三、教学难点计划编制过程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1计划的概念2计划与决策3计划的性质(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1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第三节 计划编制过程1确定目标2认清现在3研究过去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6制定主要计划7制定派生计划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思考题:1、 为什么说计划与决策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2、 计划工作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于计划的性质,你又是如何认识的?3、 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有什么不同?4、 举例说明什么是战略计划,什么是战术计划?第八章 计划的组织实施一、教学目标 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及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内涵;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实施步骤,目标的性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基本逻辑及其评价,网络图的基本内涵;能运用所学的内容将战略性计划转化为战术性计划。二、教学重点目标管理的要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三、教学难点网络计划技术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再造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基本思想2目标的性质(1)目标的层次性; (2)目标网络; (3)目标的多样性;(4)目标的可考核性;(5)目标的可接受性 ;(6)目标的挑战性; (7)目标的伴随信息反馈性3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2滚动计划法的评价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1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2网络图3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第四节 企业资源计划11960后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2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319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419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第五节 业务流程再造1.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2.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思考题:1、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2、 如何理解目标的性质?3、 目标管理应经历一个怎样的科学过程?4、 举例说明什么是滚动计划法?它有什么优点?5、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评价该技术? 第九章 组织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组织的定义及组织设计的必要性,权变式组织设计与传统的组织设计的不同之处,组织结构的定义与三大基本特征,职权的定义、来源、种类,权力的定义、来源和种类,授权的定义、过程与原则,通过区分层级结构与有机结构可以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二、教学重点学会根据组织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对组织进行设计,并对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应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三、教学难点组织与组织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组织设计的任务、基本原则以及影响组织设计的五个主要因素。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组织在部门化设计时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及其主要特征,职权与权力、幅度与层级、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影响组织幅度设计和分权的各种因素。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有效的管理幅度设计应考虑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a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性质;b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情况;c下属人员的空间分布状况;d组织变革的速度;e信息沟通的情况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环境的影响a.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 b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c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d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e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小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2)经营战略的影响(3)技术的影响(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第三节 部门化1职能部门化2产品部门化3区域部门化第四节 集权与分权1权力的性质与特征2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3组织中集权倾向4分极及其实现途径思考题:1、什么要进行组织设计?2、组织设计应完成什么任务?3、违反组织设计的各个原则会造成什么后果?4、环境和战略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5、组织部门化的形式由几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第十章 人员配备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员配备的任务、过程,人员配备的一般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和来源,人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职业计划与发展的意义以及阶段性特点。二、教学重点管理人员选聘的方法、途径和程序三、教学难点掌握管理人员招聘的程序与方法,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以及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分析,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绩效评估的方法,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人员配备的任务、过程,人员配备的一般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和来源,人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职业计划与发展的意义以及阶段性特点。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一)人员配备的任务(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1.要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动运转。2.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2)从组织成员配备的角度去考察1.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评价、承认和运用。2.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1、员工招聘的标准(1)管理的愿望;(2)良好的品德;(3)勇于创新的精神;(4)较高的决策能力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1)制定并落实招聘计划;(2)对应聘者进行初选;(3)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4)选定录用员工;(5)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3、员工的解聘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1、考评的定义和作用(1)定义;(2)作用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员工潜能的评价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2、程序与方法(1)确定目标;(2)确定考评责任者;(3)评价业绩;(4)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 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1、人员培训的目标(1)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2)全面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3)转变观念,提高素质;(4)交流信息,加强协作2、人员培训的方法(1)新来员工的培训;(2)在职培训;(3)离职培训;(4)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5)职务轮换培训;(6)提升培训;(7)设置助理职务培训;(8)设置临时职务培训思考题:1、请对比分析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的优缺点。2、为何要进行员工培训?该怎样进行员工培训?第十一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一、教学目标 掌握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和相互影响,了解直线与参谋的概念及作用,理解委员会的局限性。二、教学重点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三、教学难点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和相互影响,直线与参谋的概念及作用,委员会的局限性。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一)非正式组织的影响(1)积极作用1.满足职工需要 2.加强合作 3.提高帮助 4.维护正常秩序(2)负面影响1.目标冲突 2.束缚个人发展 3.影响正式组织变革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一)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1.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与协调的关系。2.不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地位。(二)两者之间的矛盾1.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参谋作用失当第三节 委员会(一)运用委员会的理由(二)委员会的局限性(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思考题:1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有哪些?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组织变革的四种基本类型和三个基本目标,组织变革中有关压力、变革阻力、组织冲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二、教学重点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变革阻力以及组织冲突进行识别,并能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学会建构新型组织文化的方法与途径。三、教学难点组织变革的内容以及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组织变革的内容以及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变革阻力以及组织冲突的识别及其管理方法,组织文化的具体内容、功能与塑造途径;学会分析组织变革的内外环境因素。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1组织变革的动因(1)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影响;资源变化的影响;竞争观念的改变(2)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快速决策的要求;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2组织变革的类型(1)战略性变革;(2)结构性变革;(3)流程主导性变革;(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3组织变革的目标(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4组织变革的内容(1)对人员的变革;(2)对结构的变革;(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1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1)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解决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2)组织变革的程序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2 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1)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个人的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来自团体的阻力: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2)消除变革阻力的对策客观分析变革的能力和阻力的强弱;创新组织文化;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3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1)压力的涵义:在动态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2)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起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特征: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1)组织冲突的影响;(2)组织冲突的类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冲突;直线与参谋之间冲突;委员会成员之间冲突(3)组织冲突的避免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需制定更高的行动目标并加强团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并特别注意信息的反馈。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明确必要的职权关系。使委员会成为有效的决策机构并注意限制其规模。区分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1)组织文化的涵义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2)组织文化特征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2组织文化的结构(1)潜层次的精神层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大员工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包括管理哲学、敬业精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2)表层的制度系统又称制度层,指体现某个具体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包括组织体内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层,凝聚着组织文化抽象内容的物质体的外在显现。3组织文化的内容(1)组织的价值观指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2)组织精神指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3)伦理规范指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4)组织素养包括组织中各层级员工的基本思想素养、科技和文化教育水平工作能力、精力以及身体状况等等。4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1)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2)塑造途径: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强化员工的认同感;提炼定格;巩固落实思考题:1、 哪些因素推动组织变革?变革应达到什么目标?2、 组织变革主要进行哪几方面的变革?为什么?3、 组织变革一般经历一个怎样的程序?4、 个人和团体处于哪些原因会成为组织变革的阻力?第十三章 领导概论一、教学目标 了解领导与管理,领导的三种作用,权力与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基本分类,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行为论,领导方式情景论。二、教学重点领导方式及各种领导学说。三、教学难点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领导定义所包含的三个要素,权力的类型与领导的管理职能,各种领导者尤其是变革式领导者和战略领导者的特征和具体含义,三种领导方式行为论的提出者、领导维度和基本思想,尤其是管理方格理论中的五种领导方式,领导方式情景论中菲德勒权变论的研究对象和结论,路径目标理论的领导维度和基本观点;能够对某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加以应用。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1.领导的内涵的理解a.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追随者;b.领导者拥有指挥、命令或引导、影响下属的职权或能力;c.领导的目的是通过指挥或影响下属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完成组织目标。2.领导与管理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和指挥的行为。领导则是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第二节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1领导者素质及条件a.思想素质 b.业务素质 c.身体素质2.领导集体的构成a.年龄结构b.知识结构c.能力结构d.专业结构第三节 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1)专权型领导;(2)民主型领导;(3)放任型领导2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3管理方格论4菲德勒权变理论第四节 领导艺术(简单了解)思考题:1、 领导与管理有什么关系?2、 作为领导者,应起到什么作用?3、 有人说,领导的权力来自于职位,对么?为什么?4、 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维持型领导和创新型领导各有什么特点?5、 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别提出了哪几种领导方式?第十四章 激 励一、教学目标 了解激励的原理,激励对行为的作用,激励产生的原因,需要与激励的关系,X理论和Y理论,激励理论的分类基础及其三种类型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强化理论,激励的基本形式和实务;使学生一般可以有效识别实践中激励的形式,用需要层次论和双因素理论解决一般的激励问题,运用本章介绍的激励理论建立一般的组织激励机制。二、教学重点 激励的机制、方法和激励理论。三、教学难点 激励在管理的领导职能中的地位,激励与行为、结果的相关性,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基本观点和意义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激励在管理的领导职能中的地位,激励与行为、结果的相关性,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基本观点和意义,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研究对象和一般结论,后天需要论的需要形式,公平理论的基本要素、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公式描述,期望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启示,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一般形式。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激励的原理1 激励的性质(1)激励的概念;(2)激励的对象2 激励与行为(1)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动力(2)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3 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1)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2)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第二节 激励的内容理论1需求层次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1)基本出发点(2)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尊重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说受人尊重。自我实现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2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Victor H. Vroom)60年代中期提出的。 期望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人们在预期其行动将会有助于达成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3公平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首先提出,讨论报酬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影响。(2)比较的参照类型:其他人、制度和自我(3)比较方式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的和过去的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4激励的强化理论(1)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2)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第三节 激励的一般形式和实务1激励的一般形式:(1)工作激励;(2)成果激励;(3)批评激励;(4)培训教育激励2当代若干激励实务(1)绩效工资;(2)分红;(3)员工持股计划;(4)总奖金;(5)知识工资;(6)灵活的工作日程思考题:1、 你如何看待X理论和Y理论?2、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几种需要?你认为他的理论有何不符合实际的地方?3、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有何现实意义?4、 公平理论描述的情况在现实中存在么?你作为管理者,该如何做到尽量公平?5、 理解期望理论的关键在什么地方?6、 在现代组织中,由哪些激励手段被使用?你认为它们的有效性如何,为什么?第十五章 沟通一、教学目标 了解沟通的概念、过程和类别,组织中沟通和组织间沟通,有效沟通的般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冲突及其产生原因,管理冲突的方法,谈判以及判的有效性;学会审视自我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技能和沟通质量,比较熟练地运用沟通原理达到自我熟悉的沟通效果,对所处的组织基本能够看出效率与沟通质量的关系,学会应用冲突管理战略处理生活中的冲突。二、教学重点沟通类型及沟通网络三、教学难点 掌握沟通在领导职能中的作用,沟通过程的基本环节,沟通方式的优劣,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区别。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人际沟通与团队沟通的基本含义,组织间沟通的由来和含义,影响有效沟通的四类因素,进行有效沟通的一般准则,关于组织冲突的三种观点,冲突管理战略的实施内涵,谈判的基本方法。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1.沟通的含义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2.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沟通是领导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3.沟通的要素: 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接收者; 所传递的信息内容。3沟通的类别 按照沟通的功能和目的划分:按照沟通的方式划分按照沟通的组织系统分类按照沟通方向分类按照沟通方式的可逆性分类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1.有效沟通的障碍(1)个人因素包括两大类,一是有选择地接受,另一是沟通技巧的差异。(2)人际因素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3)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四方面。(4)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2有效沟通的实现(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非管理工作组;(7)加强平级沟通,促进横向交流。第三节 组织冲突与谈判1.冲突的原因(1)沟通差异;(2)结构差异;(3)个体差异2.冲突的管理(1)慎重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4)妥善的选择处理办法3有效谈判的实现(1)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2)理解你的谈判对手;(3)抱着诚意开始谈判;(4)坚定与灵活相结合思考题:1、 沟通过程的正常进行需要哪些条件?2、 沟通有哪些类别?3、 组织间为什么需要沟通?4、 哪些障碍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该如何克服他们?5、 有人认为组织冲突是有害无益的,你认为对否,为什么?6、 优秀的管理者应如何对待冲突?第十六章 管理信息一、教学目标 了解管理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二、教学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三、教学难点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管理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管理信息及其特征1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2信息和数据的联系区别3信息的特征 (1)价值的不确定性 (2)内容的可干扰性 (3)形式和内容的更替性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1.信息系统的定义2.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1)系统调查 (2)系统分析 (3)系统设计 (4)系统实施 (5)系统维护第三节 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发展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2.管理信息系统3.决策支持系统4.经理信息系统思考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第十七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教学目标 了解控制的必要性;掌握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认识到控制是管理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能够将控制理论用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管理案例的分析。二、教学重点控制的原理与过程三、教学难点 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控制活动1.控制的必要性(1)环境的变化;(2)管理权力的分散;(3)工作能力的差异2.控制理论(1)基本原理;(2)控制过程3.控制类型(1)前馈控制;(2)同期控制;(3)反馈控制第二节 控制的要求1适时控制2适度控制(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3客观控制4弹性控制第三节 控制的过程1.确立标准(1)确定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重点;(3)制定标准的方法2. 衡量绩效(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标准;(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3. 纠正偏差(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2)确定偏差措施的实施对象;(3)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 思考题:1、 为什么需要控制?2、 请对比分析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特点3、 控制工作应该按照怎样的过程去进行?4、 并非所有的控制活动都能达到目标,什么样的控制才是有效控制呢?第十八章 控制方法 一、教学目标 了解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预算的作用和缺点,对供应商的控制,经营审计;掌握控制方法的种类,几种重要的比率。二、教学重点能够将控制方法用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管理案例的分析。三、教学难点 控制方法的种类,几种重要的比率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预算的作用和缺点,对供应商的控制,经营审计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为了有效地从预期收入和费用两方面对企业经营全面控制,需要对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制定分预算,而且要对企业整体编制全面预算。2.预算的种类(1)收入预算;(2)支出预算;(3)现金预算;(4)资金支出预算;(5)资产负债预算3.作用及其缺点(1)作用;(2)缺点第二节 非预算控制1比率分析(1)财务比率可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财务善,常见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比率四种。(2)经营比率2经营审计(1)外部审计;(2)内部审计;(3)管理审计3.损益控制第三节 成本控制1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对象与成本分配2成本控制的步骤3成本控制的作用第四节 其他控制方法1标杆管理2平衡积分卡思考题:1、 什么是预算?2、 预算控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3、 简要谈谈企业如何对供应商进行控制?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一、教学目标 了解维持与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创新的过程;掌握创新与维持的功能及相互关系,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基本概念,创新活动的内容及其组织。二、教学重点根据创新活动的特点和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三、教学难点 创新与维持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维持与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创新的过程。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1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3创新的类别与特征(1)从创新的规模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可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可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1目标创新2. 技术创新(1)要素创新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及企业员工三类。(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方面。(3)产品创新物质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和结构的创新。3 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经营制度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利益和责任。(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5 环境创新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1.创新的过程(1)寻找机会;(2)提出构想;(3)迅速行动;(4)坚持不懈2.创新活动的组织(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4)正确地对待失败(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思考题:1、 有人说,创新和维持对于组织而言是同等重要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2、 企业创新的内容有哪些?3、 一般而言,成功的创新要经历怎样的过程?4、 管理者应如何组织创新活动?第二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一、教学目标 了解技术创新在企业成本与特色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与贡献,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七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源泉;掌握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手段创新等技术创新的内涵,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对象、水平与方式等方面的战略选择。二、教学重点根据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和环境,选择和组织实施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三、教学难点 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对象、水平与方式等方面的战略选择。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手段创新等技术创新的内涵,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对象、水平与方式等方面的战略选择。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1.创新与技术创新 创新分为两类: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2.技术创新的内涵(1)材料创新;(2)产品创新;(3)工艺创新;(4)手段创新3. 技术创新的贡献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意外的成功通常能为企业创新提供非常丰富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利用要求企业投入的代价及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意外的失败隐含了某种变化,实际上向企业预示了某种机会的存在。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3.工艺过程改进的需要4.行业和市场的改变5.人口结构的变化6.观念的改变7.新知识的产生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1.创新基础的选择(1)基础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2.创新对象的选择(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生产手段3.创新水平的选择(1)“先发制人” 的战略;(2)“后发制人” 的战略4.创新方式的选择(1)独立开发;(2)联合开发思考题:1、 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2、 诱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哪些?3、 企业该如何选择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创新方式?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一、教学目标 了解企业制度结构、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层级组织、网络化层级组织、企业文化、一元企业文化以及多元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二、教学重点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化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组织和实施企业组织的结构化(制度、层级组织以及企业文化)创新。三、教学难点 知识经济可能给企业制度结构、层级组织以及企业文化带来何种影响。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掌握工业社会企业制度结构、层级组织、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知识经济可能给企业制度结构、层级组织以及企业文化带来何种影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结构化可能呈现何种特征。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六、3学时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1.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1)企业制度结构(2)工业社会企业制度结构特点(3)工业社会企业制度结构的决定性因素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2)知识的两种类型(3)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第二节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1.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1)层级结构的作用;(2)层级结构的主要特征直线指挥、分级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3)事业部制与层级结构:事业部可被视为传统的直线组织的联盟2.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1)层级结构的贡献直线指挥、分级授权保证了企业行动的迅速;分工细致、权责明确促进了效率的提高;标准统一,关系正式保证了企业活动的有序性。(2)层级结构发挥作用的条件及其变化:适用条件:市场需求未充分满足;消费需求无差异性;需求与市场相对稳定或市场变化可预测变化:市场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变化频繁难以预测(3)网络组织在构成上是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成员处动态变化中;成员权力来自于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4)网络化的层级组织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第三节 企业文化1.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1)企业文化的涵义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2)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功能:导向、行为激励及行为协调(3)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特征2.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1)从企业管理的补充手段到主要手段;(2)从企业经营的副产品到人们自觉行为的结果;(3)从记忆型文化到学习型文化;(4)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思考题:1、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创新?2、如何进行企业制度创新?3、如何进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4、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