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选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93575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检测(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两人最后都惨死,说明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变法者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中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选A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政权加速民族融合就是要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状况,由此得知是加速其封建化的过程。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经济发展的角度。3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解析:选CC项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他各选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4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 1905年。”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 年革命的根源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解析:选D1861年农奴制改革及其推动下的政治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从而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史实不符。1905年革命主要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C项不符合“真正含义”的要求。5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日本政府大力提倡采用西方历法B为了更好地满足军事发展的需要,日本采用西方历法C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活习俗的西化,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D为了配合土地制度的改革,日本政府采用了西方历法解析:选C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历法,武士们剪去了头上的发结等。6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A维新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解析:选A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维新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7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6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4分)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8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 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 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9材料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立即着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旧藩主移居东京,领取世袭俸禄;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政府改造旧制度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9分)答案:(1)措施:实行太政官制;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2)影响: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天皇专制权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0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9分)答案:(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2)认识: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1材料一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7分)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防疫工作制度化;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2)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进程)。12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 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8分)答案:(1)原因: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加剧了城乡分割局面;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