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0508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试卷(二)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 ,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寥寥。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 ,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 ,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A. 俯拾皆是盛极一时杳无音信 B. 比比皆是烜赫一时暗淡无光C. 俯拾皆是烜赫一时杳无音信 D. 比比皆是盛极一时暗淡无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第一处是说“大人物的名字”之多,应使用“比比皆是”。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烜赫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第二处是说有的大人物凭权势或者时运在一时名声很盛,应使用“烜赫一时”。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黯淡无光:形容失去光彩。第三处是说凭权势或者时运烜赫一时的人物待验明正身之后失去光彩,应使用“暗淡无光”。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俯拾皆是”侧重“易得”,而“比比皆是”侧重“常见”。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朝方炮弹疑似落入野山而非军事区,韩国军方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15分向江华郡乔栋面大约130名左右居民下达回避命令。B. 之前,奥巴马政府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C. 近日,哈尔滨市警方破获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机机主补办手机卡,继而转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触性盗窃案件。D. 事实上,中国网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及网价的体验并不满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大约130名左右居民”语义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B项,“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语序不当,应为“9月3日将在北京”。D项,“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成分赘余,“老生常谈”的意思是“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去掉后面的“的话题”;“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句式杂糅。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比如本题中的“老生常谈”这一成语,包含了“话题”之意,后面的“的话题”多余。3. 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A.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拍闼送青来。C.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D.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首先明确常考的修辞手法种类,然后再根据每种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ABC三项都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有情”“泪”“无力”等词语把“芍药”“蔷薇”写成了人;“护”“排”“送”把“水”“山”写成了人;“有幸”“无辜”把“青山”“白铁”写成了人。D项,“蛾眉”代指杨玉环,使用借代的修辞。4. , , , , 。而这,正是仰仗自己经验所带来的局限。然后无比坚信它的正确性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放在另一刻上未必可行很多人习惯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用于某一刻但是,在这一刻上行得通的经验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从最后一句来看,“而这,正是仰仗自己经验所带来的局限”,前面应是解说“局限”的内容,从所给的句子来看,两句是说“局限”,故应放在后面,排除C项;第句中出现了代词“它”,可见前一句应提到“它”所指的内容,应是指“处世哲学”,故前面应是;“很多人习惯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用于某一刻”统领这一语段,应放在开头。5. 对这则漫画的意蕴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A. 表达了对果农不务正业的批判。B. 表达了对画中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赞赏。C. 讽刺了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行为。D. 赞赏了画中人善于利用科学知识的行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则漫画的意蕴表达最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观察漫画,明确情感态度,比如本幅漫画,对于漫画中人的行为是讽刺批判的,故选项中凡是回答赞赏认可等的都是错误的,排除了BD两项;然后要分析漫画中的现象指向生活中的哪类现象,“意蕴”应是由现象到本质,作画者不可能仅仅针对画中的人和事,如A项中的“果农”就立足于表面,没有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故错误。文言文阅读与陈给事书韩愈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愈恐惧再拜。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属:连续B. 不敏之诛,无所逃避诛:诛杀C. 辄自疏其所以疏:分条陈述D. 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谢:请罪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认识陈给事多年,开始受到一些称赞,后来为生计奔波,不能经常拜见。B. 韩愈认为陈给事因为地位变得尊贵,伺候他的人变多,因而对贫贱之人和旧友的情感不再如以前专一。C. 韩愈从东京回来后拜见陈给事时,态度较冷漠,并无法理解陈给事的苦衷与情义。D. 韩愈最后不敢立刻去拜见陈给事,就写信阐明缘由,并将近日写的十篇文章赠与他。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9. “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答案】6. B 7. C 8. (1)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2)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 9. 两人不常见面而疏远作者感情不专,私下抱怨陈给事不再赏识作者陈给事听信嫉妒者的谗言。【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敏”,谦词,犹不才,指自己。“不敏之诛”是宾语前置句,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相同的句式,应为“诛不敏,无所逃避”,可见“诛”解释为“诛杀”讲不通,应解释为“责怪”,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并无法理解陈给事的苦衷与情义”有误,文章第二段说“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文章第三段说“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意思是“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关于C项的内容,从文中“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一句来看,“无法理解”一说错误。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修”,完善;“与”,赞扬;“日”,名词作状语;“同进者”,同路求进的人;“忌”,妒忌。第二句中,“邈”,冷漠;“乃也”,判断句;“所以”,的缘故;“来之不继”句式;悄,话语少。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到文中找到引文,然后在其周围圈出相关的语句,接着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最后根据分值分条列举答案。这句话在第一段的结尾“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可见答案应在这句话的前面,“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根据这句话进行概括即可。参考译文:韩愈再拜: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我诚惶诚恐,再拜。三、古诗词鉴赏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注】: 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1)全词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上阕如何写景?请简要赏析(3)俞陛云评价此词“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请简析诗人如何抒发怀友之思。【答案】(1)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刻画了凭栏遥望、思念友人的形象。(2)由远及近,“雨收云断”是远景,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是近景。用典,引用宋玉悲秋,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描绘典型意象,蘋花,月、梧叶,渲染出秋日的萧索凄凉,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做铺垫。(3)借景抒情,上阙描写了凄冷孤寂的秋色图,为抒情做铺垫。下阙以景结情,写出伫立之久,思念之深。“指暮天、空识归航”从对方落笔既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又写出了作者盼望有人而不得的思念。【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词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这是形象题,前者是景物,后者是人物。对于第一问,应先找出诗歌中写景的内容,然后根据景物的特点进行概括,“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烟水茫茫”等,依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此时的情境是冷清孤寂的;对于第二问,考生应找出写人的诗句,如“凭阑”“望”“目送”“遣情伤。故人何在”等,此时的诗人正在凭栏遥望,思念友人。(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如何写景?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方式。首先回顾写景的方法,然后圈出上阕写景的诗句,最后分析写景的方式。从“望处”可知此时诗人正在远望,到后来,“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写景的角度是由远及近,诗人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此处运用典故。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点睛:写景的角度如下: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景与近景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 物的色彩,明暗对比。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从运用表现手法和修辞 手法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和互文等。(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析诗人如何抒发怀友之思”,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首先明确情感表达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从对方落笔、用典等。上阕前几句都是写景,以冷清孤寂的景象为下面抒情做铺垫,“遣情伤”一句,由景及情。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四、名句名篇默写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靡有朝矣。(诗经)(2)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3)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4)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5) ,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6)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7)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8)书痴者文必工, 。(蒲松龄聊斋志异)【答案】(1)夙兴夜寐(2)肇锡予以嘉名(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多于在庾之粟粒(5)庶竭驽钝(6)响穷彭蠡之滨(7)士不可以不弘毅(8)艺痴者技必良五、现代文阅读(一) 善 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方先生要见女士。”“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他又怎样了?”“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苹果果酱,热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有删改)12. 文章画线句子颇有内涵,试作赏析。13. 请概括主人公汪太太的形象,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的。14. 文章结尾汪太太提出让冯女士来做二少爷的家庭教师,这一情节有何作用?15. 有人评论,这篇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老舍的漫画式的讽刺手法,试做赏析。【答案】12. 画线内容写冯女士为汪太太工作是为嫁入豪门,其实只是汪太太自己的臆断。烘托出汪太太精于算计,内心伪善的丑陋面貌。 13. 形象:伪善,精于算计,内心空虚(任答两点即可)分析: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汪太太处处算计的形象。用自由和冯女士等侧面人物烘托出汪太太的小气与算计。 14. 文章结尾汪太太打算让冯女士教课,实际上是为了省下七块钱工资。更加烘托出汪太太精于算计的形象。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类似风气的批判。同时与开头方先生来拜访相照应,使结构更严谨。 15. 答:写汪太太的动作与语言,侧面用冯女士等人衬托,更增强表达效果。反复写汪太太爱别人而没人关心她,加强语言力度,使汪太太的形象更深入人心。语言风趣幽默,下笔锋利。【解析】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画线句子颇有内涵,试作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首先找到划线句子,明确句子的对象,“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这句话是穆女士的心理活动,穆女士认为冯女士做自己的秘书是为了有机会遇上阔人,体现出穆女士的精明算计以及伪善的一面。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主人公汪太太的形象,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的”,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汪太太”是一个内心空虚的富家太太;然后找出描写“汪太太”的行为、语言、心理等的内容,从汪太太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表现出人物伪善算计的一面;从方先生冯女士以及“自由”等的烘托中,表现出汪太太的小气精明算计以及伪善。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汪太太”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有对汪太太的外貌的描写,也有对其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章结尾汪太太提出让冯女士来做二少爷的家庭教师,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首先看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题干中已经对这一情节作出了概括“汪太太提出让冯女士来做二少爷的家庭教师”,汪太太的这一举动是为了省钱,表现出汪太太精明算计的一面;从结构上来看,这一内容与开头的方先生的来访相呼应。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评论,这篇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老舍的漫画式的讽刺手法,试做赏析”。首先考生应明确讽刺的对象,然后理解“漫画式的讽刺”这一概念。从文中来看,讽刺的对象是汪太太,文中的“汪太太”“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等,而实际上的她伪善而精明,脑子里充满算计,老舍在对人物的刻画中,借助人物的言行直接刻画,又借助他人进行衬托。六、现代文阅读(二)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尤西林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这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的亲族关系伦理。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在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16. 简要概括本文论证思路。17. 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现象是什么?其实质又是什么?18.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现代公德的内涵。【答案】16. 文章首先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公德与私德的定义;接着引用梁启超的判断,写血亲伦理导致国人偏向私德,而将社会公德放在其次的位置,阐述国人对待公德与私德的问题;然后论述公德的本义是一种公共关怀;最后指出,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是分化的。 17. 现象: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中,注重自己如何做人;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进入他人的环境后,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实质:缺乏公共道德,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 18. 公德是公共领域内的道德,包含着伦理观念、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在现代条件下,遵守社会公德与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之间是分化的【解析】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论证思路”,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从标题来看,“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公德”“私德”是本文的论题,即论说对象;文章第一段说“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可见这段是对两者的定义进行阐释;第二段和第三段用梁启超的判断写血亲伦理导致国人偏向私德,而把社会公德放在其次的位置,阐述国人对待公德与私德的问题;第四段论述公德的本义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第五段是写在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比如本题中,是问本文的论证思路,应先标出文章的节次,文章一共是五节,然后抓段首和段尾句,看这些内容与论题“公德”“私德”的关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现代公德的内涵”,这是考查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考生可以到文中圈出有关“公德”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文章第一段“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第四段“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第五段“在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七、作文 19.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电影降临中露易丝班克斯在记忆的碎片中看到了未来却留了这样一句话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and where it leads,I embrace it,and I wele every moment of it(即便已然知道这段旅程和它的归宿,我仍迎接它,迎接它的一分一秒。)灿烂的生命中一个忙碌的时辰,抵得上一世纪的默默无闻。欧亨利【答案】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清风,穿过花香,掠过竹林,渐行渐远。 岁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瞬即逝。 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切像沙漏般滑过我们的思绪。我们想着“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念着“一切都不会过去”。因此,我们只需要: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种豆南山下 古人中崇尚山水,眷恋田园的便不得不提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一贯之中,他总是向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归隐生活。他虽无寄情山水的哀怨之情,却有活在当下的快活之感。一心只染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安逸。陶公他没有追往过去,也并没有向往未来,他只是单纯地隐于山水田园之中。或许,他就是做到珍惜当下,把握现在的古之第一人吧。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很难想象诗人杜甫被贬之后过的是什么日子,只记得他笔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月夜之景,却也难求他“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乐观旷达。他安于接受生活窘迫的现实,不为自己的政事所牵累。也不曾向往将来生活会怎样,只求在这茅草屋中安度晚年,过着安心舒适的生活。似乎晚年杜甫也学会了珍惜当下,把握现在这个道理。 天生我材必有用 很多人能如诗仙李白一般豪放不羁?他一生淡泊名利坚持认为“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道理,他曾与岑夫子、丹丘生一同烹羊宰牛,在山林之中“将进酒,杯莫停。”如此逍遥自在,快活于天地之间,对着艰险的蜀道他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一生哪有摧眉折腰?还看九万里风鹏正举,喜笑悲歌气傲然。他不回想过去,不展望未来。他只求与友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印证了那句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无论时光多么匆匆,岁月的长河里都会留下你我最真诚的回忆。不管一切会不会过去,我们珍惜当下,把握现在的决定总是正确的。 面对回忆,我不再叹气,亦不想逃避,回想起那句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啊,为了火红的晨曦,为了似火的骄阳,为了灿烂的晚霞,让我们的信念去谱写,让我们的精神去高歌。让我们一同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吧!【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所给的两则材料是名言,要分析两则名言的关系。第一则名言“即便已然知道这段旅程和它的归宿,我仍迎接它,迎接它的一分一秒”,这一则名言强调要重视过程,把握每一天;第二则名言“灿烂的生命中一个忙碌的时辰,抵得上一世纪的默默无闻”,这一则名言强调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时刻,不虚度光阴。推荐立意:1.对既有的生命长度的坦然,拓深生命的深度。2.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充实而饱满。3.把握当下,不虚度光阴。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这两则名言属于互补型,即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方式,只要从抓住当下,立足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等方面下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