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37699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4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D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社会等级森严C血缘色彩浓厚D音乐发展迅速3“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4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高一历史 第1页 共6页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5王国维曾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在他看来,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封建子弟之制B宗法及丧服之制 C嫡长子继承制D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6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7吕氏春秋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种现象()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 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 有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激化了不同阶级间的矛盾ABCD8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9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 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10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C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11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ABCD12如表是秦朝九卿职以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职务职责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相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 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 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13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A扩大了疆域B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D促进了民族融合14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B郡、县都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组织C郡县制的建立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D秦朝与西汉都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15汉书记载:汉武帝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于是出现“藩 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在当时的最主要影 响是()A推动汉初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妥善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16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B皇帝残暴C外敌大规模入侵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17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A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C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宰相职权的范围在扩大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9钱穆说,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元朝行省制是元政权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而实施的B地方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两重属性C行省制的实施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是因为该制度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0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21中国古代有一制度“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该制度发源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22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已经威胁到皇权 D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23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协理奏章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D作出决策24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丛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明永乐帝为解决这一烦恼,而设立的协理机构是()A宣政院B刺史C参知政事D内阁25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26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27古代有位帝王写过这样的诗句:“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下列叙述对诗句理解正确的是()A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一切大权都要总揽 B唐太宗健全三省制,实行群相制C宋太祖用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强集权 D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集君权、相权于一身28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西汉“中朝”形成 东汉设尚书台 隋唐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参知政事高一历史 第4页 共6页ABCD29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有()职权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 三省长 官的品级较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ABCD30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5分,第32题15分,共4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中央机构图图一:帝相关系演变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图二,指出唐代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9分)(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这一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图三与图二相比,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16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引自宋书恩幸传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说明汉至隋唐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9分)(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为什么?(6分)田阳高中xx至xx上学期9月份月考高一年级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ABDACBCCAA11121314151617181920CDBADDDADA21222324252627282930CAADDDDDC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5分,第32题15分,共40分。31、答:(1)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 程序: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交由工部具体实施。(8分)(2)说明:相权不断受到限制、分割和削弱,皇权不断加强。(6分)变化:宰相制度被废除。(2分) 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8分)32、答:(1)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3分)变化: 从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到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再到科举制以学识能力(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2)较合理制度:科举制;(2分)原因: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吏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素质等。(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