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381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一、教学内容数数、认数二、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三、教材说明1主题图(1)为什么选择主题图?入学教育。了解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准备。(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场面更开阔。采用俯视,把学校的整体画面呈现给学生。 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小小气象站、校园外的楼房、树木、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等,使数数的内容更加丰富。每种数量不止一种。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数量人和物数量人和物1国旗、楼房、老师6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讨论问题的学生往校园走的学生7鸽子、 锻炼身体的学生3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8校园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4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所有女同学5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所有男同学 人物数量增加:教师加上学生,共20人。2110各数(第45页),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使学生感受到数怎样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四、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不要急于提数数要求,先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4这部分内容虽简单,但很重要,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还需要注意:(1)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的能力:是否会口头数数、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2)虽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所以,了解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必要求过高。学生没掌握数数的方法、没有全部认识110各数,都不要紧,将进一步学习。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教学内容1数量的比较:比多少(只比同样多,多些或少些,不比多多少。)2长度的比较:比长短、比高矮(都属比长度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材说明(一)比多少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2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二)比长短通过操作直观比较,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掌握比长短的方法。主题图: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与用尺量方法一致,为学测量作准备。例题介绍直接比,练习渗透间接比。通过比铅笔,引出“长”“短”概念。直观感受,“长”“短”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不单独说谁长谁短。(三)比高矮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直观体会 “高”“矮”的含义,掌握比较方法。主题图左边直接比(背靠背),右边间接比(在柱子上划横道)。通过直接比,引出“高”“矮”概念。直观感受“高”“矮”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四、教学建议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本单元比较简单,内容又少。 在利用教材素材或自己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激趣,引发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绘声绘色讲故事,引入故事情境,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活动。多媒体动态展开故事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比长短”:把物品装在纸袋里,设制悬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纸袋,吸引参与学习活动。比高矮”:在黑板上贴花,学生够不着,老师能够着,引入比高矮。再请一高矮差不多但胖瘦不同的同学上来和摘花,这两个同学(先分开站)比高矮,由此探究比高矮的方法。2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等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但有的比较的内容比较单调,(如比长短),这样就应营造宽松环境,发挥主动性,自由比较。想比什么就比什么。除按教材给出的素材比较,学生还创造了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活动。如:比身体某部位:手臂、脚长,一拃、一步、跳远;比跳绳;三人比伸直的手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虽有点乱,但活动都围绕比长短进行,学生非常专注,在活动中体会长短的含义,活动内容非常充实。在汇报时,学生可能用习惯的日常生活用语大、小来描述比较的结果,而不用长、短,说明一下就可以了。3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直观看出(绳子:左边短一点,右边短一点); 中间对齐(鼻尖对鼻尖);小手直接放大手中,一下子就看出比较的结果,等等。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中给出的一般方法,对于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应该给予肯定。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11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6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7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8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与原通用教材的异同:(1)数概念、计算方面的基本要求基本一致的。(2)实验教材强调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三、编排结构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四、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1)主题图,除供数数、抽象数概念外,还有培养良好的思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2)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3) 6、7的主题图,可充分挖掘讲卫生、爱劳动、热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2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数的认识,都是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逐一进行的。教学中应有步骤地引导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感受数的含义。实践活动:数学乐园一、设计意图1配合前面所学知识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2根据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游戏:数字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3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游戏中蕴藏着的数学知识,如报数起立就包含着基数、序数的知识。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注意1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不要变成一种单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问题的学习材料,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数学。2结合实际,灵活选取活动资源。(1)教材提供的只是资源或线索,可根据本地和实际情况改造活动素材,或适当增减,以适合本地区儿童生活实际。(2)既可分项活动,也可综合起来。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两部分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三、教材说明1与原通用教材比较:(1)整体结构相同。(2)不同:情景图引入:从非常熟悉的“过马路”的情境引入,观察情境图,数一数有多少人,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同时老师可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2例1(数数)。突出以十为单位 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 直观了解1120各数,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读、写做准备。3例2(读法):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4例3(顺序):读出直尺上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5例4(写法): 小棒图计数器配合。 第一次介绍数位,只让学生知道,不是正式教学。强调、突出的是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6例5(加、减法):原通用教材通过看图,一图四式来进行教学的,现在加强操作,通过操作帮助学生计算。7例6(15以内加、减法)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认一认,不要求背下来,随着老师逐渐使用,学生会越来越熟悉。四、教学建议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突出的变化是加强数感,注意培养估计意识。如第89页第3题,“你能看出图中大约有多少个辣椒吗?”不用数通过观察来估计一堆辣椒的个数。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例如遇到数一数的题目都可以先估再数。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一、教学内容1认识钟面和电子表;2会读写整时和半时。原通用教材:只在练习中出现认识整时,不做要求。实验教材:内容扩展了,在整时基础上,增加认识半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教材说明1知识结构表:认识钟面4 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4 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2主题图:“妈妈叫女儿起床”,一般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经历,觉得很亲切,很自然想去认识钟表(时针、分针),并感受那时是早晨7时。3读写整时 呈现不同的时刻,都是整时。用电子表形式给出时间的一般表示法,既学会看整时,又学习如何表示时间。3结合一个学生一天的生活情境,根据情境读、写整时。还可以说说自己是几时起床,几时睡觉。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 教材釆用12时记时法,可引导学生上午、下午、晚上来准确表述时间。 时间的写法。新闻出版署规定不能再写居中的“比号”,写“冒号”,了解一下就可以了。4读写半时。与整时的编排相似。 注意:半时为什么 用“30”表示,不用过多解释。只要学生知道“30”表示半时并会写就行了,以后再进一步说明。四、教学建议1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像其他计量单位直观、形象,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在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一下父母、叔叔、阿姨的上下班时间;也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调查周围的商店、邮局、医院的开门关门时间,课上说一说。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结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注意: 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将对今后的计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按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未学生应做到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810题。三、编排特点1适当集中安排20以内的进位加法。原通用教材:按照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和5、4、3、2加几编排。实验教材:简化为: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2体现算法多样化。原通用教材:突出“凑十法”,小数加大数时教学“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实验教材:这里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编排思路有了质的变化。不再只强调凑十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五、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首先,应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例如有的老师就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中,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讨计算的方法。其次,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体现改革精神的前提下,老师也应注意采取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达到计算正确、迅速的教学目标。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选取学生喜欢的活动,如跳绳、踢球、跑步等,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己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实际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