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55285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单元综合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8湖南高三新考纲摸底联考,25)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答案D解析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统治,故A项错误;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B项错误;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2.(2017莱芜二模,25)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要想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要求思想统一,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A.立法权 B.财政权C.军事权 D.监察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述“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A、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C项与题干无关。5.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6.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此可见西汉初期()A.并不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我国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上歧视商人,故B项错误;“(西)汉兴,海内为一”说明国家的统一,又从材料后面的言语可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7.(2017洛阳三模)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汉武帝并没有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只是在政府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故A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孝、孝道等都是在强调社会的教化作用,故B项正确;汉武帝的做法与打击地主豪强无关,故C项错误;孝和孝廉更侧重于一种道德层面,与选拔实用型人才无关,故D项错误。8.(2018淄博模拟)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答案C解析15岁到30岁,不能算是早婚,故A项错误;民间习俗是找年纪比男子大的女子成婚,并未体现对政府政策的抵触,故B项错误;政府通过鼓励结婚,民间习俗娶年纪较大的女子,都是为了增加直接进行生产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政府政策的引导,故与传统伦理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9.(2018潍坊一模,25)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10.(2017北京海淀高三检测)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天人感应”学说深入影响朝政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并未涉及黄雾影响农业生产,故错误;根据材料“天气异常上天示警所致”“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可知,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君臣中影响较大,故正确;根据材料“大臣回答这是因为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可知,大臣对外戚专权有所不满,借“天人感应”来表达这种不满,故正确;根据材料“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可知,确有汉成帝重用外戚的事实,但不能表明是为了削弱相权,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1.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体现出封闭性,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重农的必要性,但与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土地私有的不合理性,故D项错误。12.(2018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押题考试,2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而在西汉史料中较少出现,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小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回答,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回答。14.(2017邢台高三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一职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结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