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教案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庄稼之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当他到田里时,都发现那些禾苗长得很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才能使禾苗长得高,长得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于想到了一个最佳的方法,就是将禾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着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赶紧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农夫的做法为什么会事与愿违?这中间有什么道理,你知道吗?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主干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_。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1【探究反思】有人认为,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一回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_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和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他的_物质性_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_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_是社会的产物。1【拓展提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这几种说法的含义是相同的。答案速查:一、1. 固有的规律 2客观实在性 共同本质 物质形态二、1物质世界 2. 客观的物质体系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3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重难疑点探究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其中,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是唯一能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性。另外,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人们能够认识其具体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规律。明确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是相互区别的。物质仅是物质具体形态共同的特性,物质具体形态还有其自身的个别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叉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承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的构成来看,构成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型例题剖析本框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物质以及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概念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因此,在复习中注意明确哲学上物质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质概念的区别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为什么在于物质性。题型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典例1 (xx镇江模拟)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世界的本质 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 B. C. D.【研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概念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对物质概念的完整叙述,是对物质概念的进一步拓展,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说明了物质的地位,而非含义,故错误,物质是抽象的,但不是虚幻的,故错误。【答案】A【辨别比较】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征和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了意识的存在,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它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题型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典例2 (xx海南单科T20)xx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 B. C. D. 【研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包括: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学说符合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选A。错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自然选择强调了外部原因对生物进化的作用。的说法不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答案】A 教材问题提示(见原书29页) 限时达标训练1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性 C主观能动性 D永恒性解析:选A。本题为基础知识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物质是不可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 C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D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解析:选C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少数与多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故A错误;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故B错误;D说法错误。4.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人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辩证唯物主义A. B. 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思想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属于意识的内容。4下列选项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解析:选D。无论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5.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A. B. C. D. 解析:选A。题干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发展是遵循期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故正确,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6.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解析:选D。 反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反物质的存在表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故只有D符合题意。7.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解析:选A。恩格斯的话主要强调的物质范围,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列宁的话主要强调了物质的本质,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故只有A符合题意。8.xx年10月19日,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宣布成功克隆了一匹马,并向公众进行了展示。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证明了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 人类步入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物的时代A. B. C. D.解析:选A。成功克隆了一匹马,说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而非人的意识,同时也驳斥了“上帝造物”学说,间接的支持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人类能够克隆一匹马说明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说法错误。9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明代后期的王夫之认为,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气”、“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上述哲学家的观点?(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3)概括说明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分析时要指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第(2)问考查学生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观的认识,集中体现在物质的含义上。第(3)问关于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则要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方面分析。答案:(1)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述哲学家的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同时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0(走进生活)“按照Usher主教的说法,创世纪把世界的创生定于公元前4 004年10月23日上午9时。另一方面,诸如山岳和河流的自然环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变甚微。所以人们通常把它们当作不变的背景。要么作为空洞的风景已经存在了很久,要么是和人类在相同的时刻被创生出来。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倒如,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某种永恒的东西比某种创生的东西更完美。” 节选自斯蒂芬霍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际“弦理论”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宇宙的起源思考:你知道对于宇宙的起源存在着哪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吗?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解析:关于宇宙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思想,即上帝创造和宇宙是永恒的;关于世界是本质的主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人的意识三个角度论述。答案:(1)基督教创世说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永恒的,没有开端,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目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主干知识梳理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和_。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_和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静止是有_的。物质运动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是_和_的统一。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_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的规律。3.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答案互查:一、1. 变化 过程 2. 承担者 存在方式 固有属性 3.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 特殊状态 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二、1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2. 人的意志 固有 3. 遵循 条件和形式 重难疑点探究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区别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思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联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背景材料】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提示点拨】运动静止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全面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客观性的含义: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两层意思: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r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指导宾践活动。人们也可以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规律具有客观性的根源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典型例题剖析 本框题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以及规律的概念及其普遍性和客观性三个知识点。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知识点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学习中应当着重把握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以及规律的概念,同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政治热点来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题型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典例1(xx江苏单科T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研析】孔子这句话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A项符合题意。发展不同于一般的运动变化,B选项带有迷惑性,它不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均可排除。【答案】A【知识总结】位置未动位置移动机械运动静止运动性质未变性质变化运动性质变化典例2 (xx江苏单科)“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研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答案】C题型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典例3 (xx江苏单科T2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研析】事物是感觉的集合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项不选;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项不选;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D项不选。唯心主义者都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C项符合题意。【答案】C 教材问题提示 限时达标训练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静止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解析:选C。 这句话突出了运动的绝对性,故选C项。ABD观点都是错误的。2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 B C D解析:选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显示了二者的对立统一。故应选。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动与静的关系,而不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故不选。3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析:选C。这句古文的大意是,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要是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实际上这句古文突出体现了动与静的关系,故应选C项。A项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B项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没有体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D项体现的是实践的重要性。4.“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解析:选D。由“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可以看出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D。5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A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B日夜交替C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D苹果落地解析:选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ABD都是现象的东西而不是本质的东西,不属于规律。6“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诗与下列名言名句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选D。“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哲学寓意是遵循规律办事能够取得成功,只有D项体现了这一点。7.下面这幅漫画是在批评A.否认普遍联系者 B.违反适度原则者C.混淆主次矛盾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解析:选D。此漫画讽刺了一些人把按规律办事,拔苗助长,故选D。对哲学知识考查时经常出现漫画题,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漫画蕴含的主旨思想,然后再联系教材知识。漫画的标题对漫画寓意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8. xx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后,经过三次近月制动,于10月9日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这表明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C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解析:选B。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故A错误,B正确;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限制,并非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故D错误;发射嫦娥二号探月,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过程,故B符合条件,C和题意不符。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以赫拉克利特与克拉底鲁的对话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理解。作答时首先明确运动与静止是辩证关系,其次依据教材知识分别分析拉克利特与克拉底鲁克的观点,最后点出他们的观点正确与否。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绝对运动或者否认相对静止,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都是错误的。(2)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物质运动绝对性原理。处于相对静止的河流,实际上不仅水在流动,而且河岸、河床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3)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借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把事物看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必然导致不可知论。10(走进生活)xx月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xx年10月23日,超强台风“鲶鱼”在福建沿海登陆,给登陆地漳浦带来了严重破坏。某校高二(6)班的同学对近期发生的这两件事产生了一个争论:一方同学认为,嫦娥二号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人定胜天”观点的正确;而另一方同学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根本无法抗拒台风等自然灾害,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只能受自然的摆布,所以,人是胜不了天的。两方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假设这两方同学找到你当裁判,你会如何给他们解释呢?解析:本题以两个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规律客观性的理解。在解答时我们必须抓住两点,一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创造条件,来为人类造福。参考答案:事物是有规律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正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结果。但是,认为“人定胜天”的同学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科学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台风的发生就证明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台风也有其形成、运行的规律,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掌握了一些台风发展的规律,可以对台风的形成、发展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报,并提前做好各种防御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很难抗拒台风带来的损失,但这并不能表明人胜不了天。名师讲义摘录前沿视点透视1热点聚焦年末央行又加息 出乎意料 中国人民银行昨晚宣布,自xx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上调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将提升至2.7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将提升至5.8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其中,两年期和三年期存款利率均上调0.3个百分点,五年以上期存款利率上调0.35个百分点。“这次加息有点出乎意料。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也是自中央宣布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加息。上次加息是在10月20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1理论透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央行的加息仍然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为控制信贷规模,管理通胀预期,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央行根据经济运行的规律,适时作出加息的政策,是认识和利用过滤的具体体现,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创新预测1.有媒体指出,此次央行加息是为了应对CPI指数的上涨压力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决策之所以要遵循规律,是因为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创造的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A. B. C. D.解析:选C。说法本身错误,故不符合题意。2.请运用规律的相关原理,分析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合理性。解析:题干设问规定的答题的范围,即规律,在作答时应该主要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两个角度回答。答案: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为控制信贷规模,管理通胀预期,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管理通胀预期,也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