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5168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生物群落与物种丰富度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对沿海水产资源、鸟类资源种类的研究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选C。A项,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B项,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项,对沿海水产、鸟类资源种类的研究应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D项,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选B。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项,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如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 知识点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3.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判断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有b存在,a就不能生存B.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C.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D.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a和b互利共生解析:选C。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选D。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 知识点三群落的结构5.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解析:选D。该图中的所有植物并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了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地形、湿度和盐碱度是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6.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的植物种类吃掉,可以使竞争力的植物种类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3)如果兔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填“会”或“不会”)出现AB这段曲线。(4)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A.竞争B.捕食C.寄生 D.互利共生(5)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A.草B.其他的兔C.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D.狼解析:(1)兔捕食优势物种,对于处于劣势的其他草本物种有发展的机会。(2)一旦兔的密度过大,导致喜食的优势草缺乏,不得以采食不喜欢的劣势物种为食,草原上草的种类数就会下降。(3)如果兔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那么草原上的优势草占据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其他草的种类生存,就不会出现AB这段曲线。(4)依题意可知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这属于竞争。(5)草、其他的兔和狼,都存在于这只兔的周围,属于它的生活环境。兔的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兔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属于内环境,不属于兔生活的外部环境。答案:(1)强弱(2)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须采食其他非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3)不会(4)A(5)C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解析:选D。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由多个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其内均有许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污染后的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种的菌群构成,亦可视为一个小的生物群落。纯的大肠杆菌菌落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而只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2.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 D.互利共生解析:选B。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种内互助。3.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解析:选C。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4.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选C。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8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1721样本334501835011261216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选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物种7在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的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中的小。6.(2018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解析:选B。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7.(2018北重三中高二期中)现将甲、乙两种昆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个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昆虫数量总和为100%),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中可看出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竞争格局不是固定不变的B.两个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引起的C.影响两种昆虫竞争取胜率的关键因素为温度D.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个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是由物种遗传因素决定的答案:C8.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种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解析:选C。从图中不能直接得出狼与麝牛之间能构成捕食关系,A错误;图中只体现麝牛种群数量与狼袭击麝牛成功率的关系,可知狼与麝牛之间不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狼袭击麝牛成功率与麝牛种群数量呈负相关,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种间斗争是选择的因素之一,C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错误。二、多项选择题9.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C.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解析:选ABD。首先,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地下层主要有一些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及某些昆虫等;草底层主要有另外一些昆虫及爬行类、啮齿类动物等;草本层(即草本植物或灌木枝条的上部)主要有另一些不同昆虫及其他动物(如某些鸟)。其次,因为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同。10.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S”型增长解析:选BD。坐标图中的横坐标为摄取食物的种类,两曲线不重叠时,仅表明M、N的食物不重叠,但两种生物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存在竞争,如生存空间;b越大,表示生物摄食范围越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b时,表示M、N的食物重叠程度越大,物种竞争越激烈;M、N均呈现“S”型增长。1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生产实践中利用了生态位原理的是()A.不同农作物间作 B.“四大家鱼”混合放养C.适时捕捞 D.稻田养鱼解析:选ABD。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农作物间作,充分利用了光和空间;“四大家鱼”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层,混合放养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稻田养鱼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时捕捞则应用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三、非选择题12.如图14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四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哪个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2)图1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其中a表示,b表示。(3)图能反映出竞争关系。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4)图4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图中a代表,b代表。解析:图1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数量变动关系,首先a数量先达到峰值即为被捕食者,随后b随a的变化而变化,故为捕食者;图2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如生态位完全重叠会出现竞争排斥现象,图2曲线反映的是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竞争结果;图3曲线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图4曲线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寄主种群数量增加时,寄生生物感染的机会也增加,一开始往往是寄主种群在发展,寄生生物的种群也随之发展,但由于寄生生物会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的死亡率提高,导致寄主种群数量的下降,但一般不会降为0。答案:(1)图3(2)捕食被捕食者捕食者(3)2b(4)寄生生物寄主13.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在图中的哪一点?_。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2)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期。(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一个种群为鸟类,则调查该种群数量的常用方法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解析:(1)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D点,相当于“S”型曲线的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从图中可以看出,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此时被捕食者即食物减少,而捕食者即天敌增多。(2)从丙的曲线图可以看出,种群丙在A时种群数量最多,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3)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1)D食物(乙)数量减少天敌(甲)数量增多(2)A(3)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4.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关系。(2)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 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3)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海拔结构 D.种群的海拔结构解析:(1)血雉以昆虫为食,两者属于捕食关系;煤山雀和橙红鹤都是生活在森林中层,争夺相同的食物、空间等,存在竞争关系。(2)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昆虫、苔藓、树木都有许多物种。(3)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特点,水平方向上的特点是呈镶嵌分布。答案:(1)捕食竞争(2)B(3)A1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下列问题:(1)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_。(2)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溶液中保存。(3)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解析:探究的问题为实验目的,即所处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土壤动物的分类和习性,即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设计表格时应注意实验目的即调查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答案:(1)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2)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3)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 土壤类别数量生物物种花园土壤菜地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