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开学第一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96766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开学第一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开学第一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开学第一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 )A郡国制B察举制C中外朝制D推恩令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在程钜夫看来( )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 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D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6“出将入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它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A西汉“中朝”形成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设参知政事D唐朝设节度使7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御史大夫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9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屮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10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1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谈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时说:“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有助于选贤任能B有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C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D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与解析1【解析】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可知当时王国问题严重,对此汉武帝采取推恩令,故正确;是汉初实行;是考试制度;是中央制度。【答案】D3【解析】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减少财政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说明元朝在地方上广泛设置行省,排除C项;材料虽然指出了行省的弊端,但没有完全否定行省制度,B、D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生诸奸弊”等可知A项正确。【答案】A5【解析】筹划全国政务的是皇帝,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节度使是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而设置的一种类似军区的制度最初,设立的时候只不过是为了指挥效率,让他全权掌握所辖部队随时调动(不用兵符什么的了)。而且为了供给方便,让他们在辖区内就地直接获取钱粮供应ABC都是古代王朝消弱相权的措施。故选D。【答案】D7【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机构的职能,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项枢密院。【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答案】B10【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的信息说明科举制对社会人才的贡献,故本题选择B;A错在完全符合;C错在彻底抛弃;D错在主要来源。【答案】B11【解析】根据“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可知选拔出来的人才是遵循儒家伦理道德的,不能体现科举制选贤任能,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根据“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第一问从材料中“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概况;第二问答出分封制的意义即可;(2)本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中“郡国并行制”回答;第二问学生答出地方权力膨胀导致王国问题;(3)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但受中央管理;第二问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等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2)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