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运用(20分) (共4题;共20分)1. (4.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j,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 , 令人目xun。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yn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d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1)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_晶莹参差渗出来(2)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jxunynd屋_令人目_屋_听(3)仿照划线句子,写一个句子。 2. (10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秋风萧瑟,_。(曹操观沧海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正是江南好风景,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句子是“_,_”。李白峨眉山月歌中描绘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_”。3. (4分)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造化钟神秀_荡胸生曾云_斯是陋室_不蔓不枝_及鲁肃过浔阳_康肃笑而遣之_4. (2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五行即水火木金土。B . 雨说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出师表的作者分别是郑愁予、莫泊桑、施耐庵、罗贯中。C . 我国古典名著中许多文学形象除名字外还有别称,如:贾宝玉-怡红公子;宋江-及时雨;诸葛亮-卧龙;孙悟空-弼马温。D .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二、 阅读理解(51分) (共7题;共51分)5. (3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次日起马,范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周学道又叫到跟前,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1)此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本回目主要写了两人科举高中,一人是范进,另一人是_。 (2)昊敬梓在创作本书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_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_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批判精神,欣赏_笔法。 6. (2分)名著阅读 读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图,_、_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7. (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二】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 、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8. (13.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第段:具体论证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B_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第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 . 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B .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C . 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D . 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3)文章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9. (1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見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了。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上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远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1)给下面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_脊梁所向披靡伫立嫉妒(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我”的心理或表现父亲的心理或表现回家惊讶_力不从心游刃有余交流羞愧_考试_挥汗如雨(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5)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哪些含义? (6)此时,你正在期末考试的“麦田”里奋战,相似的角色一定让读完此文的你心潮澎湃吧。请联系文章主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50字左右。 10. (15.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刘义庆世说新语)【乙】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万子:王绥,字万子。孩抱中物:形容孩子很小,尚在怀抱之中。圣人:指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最下:指愚人。不及情:没有感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何以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 山简往省之 简服其言(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简服其言,更为之恸。(3)【甲】【乙】两文中的“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胜”“为之恸”,实际是为后人称颂的“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联系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要说说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11. (4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除夜:除夕之夜。(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 写作(45分) (共2题;共49分)12. (5分)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之险,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危险的。 13. (44分)根据情境,完成微写作任务。 毕业典礼结束后,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坐着。不久后,会有新生进入这间教室,会有一个人坐在你现在的位置上。这个人,此前你不曾见过,此后也难相遇。而他(她)刚从小学跨入初中,带着美好希望与忐忑不安,坐在你的位置上。现在,请你跨越时空与他(她)对话,给他(她)祝福和鼓励。要求: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寄语给未来的新生。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运用(20分) (共4题;共20分)1-1、1-2、1-3、2-1、2-2、3-1、4-1、二、 阅读理解(51分) (共7题;共51分)5-1、5-2、6-1、7-1、7-2、7-3、8-1、8-2、8-3、8-4、9-1、9-2、9-3、9-4、9-5、9-6、10-1、10-2、10-3、11-1、11-2、三、 写作(45分) (共2题;共49分)12-1、13-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