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II )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55474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II )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II )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II )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30分)1.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注】比:副词,接连地。一旦:一天。(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B . “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C . “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D . “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B . 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C . 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D .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2. (2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以下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沿溯阻绝。绝:_ 或王命急宣。或:_不以疾也。疾:_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_(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以疾也 能以径寸之木B . 属引凄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 . 春冬之时 乃记之而去D . 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5)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 (19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不以千里称也(_)一食或尽粟一石(_)策之不以其道(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说明只要有伯乐,就可以成为千里马。B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了千里马的可悲命运,从反面表明了中心论点。C . 选文结尾“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D . 选文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4. (13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尊君在不(_) 相委而去(_) 元方入门不顾(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惭,下车引之。(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故事的起因。B . “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C .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地走进屋内。D .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用、讲礼仪对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守信讲礼之人。5.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今当涂掌事_孰若孤_即更刮目相待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孙权劝吕蒙,以读书目的晓之以理,以自身经验动之以情,体现其善劝。B . 文章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C . 文章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形象地展示了三个人物各自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心理。D . 文章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6. (1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雪(节选)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 的宝珠山茶 ,的单瓣梅花,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 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 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 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1)将下面相应的内容填入空白处,其顺序是A白中隐青 B冷绿 C深黄 D血红(2)第一段中作者不仅写到了雪,而且还写了山茶、梅花、东草,文章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制订揣摩口味此句,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4)江南的雪蕴藏着生机,蕴育着生命,那么江南的雪是否非常完美呢?为什么?这主要体现在选文的哪一段?(5)文章第、两段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写塑雪罗汉是孩子们快乐的游戏,突出江南的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B . “洁白”“明艳”“闪闪地生光”这些词语既以孩子的视角在观察雪,又融入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美好回忆。C . 写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突出了江南雪“滋润美艳之至”的特点以及江南雪景的生机盎然柔媚多姿。D . 写雪罗汉,晴天消释“他”的皮肤,寒夜使“他”结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是为突出江南的雪又具有一种朦胧之美。7. (12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乘奔御风(即使)B .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那)C . 是日更定(代词,这)D . 湖中人鸟声俱绝(具备)(2)下面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B . 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C . 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 . 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 . 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 . 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 .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非亭午分,不见曦月。湖中人鸟声俱绝。(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8. (8分)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牧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赵王让李牧_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_固称疾_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失 亡 多 边 不 得 田 畜 复 请 李 牧。(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4)李牧作为“赵之北边良将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 ,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干:求见。沟恤:沟渠。歘(x):火光一现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自谓可将十万_会有土寇_(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 自 练 乡 兵 与 之 角 全 队 溃 覆 几 为 所 擒。(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 风清月白之夕 当求之于上流B . 几为所擒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 使试于一村子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D .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5)刘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古书真的欺骗了他吗?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10.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乙】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子姓:子孙,子孙辈。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帝:指唐高祖。(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B . 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C . “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D . 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_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画线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王日:“善。”乃下令大悦,即诏11. (16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 著我旧时裳(木兰诗)B .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C . 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D .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陋之有?(陋室铭)B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C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 .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B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C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D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爱莲说) 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B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C . 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D . 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12. (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B .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吝情去留C . 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D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当是时(2)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B .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 . 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 . 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13. (18分)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注释】比:连续,接连。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还:音义词,“旋”,围绕,绕圈子。朝:同上文“旦”,早晨,也指一天。(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才美不外见/见往事耳B . 策之不以其道/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也C . 故虽有名马/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元方入门不顾(2)把下面句子翻评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愿子还而视之。(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强烈愿望。B . (甲)文的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作者呼吁有才之士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C . (乙)文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性,同时告诉我们盲目的崇拜和迷信权威也是不可取的。D . (乙)文介绍了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实际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14. (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词语。 不见曦月 曦:_沿溯阻绝 溯:_飞漱其间 漱: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连绵,写水出突出了不同季节水的特点。B . 这篇文章有很多骈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就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 . 三峡的猿声“哀转久绝”,与山高峡长有关,因为猿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响起容易引起回声。D .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歌,既能让人体会到峡长、声哀,又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使文章留有余韵。15.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狼其三)【注】遗:留下。行室:俗称“窝棚”。顾:然而,可是。吹豕之法:豕(sh),猪。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隔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移时:过了一段时间。(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野有麦场_一狼洞其中_令不可去_股直不能屈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B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C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D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非屠,乌能作此谋也。(4)【甲】文通过屠户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_和_的本性;【乙】文屠户用_(方法)杀死恶狼。 16. (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一狼洞其中_ 再就枕将寐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 . 久之 , 目似瞑/犬阻之 , 不使前也C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学而不思则罔D . 将啮其喉/其一犬坐于前(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_的共同特征,最后的下场都是被人类杀掉。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上述两只狼一样的敌人,我们应该_。 (6)(甲)(乙)两文都以反问结尾,但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第 23 页 共 23 页参考答案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30分)1-1、1-2、2-1、2-2、2-3、2-4、2-5、3-1、3-2、3-3、4-1、4-2、4-3、5-1、5-2、5-3、6-1、6-2、6-3、6-4、6-5、7-1、7-2、7-3、7-4、7-5、8-1、8-2、8-3、8-4、9-1、9-2、9-3、9-4、9-5、10-1、10-2、10-3、10-4、10-5、11-1、11-2、11-3、11-4、12-1、12-2、12-3、13-1、13-2、13-3、14-1、14-2、14-3、15-1、15-2、15-3、15-4、16-1、16-2、16-3、16-4、16-5、1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