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鹭鸶》教案 沪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43053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鹭鸶》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鹭鸶》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鹭鸶》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鹭鸶教案 沪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2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或用其他种形式(语言表述、写作、绘画等)表达对抒情散文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鹭鸶(杜牧):“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2.激趣:“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鹭鸶的美丽图片,同时板书课题:鹭鸶,并带领学生一起写。4.课文导入: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鹭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2课文朗读结束后教师总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3.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三、检查自学课文情况。1.出示生词卡片,朗读,识记。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问题。四、再读课文。1.简要介绍课文的作者郭沫若及他的作品。2.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3.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五、板书设计鹭鸶诗: 色素、身段、站立、飞行 (精巧优美)五、课后反思:文中运用衬托对比手法,有助于学生感受鹭鸶的精巧。本节是在读中感悟,体会写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上,背诵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2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训练学生描景状物的能力,或用其他种形式(语言表述、写作、绘画等)表达对抒情散文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1.全体学生感情地朗读课文。2.教师提问: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3.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1. 请学生回答:“精巧”是什么意思?2.点名朗读1-5自然段,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3.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4.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1)作者是怎样描写鹭鸶的外观的?(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5.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三、品味“文中画”,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6-8自然段,看看你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3.教师请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4.品味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讲解的重点。(1)鹭鸶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2)鹭鸶远望图 引导学生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鹭鸶低飞图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5.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9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什么?(1)自由朗读体会。(2)指名汇报6.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深化拓展。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板书:精巧 适宜(颜色、身段)白鹭诗鹭鸶钓鱼图韵味无穷鹭鸶远望图 鹭鸶低飞图五、课后反思: 理解体会句子含义不够到位。品析句子方法不当。教学中有意加强了引导和强化训练。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 冀教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黄河象名字的来历。本篇课文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积极倡导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能自主读书,充分预习课文,敢于质疑,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积累了一些方法。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1同学们,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介绍,展示自己搜集的化石图片或有关化石的资料等。) 2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只黄河象,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吗?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指导:砾 椭 椎 烁 随 稚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你解开了哪些疑问?学生解答教师板书:样子 来历 发掘三、图文结合,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1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去参观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2(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3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自读课文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4学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2)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 ,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它保存完整的特点,并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5观察象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骨架的样子。6指导朗读,带着惊奇称赞的语气来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化石的样子,体会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7课内质疑:(出示课件化石图)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四、自主学习,感知推想的依据1教师过渡: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它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呢?2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出答案。3出示句子:从“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4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5教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化石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抓重点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6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失足落水)板书 :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体会推想的合理性、科学性。)7你知道这头大象为什么取名为“黄河象”了吧?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读出神奇的感觉。)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过程1过渡: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1)提问:什么是推想? (2)了解“推想”: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看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这就是推想。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2科学家从哪几步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3教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推想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想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学习第27自然段) 4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出示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6出示动画图片,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说清楚。)(1)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出示课件读句子。(2)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教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7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六、变换顺序,尝试复述课文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七、开拓思路,延伸课外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总评:这篇教学设计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本教案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其次,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作、探究”富有成效。第三,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利用“读读、找找、讲讲、说说、演演”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第四,教案设计突破了课文固有的顺序,能灵活地处理教材,根据文本的特点,依据学情,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这一设计很大胆,富有创意。除此之外,教案设计还突出了拓展整合的教学策略,重视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