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食物去哪里了2教案 青岛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1037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食物去哪里了2教案 青岛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食物去哪里了2教案 青岛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食物去哪里了2教案 青岛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食物去哪里了2教案 青岛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道改善生活。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消化液的作用和独立探究实验。活动准备: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温度计、烧杯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导入:1.师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吃大量的食物,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呢?(师板书课题)2.同学们讨论思考。(师: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展示一下吧!)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食物在人体里是怎样旅行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想一下食物在人体里旅行的路线吧。二、探究活动活动一: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动变化过程。1.猜想假设: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认识,把食物在人体里的运动路线画出来。(与导入衔接)师巡视。(提示:可参考课本第二页左下角的图)2.小组合作进行整合。(师根据同学们画的效果给予适当的评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画的图说出人体的消化道都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最准确)师:很好,同学们说得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师出示人体消化器官图,规范学生的认识。)师板书: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4.引出问题:肝、胰是不是消化器官?活动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食物在人体里的运动路线了,但是食物是不是还是原样出来的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猜想假设。既然不是这个样子的,同学们猜想一下食物在人体里经过了哪些变化呢?(比如吃馒头)3)实验探究:认识唾液的消化作用。(1)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将自身带来的馒头放入口中慢慢嚼,体验味道有什么变化?(有甜味)(2)猜想假设:为什么会有甜味。(3)设计实验: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创造一个类似口腔的环境。(4)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的提示分组做实验。(师巡视指导)附实验报告单实验材料试管两只、烧杯、碘酒、温水、温度计、淀粉液实验步骤1.分别向两只试管倒入少量淀粉液,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摇匀。2.把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3.过一会儿,分别向两只试管中滴入二至三滴的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2号试管中的淀粉(呈蓝色),1号试管中(无变化)。实验结论(唾液能分解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其中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先说,教师再给出规范的答案。)(5)汇报实验: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小组讨论交流。(6)师生总结实验:唾液对食物中的淀粉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三页资料卡)4.了解其他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结合课本食物消化卡通图,让学生说说食物的消化过程。教师进行必要的解释。(其中消化主要在口腔、胃和小肠,吸收主要有胃、小肠和大肠。)(有条件的可以播放有关食物消化的动画或录像)5.小结:食物的消化一靠的牙齿大咀嚼和胃的蠕动使食物破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把食物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溶于水的营养物质。肝、胆、胰也是消化器管。三、自由活动反思生活、健康生活。1.汇报调查结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有哪些饮食习惯? (学生回答 )2.了解了消化过程后,你有什么感想啊?(或直接问:消化器官辛苦吗?)3.我们平时应如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学生参考课本第四页图片分组讨论交流)4、小结: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饭后不做剧烈运动等等。四.拓展活动办一期关于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手抄报。让你的朋友和亲人更健康吧! 板书设计:食物哪里去了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肝、胰腺、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肝、胰腺等 消化系统 练习设计:一、填空。1.我们吃的食物首先进入 口腔 ,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后,通过食道进入 胃 ,食物在这里被研磨分解成为粥状物,进入小肠 、 大肠 ,营养成分在这里被消化吸收,最后由 肛门排出体外。 2.我们咀嚼馒头时感觉有点甜,因为人的口腔内有 唾液腺 ,它能分泌 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3.唾液分泌的唾液,胃分泌的胃液,肠分泌的肠液,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叫做消化液,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4.人吃进的食物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5.胃的上端连着食道,下端连着小肠。二、选择1.下列哪组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C )A鱼、白菜、糙米饭B鸡蛋、牛奶、香油C馒头、面条、米饭2.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是( A) A小肠 B大肠 C胃3.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都要进入(B),帮助消化食物。A胃B小肠C大肠D胰腺三、全能展现。取两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加入少许唾液,摇匀。将两只试管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过一会取出试管并冷却,分别往两试管中滴一二滴碘酒,振荡,发现加唾液的那只试管(不变、变)蓝,说明其中的淀粉被唾液分解成了麦芽糖。四、简答。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说说我们应如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五、选做题。很多同学喜欢挑食,这样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2教案 教科版一、教材简析: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社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二、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学科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对学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五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了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就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认知而言,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科学词汇:液体、沉浮。(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核心价值观: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相同体积的体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难点:1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白糖水;酒精灯、两个金属片、滴管等每组一个马铃薯、1个水杯、一根筷子、蜡烛、铁片、火柴;清水、食盐、白糖、味精等若干。教 学 流 程总结全课,交流所获实践应用,获取新知参与实验,验证猜想师生探究,质疑问难直观演示,引入探究创境激趣,揭示课题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1介绍因溺水而发生的不幸事故。2描绘死海的奇怪现象3对比平时游泳的实际情形。4谈话引思,导入新课(二)直观演示,引入探究1出示一个马铃薯、两杯水(分别装有清水与浓白糖水,事先不告知学生)2谈话引思:如果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它会怎么样。3学生猜想,展开讨论。4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1)把马铃薯放入一杯水(清水)中(2)把马铃薯放入另一杯水(白糖水)中5板书实验现象:马铃薯在液体中有沉有浮6引发思考: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7学生质疑,交流探讨。8教师引导并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小结。(1)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2)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3)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三)师生探究,质疑问难1交流探讨: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沉浮的解释。(1)教师启发:回顾旧知,从马铃薯受力的角度出发思考。(2)学生联系旧知,交流回答。(3)教师归纳小结第一杯中的马铃薯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马铃薯自身的重力。第二杯中的马铃薯上浮到水面是因为刚开始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利,当浮到水面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2结合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交流探讨: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3教师归纳小结:马铃薯在两杯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不同。4引申思考:为什么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那?5学生思考并交流猜想6教师归纳交流猜想:(1)两杯水的水量不一样生产不同的浮力。(2)两杯水的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浮力(四)参与实验,验证猜想1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实验的两个水杯,比较水量多少。(杯子大小一样,水量几乎一样)2把教师做演示实验的马铃薯分别放入到学生自备的几个水量不同的清水杯中。3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4学生交流思考所得,得出结论: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与杯中水量多少无关。5进一步观察比较两杯“水”,寻找“水”性质不同的依据。6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思考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水”7学生交流回答8教师归纳小结:看、闻、尝、晒、烤9分析可行性方法,择优选“用”。(1)看、闻得到的结果两杯水几乎相同。(2)尝是个好办法,但在不清楚是什么液体时,我们不能轻易用嘴尝,因为既不卫生也不安全。(3)晒也是好办法,但时间太长了。想在这节课内知道结果怎么做?(4)教师推荐介绍“液滴加热”实验。10出示“液滴加热”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方法:把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2)注意事项:记清哪张铁片里烤的是“清水”,哪张铁片里烤的是“不知名液体”比较被烤完后留下的痕迹是否有明显的不同。在两张铁片上都放少量的液体。注意安全。如果出现了什么不知名的新物体,不能用嘴巴尝!11教师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做“液滴加热”实验。12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一杯水中的液滴蒸发消失。(2)另一杯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13得出结论:(1)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不同于清水。(2)引发板书: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14学生联想释疑:“第二杯中马铃薯浮起是因为液体中溶解了物质”。15教师质疑,拓展学生思维(1)是不是只要液体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2)“液滴试验”获得的白色颗粒有可能是什么物质?(五)实践应用,获取新知1教师导引学生参与实践操作:请大家分组进行“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实践活动来亲自求证。2每个小组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小组做好实验准备。(2)师生探讨注意事项并归纳小结。不要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3学生实验。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5学生交流。6归纳小结。(1)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溶解物,当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2)水中加食盐、白糖等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马铃薯都回浮起。(六)总结全课,交流所获1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2用本节课所学来解释一下死海中的现象。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观察发现推测验证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课 外活 动还有什么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课后同学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发现吗? 生 成预 见1学生可能对相同体积的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很难理解。2液滴加热实验要有更多的演示以帮助学生实验时不出安全差错。课 堂评 估学生能够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及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