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专题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06141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专题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 专题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 专题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一 中华民族之魂1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之中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因此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 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弘扬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2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 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2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 3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强大的精神动力 4 是中华民族之魂 3 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 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永不泯灭 因为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 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 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2 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 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 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 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 特点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虽然这些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知识拓展 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考查一种言行是否爱国 必须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 否则 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 如果我们不通过合法途径去宣泄愤怒情绪 做出一些破坏社会秩序 违反国家法律和国际法例事情 那就不但有辱国家形象 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 阻碍了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 新时期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应表现出崇尚独立自主 不崇洋的民族气节 建设祖国 反对侵略 保卫祖国 反对民族分裂 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尊严 同时有脚踏实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目标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知识拓展 事实告诉我们 我们国家社会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所有这一切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分不开 与走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 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爱祖国 就是爱社会主义 爱中国共产党 就是要拥护祖国统一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3 团结统一教材共讲了两点 第一 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实践 第二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知识拓展 土尔扈特东归 1771年1月17日 土尔扈特部新的首领渥巴锡 和策伯克多尔济等其他头领举行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 率部3 3万余户 16 9万余人 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重返祖国的东归征程 1771年8月 历经千难万险的东归先头部队到达伊犁河流域的查林一带 与前来迎接的清军光荣会合 至此 仅剩1 6万多户6 7万多人的土尔扈特部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万里征途 胜利回归 1771年9月 渥巴锡 策伯克多尔济等头领13个在热河木兰围场 今河北承德 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召见 乾隆皇帝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 封策伯克多尔济为和硕亲王 赐号布延图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4 爱好和平 1 指出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 睦邻友好 崇尚交流著称于世 以 礼仪之邦 享誉于史 2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走和平发展道路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5 勤劳勇敢 1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2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 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 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4 自强不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 周易 的这句话 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 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考情分析 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这几年高考考查的情况看 本考点出题很少 高考命题时可能会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创新 精神文明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等知识综合进行 考生在复习时要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解和区分 对于爱国主义这个考点多以名人名言 诗词俗语 模范典例 爱国主义精神的突出表现等为背景材料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 特点和主题等知识的理解 在命题时 可能会和文化生活的其他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易错警示 1 对待中华民族精神也应该批判继承的说法对吗 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2 中华民族精神实在历史中形成的 已经形成其内涵就不能够改变的说法对吗 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易错警示 3 不同时期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说法对吗 提示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既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故不同时期 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形式不同 但其内容有相同之处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答题模板 原因意义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 一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 为什么说 为什么要 分析 的原因 的依据是什么 的意义是什么 等形式呈现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 一般分值为8分左右二 解题策略第一种 直接问 分析 的原因 为什么 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题型要指出教材中的理论原因 还要分析其现实意义 有的还要回答不这么做的危害 另外要注意高考政治的时政性 即最新的时政术语 考生要审好题 明确设问中的主体和知识范围 让后结合材料一一回答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第二种 直接问 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本类试题要注意分清要求回答政治意义 经济意义还是文化意义 要注意从不同主体回答 如政治生活中的党 政府 公民 社会 经济生活中的企业 国家 消费者等主体 另外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例1 2013 广东卷 36题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 心里装着群众 凡事想着群众 工作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切实解决好 相信谁 依靠谁 为了谁 的根本政治问题 努力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结合材料一 运用 政治生活 中有关政党的知识 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答案 这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决定的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选择了党 所以党要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要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这是党坚持和完善民主执政的需要 坚持为人民执政 靠人民执政 掌好权 用好权 这是贯彻党的 三个代表 和 科学发展观 的需要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要求党要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重难点精讲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试题 要求回答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第一步 审设问定范围 根据要求要回答政党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应该是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并且回答为 人民 掌好权的原因 第二步 想理论调知识 党的知识主要包括党的地位 性质 宗旨 执政方式 执政理念等知识 第三步 读材料找关键 材料中主要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所以要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入手 如党的地位 性质宗旨等 第四步 想语言写答案 考生从党的性质 宗旨 地位 执政方式等角度分析即可 注意高考政治的时政性 所以也是贯彻党的 三个代表 和 科学发展观 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