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84629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寻找动物和植物 3教案 冀教版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寻找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标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二、教学过程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猜一猜一、活动目标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