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1929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目标导航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归纳总结1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易错提醒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卢、崔、郑、王)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士族。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主题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史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史料二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史料解读说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变法中的土地政策所起的作用。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作用。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的。提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若干年徭役)。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2)根据史料二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各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示商鞅: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北魏孝文帝:设基层行政组织,实行三长制。史论总结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1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2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伐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3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A解析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姻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鲜卑文化、鲜卑语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2)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同意。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以保护传统文化。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逐条概括。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基础达标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答案A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为此孝文帝实行了()A宗主督护制 B俸禄制度C均田制 D汉化政策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故C项正确。3(xx乐山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5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 B C D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6(xx南阳高二期中)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准确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答案B解析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D项的说法错误,因为由材料可知对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官员是区别对待的。故本题选B项。能力提升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时期,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时期,土地兼并严重。(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拥有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