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检测(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图1为美国西部的波浪谷景观照片。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而得名。这种砂岩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红色碎屑岩沉积而形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组成波浪谷的岩石按其类型应为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2.图1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对应图2中的数字序号为()A.冷却凝固B.冰川侵蚀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解析:第1题,图2中甲、乙、丙、丁分别为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和岩浆。组成波浪谷的岩石为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第2题,波浪谷是由红色砂岩受外力作用侵蚀造成的。图2中属于外力作用。答案:1.B2.C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4.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解析:第3题,M点位于向斜山东翼,由于向斜地层向下弯曲,一般呈“V”形,故B选项正确。第4题,XY线与地层挤压方向垂直,沿线同一地层并未发生位移,仍保持水平状态,故A选项正确。答案:3.B4.A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完成第56题。5.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原因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风化作用D.地壳运动6.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a层最老B.b层最老C.c层最老D.一样老解析:第5题,河流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第6题,一般情况下,沉积物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答案:5.B6.C右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第78题。7.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流水沉积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8.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B.沙滩C.海岸D.岩礁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文字描述可知,巨岩受海水侵蚀形成鼓浪石。第8题,在沙质海岸,海浪向海运动过程中,因速度变慢,大量沙子淤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答案:7.D8.B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完成第910题。9.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10.“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解析:第9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第10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分布广泛。答案:9.A10.D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1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第11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顶,排除B选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排除A选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选项;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故C项正确。第12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根据图示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为沉积岩,故A项正确;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为变质岩,故B、C、D三项错误。答案:11.C12.A读图,完成第1314题。13.有关河曲地貌、弯道水速、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甲a侵蚀B.乙a沉积C.甲c沉积D.乙c侵蚀14.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A.a线或c线B.b线C.c线D.a线解析:第13题,乙处于河流的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第14题,从下游到河流上游应走河流流速最小的水域。答案:13.B14.D读“地貌模式图”,完成第1516题。15.由图可知()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16.该地貌主要分布于()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解析:第15题,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第16题,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答案:15.C16.B读下图,完成第1718题。某区域示意17.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河流C.地形D.资源18.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A.线路B.线路C.线路D.线路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a地区位于山区,制约其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18题,线路虽线路长度不是最短,但所经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工程量小,技术难度较小。线路均经过山地,工程量大,安全性差。答案:17.C18.A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第1920题。19.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20.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A.B.C.D.解析:第19题,考查地质构造的成因及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不可能受到黄河干流流水的侵蚀作用,A选项错误。地断裂下陷,属于洪积倾斜平原,是河流流出山口泥沙沉积而形成的,不可能有黄河干流沙砾的沉积,B选项错误。地断裂下沉,属于冲积平原,黄河干流又流经此处,所以是黄河干流泥沙冲积而成,C选项正确。地断裂抬升,但是其属于沙丘覆盖的平原,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与黄河干流泥沙的堆积无关,D选项错误。第20题,考查不同地貌类型土层的厚度及地下水埋藏深度。根据材料中的叙述“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可以判断,地势较高的地方地下水位较深,河流的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处,泥沙在此沉积,老沉积土层较厚,结合以上两个条件,修建皇家陵墓最佳地点是地。两地土层太薄,地为新沉积层。故B选项正确。答案:19.C20.B二、综合题(共50分)21.(13分)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图示地质构造及判断理由。(4分)(2)描述图示地区各岩层的形成过程。(6分)(3)若图中河流沿岸居民点很少且居民点规模很小,其地质原因是什么?(3分)解析:第(1)题,参照图例,从同一岩层的连续状态即可观察得出图示地质构造为断层。第(2)题,沉积岩具有明显层理构造,按顺序从下向上沉积;b岩层没有层理构造特点,分布于断层顶部并且不呈喷出岩的火山锥形态,应为侵入岩。第(3)题,河流在断层线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答案:(1)断层。岩层沿河流沿线附近发生断裂,并且产生错动位移。(2)岩层f、e、d、c按顺序沉积;在岩层c沉积后,岩浆沿断层侵入形成b岩层;最后岩层a沉积。(3)位于断层线一带,多地质灾害。22.(12分)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处山岭的成因是。(4分)(2)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4分)(3)如果遇到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4分)解析:第(1)题,处为背斜,易储存油气资源;处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外力侵蚀。第(2)题,乙、丙、丁地势相对平坦,流水沉积作用明显。第(3)题,丙处河道弯曲,雨季水流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上游修建水库,导致下游泥沙减少;湖泊汛期蓄洪、枯水期补给河流径流。答案:(1)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2)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3)丙滩涂增速变缓削洪补枯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示意图。(1)描述材料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6分)(2)近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原因。(6分)解析:第(1)题,要考虑到流水的沉积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2)题,近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的速度减慢,说明河流含沙量减少,进而分析其原因。答案:(1)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堆积速度快。(2)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24.(13分)读“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4分)(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O+CO2Ca(HCO3)2B:Ca(HCO3)2CaCO3+H2O+CO2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填代码)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填代码)表示,为流水的作用。(3分)(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6分)解析: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CO2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CO2的水使难以溶解的CaCO3变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随水流失。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可用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表示。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Ca(HCO3)2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小,水中的Ca(HCO3)2分解为CaCO3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O3+H2O+CO2表示。答案:(1)喀斯特(或岩溶)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2)B堆积A溶蚀(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流量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创新探究题(附加题)25.(10分)2016年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并查阅资料绘制了“该地地质剖面图”(右图),请你帮助他们分析下列各题。(1)根据地貌特征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3分)(2)比较A、B岩层形成的地质作用。(4分)(3)A、B岩层接触地带易形成什么类型的岩石?(3分)解析:根据沙丘的陡坡和缓坡判断风向,风来自于缓坡。A岩层具有层理性,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B属于岩浆岩,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A、B岩层接触地带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答案:(1)北风(偏北风)。(2)A处:外力作用(沉积、固结成岩)。B处:内力作用(岩浆侵入、冷却凝固)。(3)变质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