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学校心理卫生

上传人:8** 文档编号:444781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精神卫生日】学校心理卫生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世界精神卫生日】学校心理卫生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世界精神卫生日】学校心理卫生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卫生 (概述),一、心理卫生的概念,mental health心理卫生?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运动的溯源,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比尔斯(C.W.Beers)。比尔斯,美国人,生于1876年,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病病,他目睹其兄病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泡沫的可怕情景,担心这种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于是终日惶恐不安。24岁时,比尔斯因精神失常从四楼跳下,企图自杀未遂,结果被送入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的三年痛苦经历,使比尔斯亲身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到的虐待,亲自目睹了一系列精神病人惨遭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件。病愈出院后,比尔斯立志为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而努力。,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909年2月,又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任顾问)。 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卫生运动逐步在美国形成了一股热潮。,在美国心理卫生活动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各国的心理卫生组织。 1918年,加拿大全国心理卫生协会宣告成立。 1919年至1926年的7年之间,法国、比利时、英国、巴西、匈牙利、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先后建立起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此后,又有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古巴、印度、新西兰、苏联、土耳其、挪威等国,建立相应的心理卫生机构。,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心理卫生的概念,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 包含两大含义: 一是个体心理上的健康状态,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保持和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是指从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出发,为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和措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后来WHO又增加一项内容,就是道德方面。,不同心理学理论流派提出不同的标准,以适应调节理论为依据,提出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标准; 以特质理论为指导,提出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标准;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前提,提出心理健康的理想化标准。,中国学者一般认可的标准,(1)认知过程正常(包括智力正常) (2)情绪乐观 (3)意志坚强 (4)人格健全 (5)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马斯洛提出10个标准,(1) 充分的适应力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评价 (3) 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 (8)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适当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人就是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的优秀代表。 自我实现的人常常有“高峰体验”。,心理健康标准-理想化的标准 疾病与健康之间也并非是完全对应的,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绝然分界的鸿沟,而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生命过程。,疾病或死亡,极不佳,欠佳,正常,良好,很好,完好,三、学校心理卫生的工作目标,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 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到2010年,达到60。 到2005年,遏止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上升趋势;到2010年,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降低到12。,据卫生部门的调查,在我国约.亿的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的占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至,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障碍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以焦虑障碍、神经衰弱、强迫症为主。,四、学校心理卫生的工作内容,根据儿童青少年不同发育阶段,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而有所不同。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疾病发生。 将儿童青少年列为重点人群,并要求: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将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 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内容,及时做好免疫接种,提高身体抵抗力,消除各种有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致病因素; 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包括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位置、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症等疾病、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支持孩子多玩游戏等。,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 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 卫生问题,,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儿童期的心理卫生内容,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减少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性困难; 改变学前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状态,适应学校生活和课堂气氛,遵守纪律; 在学习方面,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帮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 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交往中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同情心、责任感等。,青春期的心理卫生内容,开展健康咨询和青春期教育,为青少年排解由于身体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困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解决理想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开展性心理辅导,解决青少年由于异性交往、“早恋”、失恋以及性失误和性过错的发生及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 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等等。,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 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 情绪问题 性心理发展问题(异性交往、不安全性行为、 中学生怀孕等) 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 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 过度追星 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有关精神障碍的概念,精神病(psychosis)特指具有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最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症和抑郁症。因此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小部分。 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异常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泛指一切的因精神问题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精神障碍是一个更宽的范畴。 心理变态这是一个老百姓的术语而不是一个专业术语,泛指一切反常的令常人不能接受的心理现象或者外在的行为现象。,精神障碍,精神病,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人格障碍人格适应的缺陷人格构成对自己和社会来说都是不被接纳和允许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神经症由精神因素造成;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多数患者可以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处于痛苦的主观体验中;难被大多数人觉察和理解。,抑郁症 焦虑症 恐怖症 强迫症 疑病症 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精神病心理障碍最严重的一类心理机能的整体瓦解;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协调一致的损害、机体对环境适应力的丧失;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简称PDD。或译成“全面发育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又称为孤独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 disorder),或称孤独障碍。 童年早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孤独谱系障碍,孤独症(Autism) 不典型孤独症(Atypical autism) 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vrs) 雷特综合症(vRetts) 童年瓦解性障碍(又称衰退性精神障碍,Disintegration disorder) 非特异性广泛性发育障碍(NO specific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NOS)。,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1.人际交往的损害,,对他人的情感表达缺乏反应; 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的行为; 不能利用社交信号适当整合对社会、情绪和行为的交流。,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尤其缺乏社交情感的相互性应答交流,具体表现为不能应用已掌握的语言技能,不能在扮演和模仿游戏中正确地充当角色,在交谈中缺少应答或不能及时应答。,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患儿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各种日常活动,在新添活动、旧有习惯和游戏中都是如此。 大多数患儿对闲暇的安排缺乏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也难于运用概念作出决定(即使这些任务是他们力所能及的)。,4.非特异性障碍,常出现其他一些非特异性障碍,如害怕、恐惧,睡眠和进食紊乱,发怒和攻击。自伤(如咬手腕)也较常见,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时尤其如此。 约3/4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Asperger综合征,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综合征,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社交活动的质的异常,以及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一般到学龄期症状才明显,但无明显的言语和智能障碍。患儿社会交往功能明显受损。 本症有延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倾向,而且这种异常似乎是个人特性的表现,不受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成年早期偶可出现精神病发作。,Asperger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刻板和重复 社会互动功能受损 兴趣狭窄 注意力集中困难 运动协调能力差 情绪很脆弱,拒绝上学,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 在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登校”的演变。,日本学者分析拒绝上学的社会原因,日本是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之一。1947年开始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9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约达100%。但是,日本教育发展中也存在着3个严重问题:教育严重学历化、物质繁荣而心灵贫乏、教育过于整齐划一。其负面后果之一就是学生中出现的拒绝上学现象。而且日本社会存在的拒绝上学现象比其他国家更严重。,高校的升学率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因而出现学历至上主义,家庭普遍重视智力教育,而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各类学校增加了过多的教育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拒绝去学校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中国会出现日本的不登校现象吗?,中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逃学、缺课、拒绝上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我国学者对学生“拒绝上学”的研究并不多,该现象似乎还没有成为一个教育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拒绝上学定义为以下五种类型 (小泉英二),神经症性拒绝上学(包括以前的学校恐怖症) 精神障碍造成的拒绝上学。由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等发病而引起拒绝上学。 逃学倾向。包括无兴趣、无愿望的倾向和不良行为倾向。 故意、公开的拒绝上学。 暂时性的拒绝上学。(由于转学、生病等有客观的、清楚的理由而不去学校) 前2种为病理性的,后3种为非病理性的。,对 4 4名因拒绝上学而入院儿童的临床分析,50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36.4 %被诊断为情绪障碍 45%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91%被诊断为品行障碍 25%有家族精神病史 59.9%的儿童在其拒绝上学前有一定诱因。 拒绝上学儿童拒绝上学时常伴有躯体症状 ( 54% ) ,情绪反应 ( 77.3% ) 。,矫治和干预,药物治疗: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一般干预对策:青春期患儿的矫治较困难,一般心理咨询辅导收效不显著,主要还是靠家长引导与调整。拒绝上学症可能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父母或教师要有耐心和思想准备。,五、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根据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对疾病的预防实施三级预防。 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对精神障碍同样实施三级预防的原则。,第一级预防,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融入校医工作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校园氛围; 包括开展疾病监测、减少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减少致病因素、保护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针对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心理卫生指导和生活技能训练,培养个体的应变和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应付技能。核心是教会学生懂得“求助”。,第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精神疾病,争取良好的预后,预防复发。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尽早发现学生精神异常者。 对有或疑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应指导其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治疗。(讳疾忌医在状况严重,仅有20%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疗) 指导病人坚持治疗、合理用药,指导家长观察病情、防止暴力行为和意外事件发生。,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曾经的精神科治疗三大法宝:氯丙嗪(冬眠灵)-现已被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取代电休克治疗-已改良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精神病急性期中具有一席之地胰岛素休克治疗-已很少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按对象分类),心理治疗(按不同理论流派分类),工娱治疗,音乐治疗 舞蹈治疗 阅读和影视治疗 体育活动 简单作业训练 工艺制作训练 职业劳动训练,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第三级预防,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减少功能残废,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 主要包括:防止疾病恶化、防止残疾、做好康复工作和管理工作等。,六、学校心理卫生服务,学校心理卫生服务属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范畴 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群体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心理素质,面对和承受来自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的挑战,预防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 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生活技能教育)心理咨询小组活动心理评估行为矫正, 学习辅导:,入学适应训练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考试心理辅导预防学习疲劳的指导, 生活辅导:,情绪自我调控的辅导人际交往的辅导性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辅导休闲消费辅导,4. 心理危机的干预,群体性 个体,5. 对患病学生实施健康管理,及早发现患病学生并及时转介 协助患病治愈的学生回归,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