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39428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1月)生物试题第卷 选择题(50分)本卷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 核酸和脂肪酸的共有元素是C、H、0、NB. 无机盐由微量元素组成且在细胞中含量很少C. 脂肪中H的含量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D. 人和动物体内的多糖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答案】D【解析】组成核酸的元素是C、H、O、N、P,组成脂肪酸的元素是C、H、O,二者共有元素是C、H、O,A项错误;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仅占细胞鲜重的1%1.5%,但不都是由微量元素组成的,也有大量元素,例如K+、Mg2+等,B项错误;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项错误;人和动物体内的多糖(糖原)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D项正确。2.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核膜等细胞的膜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 生物膜将细胞区室化,利于细胞生命活动有序而高效地进行C. 细胞代谢所需要的酶都附着在生物膜上,生物膜是代谢的场所D. 在细胞的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过程中细胞膜起着决定性作用【答案】C.3.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均会发生H的还原反应B. 中心体和核糖体参与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C. 溶酶体可为细胞代谢提供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物质D.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且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答案】A【解析】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产生H,但不会发生H的还原反应,H的还原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项错误;在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在前期参与纺锤体的形成,核糖体在间期参与蛋白质合成,B项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C项正确;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且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D项正确。4. 实验发现,将变形虫的细胞核取出,脱离了细胞质的核很快死亡;去掉核后的变形虫不能摄食、生长、分裂、细胞器逐渐退化、代谢逐渐减弱直至死亡,而在死亡前再植入细胞核则其生命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该实验表明A. 细胞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B.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并受细胞质的影响C.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DNA储存与复制的场所D. 细胞是多数生物体结构、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根据实验资料,无核的一半不能再摄取食物、生长、分裂、细胞器逐渐退化、代谢逐渐减弱直至死亡,而在死亡前再植入细胞核则其生命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由此可知细胞核的功能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根据“将变形虫的细胞核取出,脱离了细胞质的核很快死亡”可知,细胞核行使功能受细胞质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5.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中吸收并转化光能的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中B. 细胞都依赖溶酶体杀死并清除侵入细胞内的病毒C. 细胞内DNA的复制和表达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答案】D【解析】真核细胞中吸收并转化光能的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但原核生物蓝藻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而其细胞内也含有藻蓝素和叶绿体等光合色素,故A项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也能杀死并清除侵入细胞内的病毒,B项错误;真核细胞内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但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而且原核细胞内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拟核中,DNA的表达发生在细胞质中,C项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D项正确。【点睛】本题的各个选项都具有迷惑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考虑周全,要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综合考虑。6. 血液中I-的浓度为250mg/L,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I-浓度比血液高2025倍。下列有关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I-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吸收I-需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B. 细胞膜上I-的载体数量制约着细胞对I-的吸收C. 血液中O2浓度直接影响细胞对I-的吸收速率D. I-的吸收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I-,即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I-。由此可推知细胞吸收I-需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而且细胞膜上I-的载体数量制约着细胞对I-的吸收,故A、B项正确;血液中O2浓度可通过影响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间接细胞对I-的吸收速率,C项错误;主动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7. 下列与甲状腺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细胞合成激素的过程需要ATP供能B. 在甲状腺细胞内ATP主要产生于线粒体基质中C. 甲状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 甲状腺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合成需要多种细胞器参与【答案】B【解析】甲状腺细胞合成激素的过程属于耗能过程,需要ATP供能,A项正确;甲状腺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释放大量能量,产生的ATP最多,故B项错误;甲状腺细胞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项正确;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参与,D项正确。8. 图示为生物细胞中的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M代表的物质可能是丙酮酸B. 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则水参与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C. 若过程发生在小麦细胞中,则N代表的物质可能是酒精D.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H在酵母菌细胞过程中均被利用【答案】B【解析】图中过程表示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的H,所以M代表的物质可能是丙酮酸,A项正确;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则水参与线粒体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丙酮酸与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B项错误;若过程发生在小麦细胞中,当小麦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过程则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此时N代表的物质是酒精,故C项正确;在有氧条件下,过程可表示酵母菌细胞线粒体中发生的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H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水。在无氧条件下,过程可表示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H可在此阶段别被利用,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正确识图,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再结合题意对各选项做出正确判断。9. 下列关于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B. C02在叶绿体中的固定过程伴随着ATP的消耗C. 类囊体膜上的各种色素均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D. 温度和光照强度均会影响ATP在类囊体上的合成【答案】D【解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都是在叶绿体中完成的,所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A项错误;C02在叶绿体中的固定过程不消耗ATP,B项错误;类囊体膜上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则主要细胞蓝紫光,C项错误;温度可通过影响相关酶的活性影响ATP的合成,光照强度可通过影响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来影响ATP的合成,D项正确。【点睛】本题以叶绿体为媒介,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将其与叶绿体的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10.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完全缺失了叶绿素b的水稻突变体。在适宜的条件下,该突变体和野生型水稻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该突变体细胞呼吸速率较大,对强光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B. 用纸层析法分离突变体的光合色素,滤纸条上缺失了黄绿色的色素带C. 当光照强度为a时,突变体和野生型水稻光合作用固定C02的速率相等D. 当光照强度为b时突变体吸收C02的速率较大,其原因可能是气孔开度较大【答案】C【解析】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曲线的在Y轴上的起点表示植物呼吸速率的大小,据图可知,该突变体细胞呼吸速率较大。光照较强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水稻,所以突变体的实际光合速率较大,说明其对强光照环境的实验能力更强,A项正确;由于该突变体完全缺失了叶绿素b,所以用纸层析法分离突变体的光合色素时,滤纸条上缺失了黄绿色(叶绿素b)的色素带,B项正确;当光照强度为a时,突变体和野生型水稻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突变体的呼吸速率大于野生型水稻,所以突变体光合作用固定C02的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水稻,C项错误;当光照强度为b时,如果突变体的气孔开度较大,则吸收C02的速率较大,导致其光合速率较大,D项正确。11. 下列关于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衰老细胞的核体积减小、基因的表达减弱B.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酶的活性均降低C. 正常体细胞中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均与基因有关【答案】D【解析】衰老的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缩,导致基因的表达减弱,A项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则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时所需的酶活性不会减弱,B项错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的基因,C项错误;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均与基因有关,D项正确。12.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将植物离体的细胞培养成植株,表明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 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表明伞藻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 利用核移植技术培养克隆动物,表明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D. 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多种血细胞,表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答案】A【解析】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或胚状体,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A项正确;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表面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和有关,不能体现伞藻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项错误;利用核移植技术培养克隆动物,表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项错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多种血细胞,表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全能性的定义。判断体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标志是看起点和终点,起点是“已分化的体细胞”,终点是发育成“个体”。13. 图甲和图乙表示人体细胞分裂的过程,n代表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在图甲、图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A. 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 同源染色体联会且发生交叉互换C. 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D. 细胞器的随机分配和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n代表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可知,图甲中代表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在进行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仍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推知图甲表示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在有丝分裂后期,能发生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都含有染色单体,即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在有丝分裂末期,能发生细胞器的随机分配;但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且发生交叉互换。图乙代表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在进行分裂,应该是人体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此过程类似有丝分裂过程:能发生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存在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的时期;分裂末期能发生细胞器的随机分配,而且如果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则在分裂末期也能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但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且发生交叉互换(此过程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和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识图,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14. 1970年,泰明(H.M.Temin)等人从劳氏肉瘤病毒(一种RNA病毒,能诱发人的细胞癌变)中分离出了逆转录酶,该酶能与RNA结合并催化DNA的合成。依据中心法则(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病毒的中心法则不包括过程B.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经过程合成的双链DNAC. 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可预防该病毒引起的癌症D. 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所以其中心法则不包括过程RNA复制,A项正确;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B项错误;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可抑制改病毒的增殖,所以可预防该病毒引起的癌症,C项正确;中心法则中的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例如逆转录和DNA复制中都有A与T配对,在转录过程中能发生A与U配对,D项正确。15. 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转录与翻译过程都A. 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 B. 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C. 需要核酸链起模板的作用 D. 可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答案】C【解析】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但翻译过程不需要该酶的催化,A项错误;转录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而翻译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B项错误;转录需要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需要以mRNA为模板,故C项正确;翻译不能在细胞核内进行,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过程的场所、原料、所需的酶、模板等条件,然后结合题意分析判断即可。16. 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依据不包括A.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均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C. 在体细胞中,存在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同源染色体D. 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和某些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答案】A【解析】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后,绘制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A项符合题意;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均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在体细胞中,存在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和某些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考生要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17. 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高茎与矮茎两种类型,比例约为3:1。出现上述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不包括A. Dd植株产生具有相同生活力的两种花粉B. Dd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C. 自交过程中雌、雄配子间结合的概率相等D. 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具有相同的发育能力【答案】B【解析】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包括:Dd植株产生具有相同生活力的两种花粉,基因型为Dd的植株自交过程中雌、雄配子间结合的概率相等,且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具有相同的发育能力,故A、C、D项不符合题意;Dd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一般情况下,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故B项符合题意。在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亲本P为AAaaF1,F1为Aa,A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再根据题内容得出正确的答案。18. 某植物的花色受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橙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杂交,子 一代(F1)全开红花,子一代自交,子二代(F2)有红花、橙花和白花3种类型,比例为9:3: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F1减数分裂能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花色基因组成的配子B. F1测交子代中红花、橙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2C. 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4种,比例为1:2:2:4D. F2中的橙花植株自交,产生的所有子代中纯合体占50%【答案】D【解析】934是9331的变式,由此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红花植株的基因式可表示为A_B_,橙花植株的基因式可表示为A_bb(或aaB_),白花植株的基因式可表示为aaB_(或A_bb)和aabb。F1 (AaBb) 减数分裂能产生数量相等的4种花色基因组成的配子,即AB、Ab、aB和ab,故A项正确;F1测交子代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红花)Aabb(橙花或白花)aaBb(白花或橙花)aabb(白花)1111,所以F1测交子代中红花、橙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2,B项正确;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4种,即1/16AABB、2/16AaBB、2/16AABb和4/16AaBb,其比例为1224,C项正确;假设F2中橙花植株的基因式为A_bb,则橙花植株中AAbb占1/3、Aabb占2/3,这些橙花植株自交,产生的所有子代中纯合体有AAbb(占1/32/31/43/6)、aabb(占2/31/41/6),所以产生的所有子代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3/61/62/3,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并灵活运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为双杂合子,F2的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其中9为双显性(性状)、3为两单显性状(如A_bb和aaB_),1为双隐性(性状)。19. 鼠的毛色有黄色、灰色、黑色3种类型,依次受常染色体上的By、B、b基因的控制。灰色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全为灰色个体或出现黑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黄色个体杂交,子代总出现黄色与灰色、或出现黄色与黑色个体,比例总是接近2: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By、B与b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种群中鼠的毛色基因型最多有5种C. 黄色个体与灰色个体杂交,子代中不会出现黑色个体D. 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性状比例为1:1【答案】C【解析】By、B与b互称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项正确;灰色(B_)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全为灰色个体或出现黑色个体,由此可推知基因B对b为显性。基因型相同的黄色个体(ByB或Byb)杂交,子代总出现黄色(ByB)与灰色(BB)、或出现黄色(Byb)与黑色(bb)个体,比例总是接近21,由此可知基因By对B和b均表现为显性,而且By基因纯合致死。故种群中鼠的毛色基因型最多有ByB、Byb、BB、Bb和bb5种,B项正确;黄色个体(ByB或Byb)与灰色个体(BB或Bb)杂交,子代中可能会出现黑色个体(bb),故C项错误;黄色个体(ByB或Byb)与黑色个体(bb)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性状比例为黄色(Byb)灰色(Bb)11,或黄色(Byb)黑色(bb)11,故D项正确。20. 果蝇的长翅与小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纯种的长翅雌蝇与纯种的小翅雄蝇杂交,子代(甲)全表现为长翅;纯种的小翅雌蝇与纯种的长翅雄蝇杂交,子代(乙)中雌蝇全表现为长翅、雄蝇全表现为小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果绳的长翅对小翅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B. 甲中的雌雄个体杂交,其子代中长翅与小翅的分离比约为3:1C. 乙中的雌雄个体杂交,其子代中长翅与小翅的分离比约为1:1D. 果蝇种群中长翅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小翅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答案】A【解析】纯种的长翅雌蝇与纯种的小翅雄蝇杂交,子代(甲)全表现为长翅,由此可推知长翅(假设受A基因控制)对小翅(假设受a基因控制)为显性。纯种的小翅雌蝇与纯种的长翅雄蝇杂交,子代(乙)中雌蝇全表现为长翅、雄蝇全表现为小翅,由此可推知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甲中的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AXa、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AY,甲中的雌雄个体杂交,其子代中雌蝇全表现为长翅,雄蝇表现为长翅小翅11,故B项正确;乙中的雌性个体基因型是XAXa、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aY,乙中的雌雄个体杂交,其子代中长翅(XAXa、XAY)小翅雌蝇(XaXa、XaY)11,C项正确;果蝇种群中长翅个体的基因型有XAXA、XAXa和XAY 3种,小翅个体的基因型有XaXa和XaY 2种,D项正确。21. 人类的丙型血友病和假血管性血友病都属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调查发现,人群中假血管性血友病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均等,而丙型血友病的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图示为5个血友病家庭的系谱图,在不存在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控制这两种血友病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 甲、丁和戊可能为丙型血友病遗传的系谱图C. 图中的父亲均可能携带假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D. 若2携带两种血友病基因,则1与2生一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8【答案】D【解析】人群中假血管性血友病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均等,由此可推知控制假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丙型血友病的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由此可推知控制丙型血友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故A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甲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丁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戊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丙型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B项正确;假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B项分析可知,图中的父亲均可能携带假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C项正确;假设控制假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为a,控制丙型血友病的基因为b,若2携带两种血友病基因,则1的基因型是AaXBY,2的基因型是AaXBXb,1与2生一正常男孩(A_XBY)的概率为3/41/21/23/16,D项错误。22.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在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时,不必调查和记录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年龄B. 依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由蓝变黄即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 叶绿体色素层析时未出现色素带,原因可能是提取色素时未加CaCO3D. 镜检发现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不同,表明不同细胞内溶液的渗透压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在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时,必须调查和记录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年龄,例如伴性遗传病与性别有关,人类的有些遗传病如秃顶要到一定年龄才会表现出来,故A项错误;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但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故B项错误;叶绿体色素层析时未出现色素带,原因可能是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过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C项错误;质壁分离程度与细胞失水多少有关,而后者与原生质层两侧溶液的浓度差有关,所以镜检发现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不同,表明不同细胞内溶液的渗透压可能不同,D项正确。23. 基因重组是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R基因中插入了几个核苷酸序列,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C. 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 含A基因的精子与含a基因的卵细胞的结合会导致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在R基因中插入了几个核苷酸序列,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项正确;自然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基因重组导致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C项错误;含A基因的精子与含a基因的卵细胞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项错误。24. 下列关于变异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产生的变异都能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原材料B. 诱变育种过程中,诱变因素能定向改变基因的结构C. 杂交育种过程中,人工筛选可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 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新品种是单倍体,能稳定遗传【答案】C【解析】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诱变育种是通过理化手段使基因突变频率升高,而基因突变都有不定向性,故B项错误;杂交育种过程中,人工筛选的作用类似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C项正确;单倍体育种是为了获得纯合二倍体新品种,缩短育种年限,D项错误。25. 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和r,且R对r+、r为显性,r+对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红花植株白花植株黄花植株初次调查64%36%0二次调查36%25%39%A. 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B. 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D. 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项正确;两次调查时,由于不知道红花植株中RR、Rr和Rr+各基因型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种群中R基因的频率,C项错误;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第卷 非选择题(40分)本卷共4个小题,共40分。26. 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原理存在差异。在适宜温度、pH 等条件下,某学者通过实验来研究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的影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酶的结构单位是_。在多肽形成消化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酶存在于真核细胞的_中。(2)图示中,底物浓度升高可减小或去除抑制剂_(填“”“”)的作用;底物浓度小于S2时,影响曲线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与曲线相比较,曲线、酶促反应的速率大大降低,其原理是_。(3)该学者通过实验得到了上述实验结果,其基本的实验过程是: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加入_、中加入_。 b、pH等条件下,将_分别与上述三组酶溶液混合,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答案】 (1). 氨基酸 (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写全才得分) (3). (4). 底物浓度 (5). 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催化效率)降低,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 (6). 等量的抑制剂 (7). 等量的抑制剂 (8). 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酶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认真读图,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抑制剂的种类和底物浓度,自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可用产物的量表示),其余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1)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在多肽形成消化酶的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所以发挥作用的酶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2)据图可知,随着底物浓度升高,曲线与曲线的差异逐渐减小最后重合,说明底物浓度升高可减小或去除抑制剂的作用;底物浓度小于S2时,曲线处于上升阶段,说明影响曲线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与曲线相比较,曲线、酶促反应的速率大大降低,其原理是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催化效率)降低,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3)为上述实验结果,其基本的实验过程是: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 b、pH等条件下,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分别与上述三组酶溶液混合,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27. 植物固定与产生CO2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作植物的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作饱和光强。某学者利用实验测定了不同叶温条件下草莓幼苗的光补偿点与饱和光强,如表所示。请回答: 叶温()光补偿点(molm-2s-1)饱和光强(molm-2s-1)1545.16322046.27782548.08093051.37713576.6695(1)在草莓幼苗的光补偿点时,叶肉细胞吸收CO2的速率_(填“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呼吸释放CO2的速率;与相同温度相比较,饱和光强时叶绿体内NADPH和NADP+含量的比值_(填“增大“不变”、“减小”);限制幼苗光补偿点与饱和光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2)表中数据表明,草莓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在_左右,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3)在饱和光照条件下,给草莓幼苗提供含180的水,一段时间后,在幼苗周围的空气中含180的物质有水、1802和C1802。上述过程中产生1802的膜结构是_,水中的180转移并形成C1802的场所与路径为_。【答案】 (1). 大于 (2). 增大 (3). 温度与C02浓度 (4). 25 (5). 与其他温度相比较,表中25时草莓幼苗的饱和光强相对最大,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酶的活性高(答案要点包括饱和光强相对最大和酶活性高两点) (6). 类囊体(膜) (7).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表格中的实验结果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梳理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再结合题目内容进行分析作答。(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其他温度相比较,叶温为25时草莓幼苗的饱和光强相对最大,说明草莓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在25左右。(3)O2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的产物,所以上述过程中产生1802的膜结构是类囊体(膜);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生成CO2,所以水中的180转移并形成C1802的场所与路径为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8. 真核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示意图如图1所示。重新DNA甲基转移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维持DNA甲基转移酶只作用于DNA的半甲基化位点,使其全甲基化。请回答:(1)在图2的过程中,子代DNA的半甲基化说明DNA的复制方式为_,过程需要_的催化才能获得与亲代分子相同的甲基化状态。(2)研究发现,5-M氮杂胞苷能解除或降低DNA的甲基化,原理可能是5-M氮杂胞苷能抑制DNA分子中的_与DNA甲基转移酶的结合,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3)小鼠常染色体上A基因的表达产物(a基因无此功能)是小鼠正常发育必需的一种蛋白质,缺乏时小鼠个体矮小。研究发现,A基因与a基因的启动子在精子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而在卵细胞中则被甲基化;胚胎发育时被甲基化的A基因及a基因不能表达,而未被甲基化的基因能表达。让基因型为Aa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正常和矮小各占50%。从配子中基因的启动子是否甲基化的角度分析,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是_。【答案】 (1). 半保留复制 (2). 维持DNA甲基转移酶 (3). 胞嘧啶(C,或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其他答案不得分) (4). Aa个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A、a两种精子,精子中A基因的启动子非甲基化,在胚胎发育时能表达;Aa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中,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导致其在胚胎发育时不能表达;因此,杂合子相互杂交产生的子代中,由A精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正常,占子代的50%。(答案合理即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DNA分子甲基化为载体,通过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认真识图和审题,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作答。(1)在图2的过程中,子代DNA的半甲基化说明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被甲基化,即保留了原来的一条母链,可推知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图1维持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可推知,图2中过程需要维持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才能获得与亲代分子相同的甲基化状态。(2)据图可知,DNA的甲基化过程中,重新DNA甲基转移酶可与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进而使其甲基化,由此可推知5-M氮杂胞苷可能抑制DNA分子中的胞嘧啶与重新DNA甲基转移酶的结合,从而降低DNA的甲基化程度。(3)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A、a两种精子,精子中A基因的启动子非甲基化,在胚胎发育时能表达;Aa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中,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导致其在胚胎发育时不能表达;因此,杂合子相互杂交产生的子代中,由A精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正常(a基因无此功能),占子代的50%。29. 某XY型性别决定的昆虫,其红眼、白眼由独立遗传的A/a、B/b基因控制,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白色物质转化为白色素,该白色素在B基因编码的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红色素;相应隐性基因a、b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用两纯合的白眼个体做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红眼,F2出现红眼个体与白眼个体2种类型。假设杂交过程中不存在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且子代的雌雄比例为1:1。请回答:(1)若A/a、B/b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上述F2中红眼个体的基因型有_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中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上述F2中白眼个体的基因型有_种。理论上,F2中红眼个体与白眼个体的数量比为_。(2)为判断A/a、B/b基因是否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同学甲认为可通过F2中白眼个体的性别比例做出判断,同学乙认为可通过统计F2中雌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做出判断。你认为甲乙两同学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_。【答案】 (1). 4 (2). 6 (3). 9:7 (4). 甲、乙同学的观点均正确。A/a、B/b基因均不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白眼个体雌性:雄性=1:1,A/a、B/b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白眼个体雌性:雄性=2:5;A/a、B/b基因均不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雌性个体红眼:白眼=9:7,A/a、B/b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雌性个体红眼:白眼=3:1。所以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均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遗传规律的应用对学生一直是难点,但也是重点,学生们在掌握这些定律的应用时关键是要抓住实质,灵活运用。首先是要熟练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以及9331性状分离比的规律特点;其次是区分是否属于伴性遗传;然后就是正确运用顺推和逆推判断亲子代的基因型;最后才是计算相关个体的概率。(1)若A/a、B/b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F1均为红眼,F2出现红眼个体与白眼个体2种类型,由此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中红眼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4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中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上述F1(红眼)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则F2中白眼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Y、aaXBXB、aaXBXb、aaXBY和aaXbY6种(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道理和结果相同);子代的雌雄比例为1:1,理论上,F2中红眼个体与白眼个体的数量比为97。(2)甲、乙同学的观点均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可知,A/a、B/b基因均不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白眼个体雌性雄性11,A/a、B/b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白眼个体雌性(例如aaXBXB、aaXBXb)雄性(例如AAXbY、AaXbY、aaXbY和aaXBY)(1/41/2) (11/41/41/4) 25;A/a、B/b基因均不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雌性个体红眼白眼97,A/a、B/b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时,F2中雌性个体红眼(例如A_XBX_)白眼(例如aaXBX_)31。所以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均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