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30267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检测(三)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从秦朝设置尚书以来到隋唐尚书省权力不断加大,机构不断健全,体现了以尚书为中心的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尚书省的演变与地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阐述尚书省的演变,没有涉及其他部门与之分权,故D项错误。2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王谢是南北朝时期显赫世家大族”“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通过科举制,冲击了世家大族,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这说明()A唐代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入仕途径”和“比例”可以看出,C项正确。从“开国功臣”可知A项错误;B项“彻底”太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皇权发展的表现,汉唐明三代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专制皇权加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朝代更替频繁,皇权衰弱,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5(2019贵州联考)日本学者池田温对已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地区40余件文书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自耕和租佃的情况作了统计(如下表)。据表可推知,当时该地区()A地权与劳动者契合B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C土地集中现象严重D国家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吐鲁番地区租佃现象比较普遍,租佃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农民日益失去土地,也就说明当时土地集中现象严重,故C项正确。租佃现象反映的是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日益分离,故排除A项;租佃现象的出现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土地集中现象严重,但无法体现出国家控制土地的多少,故D项排除。6(2019黄山一中高三月考)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期亩产则高达10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1亩20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D南方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南朝时期亩产则高达10石甚至创造了1亩20石的最高纪录”可知南方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牛耕技术向南方推广,灌溉工具翻车的发明及水利兴修等应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北方战乱不断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7(2019云南昆明一中摸底)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8(2019福建三明市一中月考)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B维持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答案B解析从材料内容看,唐代对商人和士之间的界限要求很明确,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所以选B项。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材料并未比较商人与平民的地位,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9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汉代长安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说明坊市结构发生变迁,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抑商政策和市场监管加强,排除C、D两项。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主导文化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文化兼容”“地域文化南北分明”可知,A项正确。B、D两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1(2018湖南株洲模拟)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A儒学理念影响了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从材料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知与儒学理念一致,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12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A雕版印刷术已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应用D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以版印日历”“满天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按材料“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教育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道小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13(自编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和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向西:自长安经过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材料三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展现东方美的造像等。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8分)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绸之路主要向西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等。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贸扩展到文化、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8分)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朝军事力量;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发展与创新;引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中华文化圈。(答出四点即得8分)(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答出四点即得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当时的道路由东向西”和材料二海路和陆路的路线概括贸易范围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良马、葡萄、石榴”和材料三“赠帛”“手工业品音乐、舞蹈、绘画佛门经文”概括交往的内容变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稳定边疆形势”“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等概括。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商人等角度分析。14(2018安徽A10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提取上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16分)答案(示例一)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2分)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10分)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史料解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4分)(示例二)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2分)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以上说明包括史料解释、唯物史观)(14分)解析本题目是通过两个文学作品,让考生挖掘其隐含的历史信息,题目难度不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角度来思考:第一个角度,找出两个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观点,确定论题,最后进行详细阐述;第二个角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提炼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对于第一个角度,其共同之处是在诗词中,都存在市场,然后分析唐朝的市与宋朝的市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再分析相同的原因。至于第二个角度,其不同之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上,卖炭翁强调整齐划一,格律工整,而望海潮则句式参差不齐,灵活多样,然后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