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5787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释文题“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举例来说,一个不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的人,你却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不是愚蠢吗?具有仁德的人并非一味拿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这句话言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言明了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一种道德修养。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借鉴。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1词语理解(1)通假字女闻六言六蔽矣乎通“_”,_好知不好学通“_”,_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通“_”,_弟子入则孝,出则弟通“_”,_答案汝你智聪明无没有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 (2)一词多义就亡答案动词,靠近、接近/动词,担任/动词,成就副词,通“无”,没有/动词,逃跑/动词,灭亡(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为己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古义:_今义:学生。其蔽也贼古义:_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其蔽也绞古义:_今义:缠在一起。则民不偷古义:_今义:盗窃。答案学习的人。年轻人。害。急切,不容忍而伤人。浇薄,不厚道。 (4)虚词归纳为答案动词,成为/动词,治理/动词,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被/介词,为了/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2词类活用(1)贤贤易色:_(2)事父母,能竭其力:_(3)就有道而正焉:_(4)不贰过:_(5)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答案(1)前“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崇尚;后“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竭尽,用尽(3)形容词作动词,匡正(4)数词作动词,重复,再次出现(5)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这里指不偏爱3特殊句式(1)生而知之者,上也。(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4)君子笃于亲。(5)敏于事而慎于言。(6)陈亢问于伯鱼曰。(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答:_答案(1)(3)判断句,(4)(6)介宾短语后置句,(7)状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_(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_(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译文:_(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译文:_(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_答案(1)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2)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欢学习啊。(3)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犯上作乱;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4)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喜欢学习,他从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也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5)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而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文本名句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外名句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论语季氏)2.(论语述而)3.(论语公冶长)4.(论语阳货)5.(论语泰伯)6.(论语学而)7.(论语学而)8.(论语雍也)9.(论语宪问)10.(论语学而)11.(论语季氏)1从第6则选文看,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答:_答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在我国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视之为的人生的两大要求。古人也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却把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跟现在所说的学大不相同。2第7则选文凸显了古人一种怎样的教育思想?答:_答案这则选文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这可以说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它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3从第11则选文看,孔子拿典籍教育后进的落脚点是什么?先秦儒家之教与学有何启发意义?答:_答案诗就是诗三百,经过孔子等人的阐释和传授,先秦时候它就已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了。孔子非常看重礼,视其为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根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进,落脚点显然是在立身处世方面。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家之教与学,都侧重于道德完善方面的内容,跟今天有所不同。比起现今的教育来,那时候的教育当然有其局限性,然而现今的教育似乎也有一定的偏弊,就是相对忽视培育善德的意义,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而要纠正这种偏弊,孔子的思想是十分富有启发意义的,其启发意义主要就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4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根据第3、4、6则选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_答案按照孔子的观点,“好学”的基本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行,所以培养德行和“好学”两者谈不上谁先谁后。然而现在所谓的“好学”,内涵已完全不同。因为这样,它跟培养德行之间就有了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现今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美好德行的偏失必须得到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德行具有根本的意义。5孔子所讲的“好学者”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的相关部分加以分析。答:_答案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之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克己的能力、内省的能力。克己则把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转化提升为精神的向善向美和精神的独立。克己则可以使外欲有节,外欲有节则可以敏于事而慎于言;内省则可以使内心清澄,内心清澄则可以就有道而正焉。不迁怒,不贰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我们曾经听过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现在又听到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这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好学”的人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了得,语言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做自己的出气筒。这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非圣人不可,起码也要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了。如果说“好学”的标志就是这些,那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学”的人呢?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答:_答案古今学者,学风有别。为人为己,一字之差,泾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沉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学者不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是为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更应该注意的是我们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用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至圣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1)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里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2)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3)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他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5)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于每个国人心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6)至圣。思悟亮点(1)第段为什么从文庙写起?提示因为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这里有着中华文化的根。由此写起,更能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为下文评价孔子张本。(2)第段是从哪个角度评价孔子的?提示从孔子修养的角度来评价的。(3)第段中,作者用“一老者”来称呼孔子,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称孔子“一老者”,蕴含着对孔子崇敬而又亲近的情感。(4)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提示“圣人”不是靠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暴风骤雨式的做法来改变社会,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化、影响着社会,给后世留下无穷的精神力量。(5)作者认为孔子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提示作者认为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在教育上。他不但教育了很多弟子,也注重文化的传承,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6)你如何看待作者对孔子的评价?提示孔子先从个人修养出发,进而影响社会,他注重教育和教化,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其影响是巨大的。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B敏于事而慎于言C今也则亡D出则弟答案B解析A项“女”通“汝”,你。C项“亡”通“无”,没有。D项“弟”通“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之人。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生而知之者B困而学之C困而不学D鲤退而学诗答案C解析C项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其他三项均为顺承关系的连词,译为“就”。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B古之学者为己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D好仁不好学答案D解析A项古义:地位高的人。今义:品德高尚的人。B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独自站立。今义:不依靠他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B贤贤易色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D鲤退而学礼答案D解析A项形容词作名词,故交、老友。B项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崇尚。C项形容词作动词,疏远。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陈亢问于伯鱼曰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C敏于事而慎于言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答案D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祖神念,梁左卫将军。父僧辩,太尉。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其父平侯景,留颁质于荆州,遇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至服阕,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迁汉中太守,寻拜仪同三司。开皇初,以平蛮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上览而异之,召与相见,言毕而歔欷,上为之改容。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夜中因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创不痛,时人以为孝感。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颁曰:“郎君来破陈国,灭其社稷,雠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垄,断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答之曰:“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既而自缚,归罪于晋王。王表其状,高祖曰:“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舍而不问。有司录其战功,将加柱国,赐物五千段,颁固辞曰:“臣缘国威灵,得雪怨耻,本心徇私,非是为国,所加官赏,终不敢当。”高祖从之。拜代州刺史,甚有惠政。母忧去职。后为齐州刺史,卒官,时年五十二。(节选自隋书)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B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C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D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答案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阕。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答案D解析“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颁有至孝之心。他听说父亲被杀害,号哭哀痛几乎气绝,丧期满后,经常穿布衣吃素食,在草垫上睡觉。B王颁得到皇帝的赏识。周明帝征召他授予左侍上士,后来升迁担任汉中太守,开皇初年,凭借平定南蛮的功劳,被封为蛇丘县公。C王颁一意报父仇。陈灭亡后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挖掘陈霸先的坟墓,打开棺材焚烧了他的尸骨。D王颁谦逊有礼。灭陈后有司记录他的战功,准备封赏王颁,而王颁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担任柱国,于是坚决推辞掉了所加给的官职和赏赐。答案D解析“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担任柱国”表述有误,应为自己凭借国家的声威,得以洗雪仇恨和耻辱,本是为了私情,不是为了国家,所以才推辞。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译文:_(2)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译文:_答案(1)等到陈国被消灭,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对着他们哭泣。(2)我凭借仁义平定陈国,王颁所作所为,也是孝义之道啊,我哪里忍心降罪于他!参考译文王颁,字景彦,是太原祁县人。祖父王神念做过梁朝的左卫将军。父亲王僧辩,做过太尉。王颁年少时就卓异不凡,文武双全才能出众。他的父亲平定了侯景之乱后,留下王颁在荆州做人质。后来遇到梁元帝被北周军队俘获杀害,王颁因此离开荆州进入关中。听到父亲为陈武帝所杀的消息,王颁号泣晕倒,一顿饭的工夫才苏醒过来,一直痛哭难止,整个人都消瘦不堪。服丧期间,一直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睡干草铺的床。周明帝赞赏他,召他做左侍上士,屡次升迁至汉中太守,不久被拜仪同三司。开皇初年,他因为平蛮族有功,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蛇丘县公。王颁献上攻取陈国的计策,皇上看了很惊异,召他相见,交谈后王颁悲泣哽咽,皇上也为之动容。等到朝廷大举讨伐陈国时,王颁亲自请求随行,带着数百士卒,跟随韩擒虎先锋军趁夜渡过长江。王颁奋勇作战受了伤,担心不能继续战斗,悲伤哭泣。夜里睡着了,在睡梦中有人给他药物疗伤,等到醒来伤口就不疼了,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明。等到陈国被消灭,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对着他们哭泣。士卒中有壮士问他说:“郎君来攻破陈国,覆灭了他的江山,已经报仇雪耻了,却还悲伤不已,难道是因为陈霸先早死,不能亲手杀了他吗?那就请挖开他的坟墓,砍断他的棺材,烧掉他的遗骨,也可以表示你的孝心了。”王颁听后向说话的人磕头拜谢,额头上鲜血淋漓,他回答道:“陈霸先身为帝王,他的坟墓很大,只怕一夜挖掘,挖不出他的尸骨,等到了明天,事情就败露了,这可怎么办呢?”众人就准备锹铲工具,很快就聚齐了。就这样趁夜挖开了陈武帝的陵墓,打开了棺椁,看到陈武帝须发都还没有掉落,根部都长在骨头中。王颁就烧了他的尸骨,取了骨灰放在水中,喝了下去。接着王颁叫人把自己绑了起来,回去向晋王请罪。晋王上报了这件事,高祖皇帝说:“我凭借仁义平定陈国,王颁所作所为,也是孝义之道啊,我哪里忍心降罪于他!”就将此事放下,不再问罪王颁。有关部门的官员记录了王颁的战功,应该加封他为柱国,并奖赏他五千匹锦缎,王颁坚决推辞说:“我借着国家的威能力量,才得以报仇雪耻,本来就有私心,不是全为国家,因此要加封给我的官位赏赐,我都不敢接受。”高祖皇帝就按他的请求收回了封赏。王颁被拜为代州刺史,政事都治理得很得当。直到因为母亲去世而去职。后来王颁又任齐州刺史,在任职期间去世了,死时五十二岁。三、语言表达10论语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请根据其意蕴,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示例,另写三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面对纷繁的人世,请多一分思索,不要主观臆断,为表象所迷惑;_;_;_。答案(示例)面对丰富的生活,请多一分淡泊,不必一定拥有,为利益所迷惑面对复杂的社会,请多一分包容,不要固执己见,为情义所迷惑面对精彩的人生,请多一分平和,不要有自私之心,为生死所迷惑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搞清这句话的意思: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即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再就是联系实际,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写出三句话。11阅读下面的访谈节选,根据高利克(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回答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记者的提问。问:(1)_答:那是1996年,我在耶路撒冷参加一次“圣经与中国文化”的讨论会上作的发言中提出的。我的“第三约”与“旧约”和“新约”有很大的区别。我主张全世界的人民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也要更好地了解他人,正视差异的存在。问:(2)_答:我在提出这一观点时并不了解儒家思想传统中的相关内容。宗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有没有宗教信仰,你都应该了解自己。“和而不同”是你们孔子的思想,我不能说孔子是相信上帝的,但他其实还是相信“天”和鬼神的。它们的内容其实是差不多的。问:(3)_答:当然。人类冲突的真正原因究竟是经济还是文化或文明现在还说不清,但我总觉得文化或宗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世界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我们非常需要以“和而不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它的意义是很大的,孔子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答案(示例)(1)请问,您的“第三约”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您的主张是什么(或:“第三约”的内容是什么)?(2)“第三约”的提出与儒家的“和而不同”有没有什么关系?二者的内容有差异吗?(3)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而不同”在解决当今世界的冲突的时候有意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