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3篇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33942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论 文 13 篇(篇一)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如何优化阅读评价书籍承载的是世界文明和与之相应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浸染书香,更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共识,新课标也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我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曾说,“一个人读书必然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老师从孩子入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习惯。而习惯的培养,要从阅读学生喜爱的童书的习惯开始。1、 选择合适的书籍。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大量的信息的学习活动,在未经指引的情况下,很多更入学的孩子只喜爱诸如奥特曼、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卡通图书。他们看书都是有什么看什么,很少有目的选择书目,因此不能盲目让他们读书。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书,极其重要。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应以拼音读物为主。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类型多样的读物,包括古诗、儿歌、童话、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都要涉及。初入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通过教师和家长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借助图猜一猜等方式读懂内容;学完拼音后,开始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步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引进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童书。2、 培养听读习惯。早期阅读中,儿童听读及其伴随的思维、智利的发展,对阅读过程中形音译的结合,儿童的语言意识培养以及由口头词汇的过渡,从听,到读,到写的自然过程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奥秘所在。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应从最基本的听、读童书开始。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低年级学生要求不能过高,可以定位在学生接触汉语拼音,文图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侧重与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听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选择他们喜欢阅读的童书用故事的形式或利用媒体一边让学生看插图一边听老师讲故事;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保持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二创新多种阅读形式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但茫茫书海,学生怎么读才最有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1. 故事激趣。 老是在讲故事时选自股市的高潮或其他适当的时候突然停止,让学生想像故事的发展,或再讲较长的故事时到精彩处忽然停下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过几天再继续讲述后又读故事的孩子续讲,如经典绘本逃家小兔的阅读指导就可以采用让学生一边读图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讲到小兔子准备逃走会新奇此时可安排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在讲到小白兔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时又可以让学生猜猜妈妈变成什么,在读到中间没有穿插的一页页没有彩图的文字时 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后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文字,学生在一次次兴趣盎然的猜想中读懂了图画、学习了语言、学会了表达2. 读唱结合 低年级的孩子善与形象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环境中注情景,充分发挥畅游的作用把故事、儿歌、民谚警句、绕口令、歌曲、情景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帮助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3. 好书推荐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外读物的特点用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推荐,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生动又有趣的作品,可以选择最精彩的部分经给同学听。语言优美时,适合积累的文章,可以范读或片段朗读。对于一些知识类的书籍或文章,则可以通过作品中学生感兴趣却不太了解的知识介绍,产生向读书的迫切心情一位老师再推荐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选择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运用卖关子策略,不断设置悬念,一个悬念被聪敏孩子解除后,自然引向另一个悬念,环环相扣。孩子们的胃口掉的足足的,兴趣激发的浓浓的,大有一睹为快之势头,这样做,充分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愿望。4. 读书汇报 教师天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有计划的展开丰富多彩的读书回报交流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利用课前五分钟交流课外阅读的好词好句;举行“班级赛诗会”“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诵比赛 从课外阅读的诗歌、文章中选择一篇,进行朗读比赛;举行“我喜爱的故事”讲故事比赛,评比故事大王活动;开展“比比读书量,好书天天伴我读”的竞赛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三、优化阅读评价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由于其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坚持做一件事情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优化阅读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不求多,量力而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读书的快慢不等。因此我鼓励学生多读,但是也要量力而行。鼓励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只要坚持读,我就予以肯定和表扬。2、不求深,理解即可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就推荐学生读适合的书籍,并让学生简单理解,在读书交流会上大胆介绍自己读的书,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3、你真棒,适时运用实践证明,对于低年级学生,赏识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看到学生读书,我会说:“你真棒”;学生摘抄的读书笔记,我批注:“你真棒”;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我送上“你真棒”。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作文中用上课外读书所得,我就会竖起大拇指大加赞扬。4、勤评价,多元评价课外阅读,老师要做到勤指导,勤督促,勤评价,还要鼓励学生多元评价,师生评价,多元评价,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有效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延伸,他能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多动脑,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从而使其在阅读中快乐的成长。(篇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阅读是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面对深具理性精神与人文品质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以技巧性的反复操练求取认知规律代替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剥夺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权利。长期以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是一目十行的浏览,半饥半饱的浅尝,甚或成为教化和应试的工具。为此,在小课题的研究上,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这个课题,一方面想了解和借鉴各位专家和同行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我想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希望能有一些启发和收获。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修正中,我认为要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要处理好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能目标明确,高效完成。阅读教学讲究的是“用教材教”,而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与每一个单元中,存在于每一册课本中。因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把每一篇课文与单元其他课文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程度的类文阅读,往往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为此,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之初,我都会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与导读,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其中涉及文章内容,语文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这样,在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时,就有章可循,并且,各篇课文的阅读能相互联系,学生学习起来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提示语是:“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以此为纲,学生和我一起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 、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3、树立环保意识。单元目标又为课时阅读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将第一篇课文敬畏自然的阅读目标确定为:1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2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3. 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转化到实际行动当中。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至于太过涣散。另外,有了第一篇文章的引领,其余四篇文章的阅读就容易多了。二、 认真研究学情,以学定教。就我目前所教学的班级现状来看,亟待解决的不是老师怎么教的问题,而是程度不一、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怎么学的问题。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否则,就容易产生教师自认为教了不少,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的结果。小课题研究一年以来,我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哪一节课上的轻松愉快,哪一节课上的沉闷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期望,教师的掌握程度不够。如果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你所确定的阅读目标,你所预设的阅读问题,就会背离学生的实际,又怎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我所带的七年级四班,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语文功底薄,加之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语文学习还不太适应。针对他们这种情况,在阅读方法的采用上,主要以朗读,诵读为主,让学生的嘴巴忙碌起来,不要让他们的思维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机会。必要时,文言文的学习还采用教师领读和学生领读的方式,均收到了不错的阅读效果。相对而言,八年级一班的情况就稍好一些。默读,浏览,精读,品读可以多项选择。但是,重点就放在阅读问题的设定上。总之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需要,才知道确定怎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明确教学得失,让阅读教学发挥实际作用。三、 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教学参考书,使课本与资料互为补充,让阅读效应最大化。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而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认识到,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但是,如果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也就是说,课前课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参考教学资料,要让学生能动的利用资源,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有效手段,坚决不做搬运工,变成抄写资料的工具。四、 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在这方面,导学稿就发挥了其很大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结合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 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衔接两部分的段落是第几节?在全文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3、概括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分别写了那些事件?百草园: 三味书屋: 这样,学生既能充分的展开自主阅读,也有目标引领,不至于进行漫无目的的阅读。并且,这样的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当然,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中的语言品析:“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这道题就需要教师结合文章内容作简明的背景介绍,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讲解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五、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篇首先,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其次,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六、勤朗读,多诵读,牢牢把握 “读”的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但实际情况是,在不少阅读教学中,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 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后,我在读的环节上狠下功夫。“精讲多读”是我一年以来坚持不懈的教学原则。许多词句优美的文章,课堂上都给学生充足的朗诵时间。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男女比赛读,或个人示范赏读。例如,朱自清的春,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学完之后能当堂背诵下来,我想,这是阅读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吧!七、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先说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是三种主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此种方法课内使用较多。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浏览,重点在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再说阅读习惯。宋代朱熹云:“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课内,我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后,我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定期上阅读课,要求学生做阅读摘抄笔记,还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不仅略读浏览,还把有价值的资料摘抄整理下来,这样的阅读,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词汇,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上的实践与摸索,使我上课轻松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语言表达顺畅了。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篇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1 多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1.1 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1.2 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1.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1.4 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1.5 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2 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2.1 学校办好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2.2 班级办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2.3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3 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总而言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篇四)对比催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对比相同类别的文章,领悟内容关键(1)发掘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对比。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文章老师,您好和五年级上册的文章师恩难忘,他们都被设置在教材的前部分,而且都蕴涵了对教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崇敬之情。当我在进行文章师恩难忘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诗老师,您好,领会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尊敬和喜爱,同时也为文章师恩难忘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2)对比结构、内容相近的文章。比如课文金蝉脱壳和变色龙都是在讲述一种动物,在写作手法上有相似点。我在讲解课文金蝉脱壳时,联想到以前学习的课文变色龙,将金蝉脱下壳子和变色龙变色之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而后做出了几点提示:第一点是从写作顺序上进行对比,金蝉脱下壳子的形态变化为:翅膀增大、身色加深、斑痕显现、光晕出现。而变色龙变色的先后阶段为:叶子色、土黄色、泥灰色。这两个动物发生变化的过程都有着内在的阶段,变色龙是在不一样的环境下出现的色彩变化;然而金蝉的变化是根据不同阶段的真实情况描写的,因此写外形要抓住特点。第二点是作者描写两种动物的侧重点都不同,因为动物身上的突出点不同;所有动物身上都有突出的特点,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它们。经过对比,同学们就能对下面即将介绍的课文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二、对比相近人物,抓住人物的特点(1)对课文中人物相近的故事进行对比。例如课文诺贝尔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主人公都有着极其艰辛的经历,但是最后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讲解这两个文章的时候,我对学生们点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别说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指同学们懂得:为了梦想的追求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才使得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而深化了对整个文章的认识,同时也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到科学的学习和探索中。(2)对主人公的话语进行对比。课本中一些文章通常是在主人公的话语上表现出他们的心理世界,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适当的提点,这样可以深化这些内容在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比如我在讲解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时候主人公因拾取石头和贝壳被父母教训,我非常强调这里的语言,一边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内容如下:教师:法布尔甜蜜蜜地返回家中,父母亲对法布尔的态度是如何?学生甲:父亲表现出带有怒气地责骂。学生乙:母亲是更为严厉地责骂。教师:对于他的行为,父母亲非常生气,那父母亲的话语也会让同学们气氛么?学生甲:父亲责备他“让人讨厌的呆子!”“快丢掉!”学生乙:母亲责骂他说“弄破裤兜!”和“手肯定会中毒的!”教师:哪两位学生愿意分别扮演父母的角色来表达出这种责备?要强调训斥的语气。甲乙学生阅读得很生动,惹得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笑声不断。三、对主人公的话语进行比较,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于课文中的人物,我们若可以对主人公语言的前后变化加以掌握和分析,则能让学生们更为容易的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比如在文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我们可以对比彭德怀杀死黑色骡子之前和之后在神情和言语上的变化,来理解他喜欢黑色骡子但更喜欢战友们的复杂心理。彭德怀杀死黑色骡子之前的话语是:“现在,都聚集起来,杀之后吃肉!”彭德怀变得没有耐心了,说道:“把我的命令传下去,命令副官杀掉骡子!”“副官们,迅速开枪!若你们不打死他们,我就打死你们!”彭德怀将手放在腰际大吼道。彭德怀在杀死黑色骡子后的神态是:他对着被杀掉的黑色骡子摘下帽子;当警卫拿来一碗汤的时候,他发火说道:“我无法吃下,拿走!”四、对正面和反面的人物进行比较,掌握他们的类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若文章中有一对正反两方面的人物,我会适当地指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言语和行动进行分析和比较,更深入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例如文章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武功超强和谦逊的林冲与傲气自大的洪教主是值得比较的一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描写了洪教头出现的情形,我们能够将林冲和他进行比较:林冲亲自施礼,并起身让座;洪教头却完全不搭理,上去坐下。在比武环节,可强调洪教头开始的神气和后面被打的恼怒状态。引导同学们将洪教头比武前后的语句和动作进行比较,从而来解析他的心理变化,进而将洪教头的傲慢自大和自私贪财的特点展露无遗。(篇五)思维导图,开启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本文在介绍思维导图涵义与绘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因此,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学习怎样思考,让学习更为高效,更赋创新力是如今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呢?那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号称“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它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那么能否使思维导图成为学习语文的策略呢?一年来,本人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的一点认识与做法。一、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作脑图、心智图,是享有“世界大脑先生”美誉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san)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一书中概括思维导图有 4 个基本特征:1)主要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2)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3)分支有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二、思维导图的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用上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因而在研究初期,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东尼博赞归纳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1. 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2. 大脑不要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3. 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4. 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5. 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6. 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为便于学生理解,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本人围绕“快乐”进行一次头脑风暴练习。一开始,学生准备几张 A4 的白纸和多种颜色的彩笔 (不少于 5 种)。先让学生在纸的中央写上主题词“快乐”(画上能代表快乐的图像),然后快速地在这个词的四周写上前 10 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即“次主题”),不管这些词是多么荒唐都可以。图 1“快乐”练习接着让孩子们从 10 个词汇中任选一个词汇作为次主题,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射它的联想,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词汇构成的思维导图联想“树”。(如图)图 2“快乐”扩展练习在画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的话,可以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大脑的记忆。这是小型的思维导图训练,也是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在这样练习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与绘图步骤后,就可以开始构思、绘制思维导图了。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中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在教学中我一般鼓励学生先自己主动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有时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绘制,有时可在课中针对重点、难点绘制,有时让学生在课后绘图巩固理解所学内容。(一)课前绘制,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何提升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会单篇课文的整体把握,更应从主题单元出发,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层次,把概括与辨识等能力激发出来,为今后对于整本书、一类书,甚至是几类书的整体把握奠定基础。思维导图能有助于这种目标的达成。1.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论、学生主体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以单元为单位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图 3是我班一学生在预习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图 3 “珍爱地球”单元思维导图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组课文的主题、训练要点及课文的安排与主要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学生的预习能力也在这样的绘图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在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时,我们通常这样操作:1)浏览整组在详细阅读每一篇课文前,首先要大致浏览一下整组课文,把握住对整组课文的“感觉”。然后取一张大纸画一个中央图,把单元主题写上去,也可以根据主题画上想匹配的彩色图像。接着,画上中央图像发散出去的主干,它们通常是本组单元的课文题目。2)感知课文在前面浏览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教材安排的课文,以最快的速度画一幅速射思维导图,画下你对每篇课文的已有理解及初步了解的信息。这样,可以让自己明白哪些方面是接下来的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3)确定目标在这阶段,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单元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或者重新拿一张纸再做一次快速思维导图速射,标明自己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的目标。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了。2绘制单篇课文的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首先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操作与整组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相似,只是关注的对象是单篇的课文。图 4 是我班的余晨薇同学在预习唯一的听众是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线索及所要表达的主题。图 4 余晨薇关于唯一的听众的思维导图图 5 是陈啸谷同学在预习唯一的听众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图可以看出,在预习时他所关注的是本组单元的训练要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手法。”他抓住文中“我”的行动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图 5 陈啸谷关于唯一的听众的思维导图(二)课中绘制,突破难点课中绘图也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优点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即兴发挥大有好处,不足之处是课中绘图时间短,速度要求快,构图不易完整也不够美观。当然,课中的绘图应该为突出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1给课文分段传统的给课文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虽然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它是直线性的,不符合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多年的运用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尤其是面对散文时。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后,让学生欣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这是一篇散文,具备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传统的方法很容易把学生绕进去,观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耗费很长的时间却不知所云。对本文的学习如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能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很好的把握。本文的中心是“雨”,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雨,首先是联想雨,接着是听雨,最后写公寓时代,听不到雨遗憾,每一方面又分几个小点来写,为了便于表达,用图 6 来说明,从图上,我们便可以很好的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情感走向。图 6 关于 听听那冷雨的思维导图2突破难点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篇幅较长,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要体会文章的中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边画图边学习,有了图的直观再现,孩子们对于课文重难点的把握也就容易多了。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们这样进行尝试:一、绘制思维导图“穷”1.浏览全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穷人的穷,用思维导图画出。2.出示学生的一幅思维导图(图 7),让学生介绍自己为什么这样画,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吗?图 7 关于 穷人“穷”的思维导图3.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随时修改学生预先画的图。他们住的、吃的,哪些字眼让我们感受到穷人的“穷”?(记录关键词)他们劳动的条件又是怎样的?4.看成图复述课文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穷”,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你想说点什么吗?二、绘制思维导图“人”1. 文中写了哪几位“穷人”?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画出分支记录关键词)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用思维导图画出来。3. 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随时修改学生预先画的图。重点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进行阅读并绘图。三、整理分支内容,绘制“写法”图1. 作者对桑娜和渔夫两个人物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的?2. 穷人的“穷”与“人”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赞颂穷人的富于同情、乐于助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穷人的“穷”?(穷更衬托出心灵的美好)图 8 是我班的赖安琪同学在这节课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图 8 赖安琪关于穷人的思维导图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记录阅读所得,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品读绘图,读中悟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而图又将桑娜和渔夫的言行、心理活动可视化,这样一来,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形象跃然眼前。同时,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也在图中得以表现。这样,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缩短了阅读途径,提高了阅读效率,可谓一举两得。(三)课后绘制,巩固理解思维导图除了辅助学生课堂学习外,还可以是学生复习巩固的方法。当学习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应该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快速的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知识的主要内容框架,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图 9 是我班祝曦晨同学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后绘制的单元思维导图:图 8 祝曦晨关于“心灵之歌”主题单元的思维导图本图简介概括地反映了本组课文中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要点,文中人物的联系等知识点。若课后利用此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加强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复习时,如果回忆原来的思维导图,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再回过头来对照原图检查,调整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能使复习更短时高效。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先通读课文,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理清脉络,从而抓住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我们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开启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户,使孩子们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学习。参考文献: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2东尼巴赞思维导图【M】 山东:中信出版杜,20093东尼巴赞启动大脑【M】 山东:中信出版杜,20094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 :三联书店,1997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06高丽,孟素红.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7陈建霞. 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5 )(篇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一、加强词句练习是培养学生阅读的首要条件。只有理解了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就应该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是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相结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其实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换种说法,也是加强词语训练的一种方法。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着重预习,教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在教学重指导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章可循,为更好的读书打好基础。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上好精读课,教学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改正这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现象,使学生总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不认识的字,读不懂得词通过各种渠道解决掉,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如果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篇七)如何激发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摘要:阅读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拓宽知识,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培养创新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文将从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立足教材文本进行课堂提问、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几方面来进行探究。关键词:语文阅读 激发 兴趣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知识是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人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的内容,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呢?一、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为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结合课标,教材的内容我为我为学生推荐了相关阅读书籍,开展了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收集大家的读书感悟,评选出了阅读之星,教室的一角-小书屋摆放了切合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名著。课间、活动课时间教室里充满了读书的身影,大家学习生活之余多了读书的话题。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在向他人的讲述中老师同学的鼓励赞扬会极大地激发他阅读的兴趣,成为他学习的动力。我们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展示活动,读书笔记展示活动,读书竞赛活动,写作活动等,并予以评比。学生们热情似火,积极性很高。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党风建设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