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3017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 教材分析毛遂自荐的精神、为国纾难的慷慨,在中国中庸、含蓄的历史长空中永恒。本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毛遂自荐的精神实质,指导中职学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自荐应聘,我依据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些例子”的论断,把这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分两个课时推荐给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白毛遂敢于自荐并最终说服楚王合众的原因,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3、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2、学习从课文中提炼写作素材;3、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今天,我们就来管中窥豹,通过学习课文毛遂自荐来感受一下史记的魅力。二、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三、翻译课文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四、布置作业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整体感知。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2、细品文本。(1)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4)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6)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7)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3、延伸扩展。(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三、课堂练习班级要重新选举班委会,你要参加竞选演说,请你为自己写一段演说词,要求突出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竞选的职位,字数100字左右。四、课堂总结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品读了毛遂自荐,毛遂这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胆识,他的才华,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五、布置作业以真正的勇敢为题目,写一篇毛遂自荐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