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5872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西周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春秋末年,孔子开办私学;孔子创立儒家学说;老子创立道家学派,著有老子。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战国时期的孟子把“仁”的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思想。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学派之间相互批评论辩,彼此影响,学术空气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通过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受到当时时代背景制约的。通过查阅有关孔子的书籍,初步学会从图书馆中寻找相关资料的技能;利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培养表述历史的能力。3通过对“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了解,养成讲求礼义仁爱、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难点:理解诸子百家的政治、哲学思想。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演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一批有识之士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由此产生了诸子百家。故为本课的重点。2诸子百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看法和见解,故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文引言。学生回答问题。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学校和老师?开门见山导入课文。从官学至私学材料: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清章太炎国故论衡阅读所给材料,解释“学皆在官”、“学皆在家人”。出示材料,落实以下几点:1老聃、仲尼时期春秋时期。2学皆在官学习都在官府的学校即“官学”。3学皆在家人学习都在私家的学校即“私学”。孔子开办了私人教育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由浅显的文字史料导入,让学生对官学、私学有初步了解。诸子百家教科书P40第2段(诸子百家出现的背景)。阅读,归纳。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变(分裂混战、图强变革)。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受到当时时代背景制约的。材料: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都是谋求天下太平的学派,只是存在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分歧,有考虑周到或不周到的地方罢了。据司马迁史记译阅读所给材料,思考并回答。出示材料提问:墨家、法家、道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哪几家的学说影响至今?哪几家学说影响亚洲其他地区?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及对世界的影响。教科书P42 “诸子百家”简表。阅读“诸子百家”一目,完成诸子百家简表。讨论分析儒、法、道三学派思想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成三组分别以儒、法、道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诸子百家争鸣情景。指导学生完成简表,引导学生就儒、法、道三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与消极方面展开辩论。通过阅读课文完成诸子百家简表,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利用辩论形式,再现诸子百家争鸣情景。培养学生表述历史的能力。“诸子百家”思想集粹。分别出示自己所搜集的名言,并加以介绍分析(包括作者、含义等)。组织学生搜集“诸子百家”的思想名句。通过活动,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文化思想的繁荣教 育思 想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法家、兵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诸子百家开启民智、有教无类道家:老子官学:西周为盛私学:孔子开创板书设计训练设计魏惠王向孟子请教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孟子回答说:“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这就是所谓仁者无敌!。”1 从孟子的观点看,他应当属于什么学派?2“仁者无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关系?案例“诸子百家”名句集粹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好,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喜爱的“诸子百家”名句。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出示名句,并简单讲解。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分析: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如何学习、做人的名言镌语,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古文阅读理解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能使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升思想境界。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