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5339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高考题组】高频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统计3年20考中央集权的加强(7)君主专制的加强(6)选官用官制度的强化(7)考题汇总xx安徽T37,xx山东T14,xx四川T4,xx重庆T4,xx北京T14,xx天津T12,xx山东T11xx江苏T21xx四川T13xx江苏T3xx海南T5xx北京T13xx山东T10xx福建T38,xx海南T5,xx海南T3,xx福建T17,xx江苏T21,xx四川T12,xx安徽T13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联系汉、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2.结合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掌握各中央机构的职能、运行机制,理解其本质。3.利用史料辨析选官、监察制度的类别,分析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特点、影响以及发展趋势。1.(xx北京文综T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解析】选A。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宋初为防止武将夺权,任用文官做知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干扰选项宋初设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财权,这属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C干扰选项宋初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这属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D选项本身错误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强兵措施2.(xx海南单科T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解析】选B。由材料“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可判断是关于东晋时期择婿的标准。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错误选项材料主要论及择婿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B正确选项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家,遍观子弟,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C干扰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D干扰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3.(xx海南单科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选C。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对君主强化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错误。4.(xx福建文综T38)(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出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第(2)题,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思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高频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情统计3年8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4)清代设军机处(4)考题汇总xx全国T27xx广东T14xx重庆T5xx江苏T4xx海南T8xx江苏T5xx山东T12xx天津T2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通过史料准确理解内阁、军机处的特点。2.借助纵向和横向对比,理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xx广东文综T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选D。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这类官员不是古代政府法定机构的官员,因此A、B、C说法错误。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多为皇帝亲信,且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与题干中的“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相符。故选D。2.(xx新课标全国文综卷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B。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因为阁臣的升降,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A、D不正确。3.(xx海南单科T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故B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正确。4.(xx天津文综T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选C。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是通过控制皇帝而行使权力,并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A不正确。从材料来看,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利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而不是破坏了中央集权体制,B可以排除。在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因此,控制了皇帝就能掌握国家大权。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均是利用皇帝行使专权,而不是制约、限制君主权力,因此C正确,D说法错误。【模拟题组】1.(xx孝感模拟)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名称。除了天子的心腹、亲信和宾客,外朝大臣中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侍中”等名号在内朝预闻政事,成为内朝官。由此可见内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D.协助皇帝决策,能够削弱相权【解析】选D。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与朝廷正式职官不同,虽然能参与政事,但仅仅是参照皇帝的意见,协助决策,不是行使行政权。因此A、B、C排除。【拓展延伸】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的原因(1)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权力较大。(2)汉武帝年幼即位,丞相把持大权。(3)汉武帝旨在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加强皇权。2.(xx广东模拟)吴宗国在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写道:“宋元以后,由于六部决策和发令权发展,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该现象导致了()A.六部成为中央决策机构B.皇权专制被严重削弱C.宰相制度被最终废除D.行政决策出现混乱【解析】选C。由材料中“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可知,相权阻碍了皇权的加强,结果明朝初期废除丞相制度,C项正确;A项错在“决策”;B、D两项与史实不符。3.(xx惠州调研)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喻。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谏官的设立不利于专制皇权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解析】选D。谏官制度有利于宋朝的政治清明,但这一制度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清明,故A项错误;谏官的设立有利于大臣之间相互牵制,最终仍是皇帝大权在握,加强专制皇权,故B项错误;“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并没有体现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故C项错误;“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故D项正确。4.(xx惠州调研)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解析】选D。明朝严令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是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A错误;明清八股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明朝皇室贵族仍然是特权阶层,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故C错误;严禁通婚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实际上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正确。5.(xx晋冀豫三省联考)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解析】选C。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军机处职权的特点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体制约束下的结果。【备选模拟】1.(xx中山期末)唐太宗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解析】选A。“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说的是皇帝命令有不当的,也要议论;“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说的是现在没有人进谏,这是不正常的,故A正确。2.(xx徐州模拟)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1)秦末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解析】第(1)题调动和运用秦末汉初中央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从材料一可知,魏晋以来“三公”已经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其实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中书手中,这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第(2)题从材料二可知,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并非“全由皇帝专制”。联系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证明;从材料三可知,翦伯赞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联系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即可回答。答案:(1)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变化:“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原因: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2)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材料三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