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2 散文阅读Ⅱ.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88510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2 散文阅读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2 散文阅读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2 散文阅读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2 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娘家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一个小村里。村里共有四五家人,都姓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做活。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假若我没有这样一位母亲,我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可是,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鲜红微肿。白天,她洗衣服,一洗就两大绿瓦盆。她做事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有时候哥哥去读书,去当学徒,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哥哥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这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有删改)1文章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_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1)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也给洗得雪白。_(2)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_3在作者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个人?请简要概括。_4你是如何理解第6自然段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1(内容)介绍了母亲生长的环境,母亲娘家在乡村,家境贫寒,人手不够时妇女也须下地做活。(作用)自然引起下文,为下文描写母亲的美好形象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题设问很明确,一是要求回答写了什么,二是要求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问属于概括题,文章第1自然段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母亲娘家在乡村,家境不好,妇女也要下地做活。第二问属于分析题,侧重于结构方面,要联系下文思考。2(1)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将脏的布袜比喻成黑的铁,将洗后的袜子夸张成雪一样白,前后两相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做事丝毫不敷衍的品质。(2)通过“脸上羞得飞红”这一神态描写和“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等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好客的品性。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准确梳理句子的内容,把握其中心,明确句子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第(1)句写的是母亲为别人洗布袜的事,比喻“黑如铁”写出了屠户们的布袜脏的程度,洗后的布袜雪白是夸张性描写,布袜洗前与洗后的状况形成对比,整句话表现了母亲做事丝毫不敷衍的品质。第(2)句写的是母亲待客方面的品质,通过脸红、温酒做面等描写,表现了母亲好客的品性。3作者心中的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身体健康、做事认真、吃苦耐劳、热心大方、诚实厚道、疼爱子女、有求必应、吃亏不斗气、刚强不软弱的普通农家妇女。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每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的哪些性格或品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第2自然段首句“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交代了母亲的身份、形象特点和身体状况;第3自然段中的“她做事丝毫也不敷衍”说明母亲做事认真;第4自然段前半部分写的是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后半部分写的是母亲好客;第5自然段写母亲有求必应,喜欢帮人做事,宁吃亏,不斗气;第6自然段写母亲并不软弱,保护着儿女。综合这些内容,就很容易概括出母亲的形象。4这句话说的是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给了“我”更多的知识之外的教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言行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健全人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母亲言传身教,能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不可小觑。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可知,这是一句总结性的话语,显然是对全文的一个总括。另外,从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段与这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一段所谈及的三个方面“长大成人”“不十分坏的人”“性格、习惯”正是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找到这些内容后,对其进行思考分析,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搬不动的村庄许松涛村庄拆迁了,村人都离开了,门前场院上的树,挖的挖,砍的砍,剩下的几株,都是不起眼的了,拆走的门窗,磕坏的墙,露出了凋敝的底色来,凄凉之态不堪入目。尚未被水泥钢筋封锁的地盘上,沿着公路、河渠的堤坝,从被翻开的地角,还能找到一丝半点的农耕残片那些不规则的巴掌大的地块,不过,已全无原先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倒是像个童养媳,蜷缩在大块区域的边缘。这几块不规则的地,从某种角度上看,已经很“丑陋”了。不过,从中可以看到地背后藏掖着的执拗与顽强,毕竟,它始终存在着,哪怕是一点点,也代表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一个沉默的老人,终年守在路边的一间没有了门窗的门洞里,这里是他原来的家,老人的新家已经搬进了集体规划的居民小区,小区的房子都是统一按图纸规划建筑的漂亮的新居,因为离得并不远,老人每天都回到老房子里,坐在门洞前,对着门前宽阔的大路上如潮的车流人流,无所事事地瞭望着,任何人也猜不透老人在瞭望什么。老人的眼神空洞洞的,目光呆滞,显然,他对眼前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愿意呆在这里,这里是他的世界,虽然眼前景象已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可在老人心里村庄并没有搬走,这儿仍然是他的全部人生。他的一生,还没来得及闯荡世界,就将在这日渐光鲜的趋势前走到尽头了,就像一个和尚守着他的破庙,守着他的忠诚,守着他的说不清的淡定,他就要在这样黑乎乎的门洞前守着他剩下的时光。这是搬不动的村庄?是的,与其说他守着他的时光,不如说他守着他的过去。他的过去有什么呢?财富?没有。笑话了。他的财富就是锄头、钉耙、铁锹、粪桶、木锨村庄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的存在,还是某个人的中心?自从村庄被正式拆走,老人就像家里的钟停了摆,找不到北了。如果要让自己找到原来的感觉,老人必须回来,回到这个空空的破败的村落来,才能把自己留在真实的世界里,过着安定的日子。这就是一个老人的心思。瞧,他又拿起了他的锄头,他的水瓢,他又要像以前一样劳动了。你不用进到他的小屋里就可发现,他的小屋外有个低矮的猪圈棚,棚子里早就没猪了,却放着他的那些剩下来的农具。每件农具都跟了他一辈子,粘着他的汗滴,粘着他的口液,虽然它们也退休了,也要更新换代,但这不影响老人对农具的依恋和亲热。好在,村庄拆走后,这些断壁残垣还没来得及铲平,一切都在显示它的后时代,老人与之厮守一生的村庄,从感觉中远离,通过的是一件件熟悉的农事和农具的减少。老人对农具,已经不是纯粹地为了农事而需要,这,或许与当年老人还是一个青少年时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奇怪的是,老人经过这么漫长的岁月,慢慢慢慢地与农具有了亲密无间的情感,他们的距离接近再接近,终于连成一体了,老人望见农具就望见了自己,自己不知不觉走近了农具就隐身于农具,天高地阔,白云孤独而轻盈,农具在老人手里,就如老人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手、自己要说的语言、自己要达到的土层的深度一样,非常巧妙地与老人融为一体,可以说,有了一辈子的亲密相依相偎,农具与老人是一个完整的糅合体了,没有人能把这两者拆开。与农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最终意识到:有些时候,农具就是老人,老人就是农具,没有农具的老人就什么也不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出身的老人,更不是他自己。农具休息在屋外的脚屋里,老人酣睡在旧了的老房子里,这就是老人所拥有的气场。没有农具,老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与别的老人没有区别的老人,有头,有脸,有呼吸,有动作,但已经是一个别人,这只有老人自己感觉得出来,老人的心是空的,人是飘的,做事是走神的,离开农具就浑身不自在,就好比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就像一个皮影人。皮影人你知道吗?就是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在灯光照耀下的影子。从某个角度看,没有农具,老人就停止了思想;没有农具的老人,就恰如挂在树梢上的一具蝉的空壳。(有删改)5本文在叙述与描写时,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形式,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_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_7以最后两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两个主要特点。_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_答案:5便于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真实地描绘出老人生活的大背景,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能够清晰地捕捉老人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刻画出失去土地的老人沧桑无奈的心境,给人以真实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第三人称”“好处”,然后联系第三人称在行文中常见的表达效果(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能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全视角,更客观,给人以真实感等等)作答即可。6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戕害的土地以及以土地为生命依托的农人骨子里的倔强。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以从重要词语、修辞手法以及文章主旨等角度切入,同时还要注意“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的答题范式。其中,表现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7形象生动。如“老人就像家里的钟停了摆,找不到北了”,用恰当的比喻写出了老人的迷茫与失落,语言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如“慢慢慢慢地与农具有了亲密无间的情感,他们的距离接近再接近,终于连成一体了”,语言含义丰富,透露出老人与农具、老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浓浓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整散结合。如“没有农具,老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与别的老人没有区别的老人,有头,有脸,有呼吸,有动作,但已经是一个别人,这只有老人自己感觉得出来,老人的心是空的,人是飘的,做事是走神的,离开农具就浑身不自在”,使文章具有韵律美,而且更好地表现了老人离开农具、离开土地后的失落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考生可以从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文中具体的示例加以说明。8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同情。对城市化进程(或工业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的担忧。对质朴的农村生活的眷恋。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立足于全文,抓住文章的主旨,注意文中反映作者情感倾向的抒情性与议论性语句,注意作者集中笔墨刻画的重点与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