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备考试题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某报纸评论说:“中国人想象的是(中英)双方互射弓箭的假想战,而实际上这是16世纪与19世纪的冲突。”由此可知A.美国作者对中国并不了解B.中国人是富于想象的C.英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D.中国已长期落后于世界解析:材料评论认为中国人想象的战争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这说明中国也已经长期落后于世界了,故选D项。答案:D2.英国军官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描写:“现在趁战争还没有真正发生以前,迅速通商。我方又获悉了中国人在临珠江的许多房子后面正在秘筑炮台,把在佛山所铸的大口径大炮运了过来,架立在炮台上。渔船已经都集中在澳门内港。”这段描述可以说明A.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B.英国商人不愿发动战争C.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D.中国军民做了战争准备解析:材料反映了战争前中国军民已经在做军事防御的准备。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体制的落后,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出来,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答案:D3.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C.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B项符合题意。A项“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说法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C项说法错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D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答案:B4.“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据材料所知,“此次战争”是指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列强瓜分中国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以小胜所谓强大的大清国,这给中国人的打击远过前几次战争,从而使中国民众开始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强的维新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5.右图是1901年英国PUNCH杂志上登载的一幅题为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清政府借款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出A.八国联军发动战争是为了对华贷款B.20世纪初中国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C.八国联军因没能瓜分中国而“忧伤”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解析:据材料的时间“1901年”和漫画中李鸿章对列强所说的“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可知这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很难支付巨额赔款,只能大举借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乃至经济命脉,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6.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在仰天一诗中写道:“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病久忍摩新髀肉,劫余惊抚好头颅。筪藏名士株连籍,壁挂群雄豆剖图。敢托鸩媒从凤驾,自排闾阖拨云呼。”对此诗写作背景表述准确的是A.甲午战败,举国悲哀B.维新受挫,忧国忧民C.列强群至,瓜分风起D.义和热血,抗敌卫国解析:根据诗句中的“群雄豆剖图”,可推断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A项说法不能完整反映诗句内容;B、D两项发生的时间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答案:C7.1898年2月,纽约时报指出:“(各国在中国的行动)被危及的利益不仅是我们现今同中国各口岸的贸易,而且是所有这些贸易将来增长的权利。”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维护中国现行关税统一B.反对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C.加大对华资本输出投资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舆论担心各国在华的侵略扩张会影响美国的在华利益。根据时间背景和材料内容,可知应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故选D项。答案:D8.广东军务记记载: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首先发难,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此“首先发难”反映了A.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斗志C.抗敌爱国的自发性 D.军民合作抗敌的团结精神解析:材料中的“乡民共愤”和“鸣锣聚众”不能说明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和军民合作抗敌斗争,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三元里等地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的反抗英军侵略的斗争,故选C项。答案:C9.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论述“中国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文中的“中国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解析:根据“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可知这次革命与英国侵华直接相关,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应判断,A项正确。答案:A10.某一时期,法国驻华公使在给法国外交大臣的报告中写道:“直隶的骚乱因为宫廷内部的争执与阴谋而变得复杂化,这使暴乱得到增援那里的外国人、海关人员、传教士、领事和使馆遭到不断的进攻。”据材料可知在当时中国A.对外妥协使清政府民心丧尽几近崩溃B.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交织C.各种力量在反抗外来侵略上达成一致D.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策略发生了改变解析:材料中的“直隶的骚乱”“宫廷内部的争执与阴谋”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交织,另“领事和使馆遭到不断的进攻”反映了民族矛盾尖锐,综合这些信息,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11.右面是1937年底申报登载的一则新闻报道截图。此新闻报道内容有助于人们考证和研究A.日军发动“七七”事变的真相B.中日军队在上海的激战情况C.日军在南京进行屠杀的暴行D.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情况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底”判断,这是南京失陷的时间,同时据图片材料中的“恐怖中之南京”和“暴敌焚掠”等信息,可知新闻报道了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情况,故选C项。答案:C12.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此事件发生在A.“九一八”事变后B.华北事变后C.卢沟桥事变后D.淞沪会战时解析:材料反映了沈阳完全沦陷,此事件应该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故选A项。答案:A13.1938年5月23日,美国生活杂志报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下列对“转折”解说正确的是A.中国抗战将进入相持阶段 B.美国由“中立”转向支援中国抗战C.日军疯狂进攻势头被遏制D.台儿庄战役在抗战史上有重大意义解析:尽管此报道对台儿庄战役的意义有些夸大,但明显肯定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没有阻止日军的进攻势头,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14.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D.徐州会战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解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在北方没有进行过什么战役,只有八路军在北方支持抗战,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文正说明了百团大战通过沉重打击华北日军振奋了全国人心,故选C项。A项时间和地点都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1937年8-12月在上海进行的;B项时间不符,平型关大捷虽是八路军在北方进行的,但时间是1937年9月;徐州会战虽也在北方,但时间上是1938年1月。答案:C15.19世纪中期,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的太平天国。其实现“天下共享”的主要途径是A.反抗外来的侵略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实行绝对平均主义D.建立西方宗教社会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的“天下共享”理想社会主要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要通过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来实现,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实现“天下共享”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其主要途径。答案:C16.右图是太平天国所铸造的钱币,其币文中以“囯”字取代了“國”字,意为王居其中。此细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太平天国领导人A.深受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B.要推翻清王朝的宏大志向C.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强决心D.尝试进行文字的简化改革解析:此“国”字写法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权力观念。“王”权大于一切,这是封建君权思想在货币上的体现,所以答案是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A17.20世纪初,孙中山曾担心满清覆灭后,国家会分崩离析,表示不忧各国瓜分,但忧内讧。为解除这一担忧,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采取的措施是A.批判封建思想B.成立中国同盟会C.发动武装起义D.颁布统一宪法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各省革命孤立地进行,有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说明革命需要统一的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8.“辛亥革命的那一刹那,在短短的120天当中,中国发生了许多陈胜、吴广时代,黄巢时代,李自成时代,洪秀全时代没有发生过的事,就是尖锐对立的双方可以坐下来,用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政治的出路,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材料中的“方式”A.有利于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B.推动了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C.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有利于传统社会的彻底改造解析: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南北方通过和平式对话来解决政治问题,此方式不会因发生长期国内战争而带来社会的动荡,所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A项与题意不符,清帝退位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不能说是结束封建统治;B项也与题意不符,民主共和制与和谈无关,这是民主革命的结果;D项错误,和谈的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彻底改造。答案:C19.孙中山说:“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这说明孙中山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手段单一B.反动势力强大C.反帝与反封未结合D.革命力量弱小解析:据材料中“专制阶级谋妥协。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可见,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与专制阶级妥协、与帝国主义调和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即反帝反封应该紧密结合,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孙中山在此强调的因素。答案:C20.有一幅反映1919年时政的漫画:一位穿古装的阿瞒(三国时曹操的小字称阿瞒)正在宴请一位穿和服的日本人,日本人拿在手中的食物上写着“山东”二字。此漫画A.旨在揭露巴黎和会的非正义性B.号召国民觉悟,反思传统文化C.配合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D.以“阿瞒”来讥讽日本侵略者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同人物及内容,可知这是在揭露中国政府中的部分亲日派在出卖国家的权益;同时材料时间正是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中国人民进行了要求收回青岛主权的斗争,所以此漫画正配合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故选C项。A项不是其宗旨;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说法有误,“阿瞒”讽喻的是卖国贼。答案:C21.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自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该报道反映了A.新三民主义得到广泛拥护 B.工农运动蓬勃兴起C.国民党已成为人民的政党D.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性和“国民党自改组以来”的信息,说明此时实现了国共合作;而国民“挺身加入”说明新三民主义得到了广泛接受和支持,故选A项。B项所述材料没有反映出来;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与材料时间不符。答案:A22.右图反映了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农民协会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三省农民协会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独立领导农民运动B.北伐战争胜利的推动C.当时的革命中心在农村D.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解析:国民革命期间,1926年北伐战争刚开始,所以湖北和江西的农民协会人数较少;但湖南由于在党的领导下较早地进行了农民运动,所以人数较多;1927年初,北伐战争到达湖北,且国民政府地迁到武汉,所以带动了湖南、湖北和江西农民协会人数的迅速增加。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23.1928年6月,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这说明了A.湘赣边秋收起义已经取得了成功 B.中国式革命道路已完全确立C.毛泽东已开始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D.土地革命是实现割据的前提解析:根据时间判断,此言论提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正式提出前,所以是开始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故选C项。D项所述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内容,而割据的前提是军事斗争。答案:C24.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了西北苏区发展总方针,并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西北军事委员会。此会议表明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B.毛泽东成为事实上的中央领导核心C.工农红军基本上完成了战略转移D.工农红军为了抗日而进军西北地区解析:材料反映出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开始建设新的根据地,表明国民党对红军军事围剿的彻底失败,也就意味着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基本胜利,C项符合题意。B项所述指的是遵义会议,红军北上抗日的主要方向是华北,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25.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导致此次谈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C.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当时三大决战已经基本结束,国民党的主力被消灭,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并取得了战略优势,所以国民党才到人民解放军占领的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A项是1946年发生的,B项发生在1947年,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答案:C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1895年日本,巨人杀手:中国巨人已图21898年拆毁中国长城:英、德、法、经被矮子日本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俄、日等国正在拆除中国长城材料二“因天主教并耶稣教堂,毁谤神圣,上欺中华君臣,下压中华黎民,神人共怒”帝国主义侵略者这种在中国的“无法无天之行为”,至今已“四十余年”了,“中国洋人到处行”,如今竟然强迫中国同他们签订各种让与权的不平等条约,准备瓜分“割据”中国了。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材料三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容闳(1901年)(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两个事件间有何联系?(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3分)(3)材料三中作者对义和团持何种态度?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3分)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分)联系:甲午战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分)(2)原因:外国洋教毁灭了中国文化;外国侵略者欺辱中国君民;各国列强欲瓜分中国。(3分)(3)态度:肯定。(1分)主要观点: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勇气和力量,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兴国家的信心。(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定都天京后)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贼情汇纂材料三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助产士(1)材料一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其实践结果如何?根源何在?(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6分)答案:(1)结果: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没有实现。(1分)根源:缺乏付诸实践的客观社会条件。(1分)(2)变化:领导人的革命意志逐渐衰退,严重脱离群众。(2分)问题: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重任。(2分)(3)作用:太平天国由于指导思想和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对改变当时中国现状的作用有限;(1分)但整体而言,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化。(1分)一方面,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减小了阻力。(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1911年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图2南京光复传单材料二南京自古是虎踞龙盘之地,多个朝代建都于此,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这是其一。江浙一带自古经济富庶,定都于此符合革命党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厚实的经济基础更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南京乃明朝最早的都城,在许多革命党人心中,定都于此契合了“驱除鞑虏”的宗旨,更是恢复汉统的标志。一国一人之命运会于一城材料三今日为新中华民国新元旦,孙总统新即位,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之新出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祝我新国民万岁!新民万岁!新总统万岁!1912年1月1日申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背景。(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后决定定都南京的原因。(3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5分)答案:(1)主要背景: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江浙的革命力量乘机发动起义,进攻清王朝的江南重地南京。(4分)(2)原因:南京自古就有建都的历史,有良好的政治基础;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南京是明朝早期的都城,定都于此标志着恢复汉统。(3分)(3)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7年4月“五大”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情况党员总数57967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中小商人(%)其他(%)所占比例50.818.719.13.10.57.8材料二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工人与农民党员比例的变化党员总数130194名1928年6月1929年1930年7月1930年9月工人所占比例(%)10.975.51.6农民所占比例(%)约76.6材料三19271945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的特点。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的变化及其原因。(2分)(3)材料三中1937年和1945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分别出现了“一低”和“一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8分)答案:(1)特点:工人比例占居绝对主导地位;知识分子次之;农民党员比例较低。(3分)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1分)(2)变化:党员构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主体由工人转变为农民。(1分)原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1分)(3)“一低”的原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力量被削弱;抗战爆发后,中共力量较弱。影响:中共根据实际,制定了展开敌后游击战争的策略方针,开辟了敌后战场。(4分)“一高”的原因:抗战中中共力量大大增强。影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