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671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8《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18毛遂自荐教案 长春版撰写人:_时 间:_目标聚焦项目内 容 概 要重点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2.掌握文中刻画主要人物“毛遂”的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信息驿站 毛遂自荐是史记中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毛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毛遂,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自荐,即自我推荐。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作者语录1. 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者小传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蚕食韩国,眼看上党地区(今山西东南地区)就要落入秦国之手。上党守冯亭认为:与其白白送给秦国,不如将上党十七邑送给赵国。秦为得地必然攻赵,赵被秦攻便会和韩国联合起来抗秦。平阳君赵豹看出冯亭嫁祸于赵的企图,劝赵王不要接受韩国的馈赠,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是个白捡的便宜。最后赵王还是听信了平原君的主张,进驻上党。两年后,秦军攻克上党,长平一战杀掉赵国四十五万人马,并于次年九月包围了邯郸(时间依白起王翦列传)。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平原君一筹莫展。当游侠鲁仲连问其方略时,他只说:“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邹阳列传)只是鲁仲连大义凛然,唇枪舌剑,击败了新垣衍俯首称臣的帝秦说,才使平原君坚定了合纵抗秦的信心。通过这一系列牵涉赵国命运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平原君并无政治、军事谋略,绝非辅国之才,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所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苏辙在古史中说:“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苏辙之言,可谓中鹄。2.作品简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下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题目解说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近义词:自告奋勇。字词积累1.生字 邯郸(hn dn) 合从(zng) 歃血(sh) 立见(xin) 舍人(sh) 叱曰(ch) 王天下(wn) 社稷(j) 相士(xin)2.通假字 其未立见:(“见”通“现”,显露出来 )合从于楚(“从”通“纵”,纵约)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吾乃与而君言(“而”通“尔”,你)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这楚王(“奉”通“捧”,双手托着) 公等录录(“录”通“碌”,平庸无能)3.古今异义先生不能(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能够) 从之利害(古义:好处;今义:好处和害处) 王之所以叱遂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遂以为上客(古义:以(之)为;今义:认为)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词语释义 毛遂自荐: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合从:本是战国时策士苏秦等提出的一种策略,指山东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合抗秦。这里用作动词,指赵国打算推楚为盟主,订合纵之约,联兵御秦。从,通“纵”。 约与:约请,邀请。 食客门下:通称食客。门下,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门下”。 备具:全都具有。 无可取者:没有值得用的人。贤士:有才德的人。处世:这里指生活在社会上。臂若;臂如,好像。左右:侍从;身长边办事的人。歃血为盟: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定盟。 历阶而上: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 利害:益处、害处,这里偏指合纵的益处。 两言:两句话,有三言两语的意思。 舍人:门下的客人。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去办成事情。 持戟:指武装的士兵。脱颖而出:颖,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锥芒连同锥子把儿上套的环一起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锥处囊中:囊,口袋。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 三寸之舌:借指辩才。5.一词多义 赵使平原君求救(派遣) 使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出使) 率数万之众(表示多) 数 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希望) 愿 寡人愿安承教(愿意,情愿) 是胜之舍人也(这,代毛遂) 是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日出而言之(代词,合纵之事) 之 意吾欲之南海(动词,去) 秦之围邯郸(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自赞于平原君曰(推荐) 赞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历史传记中常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 处 幽独处乎山中(居住) 夫贤士之处世(处在世上)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名词用如动词,用眼光示意) 目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看待) 范增数目项王(递眼色) 王弗知恶焉(羞耻) 恶 学恶乎始,恶乎终?(哪里)6特殊句式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客何为者也(宾语前置)白起,小竖子耳(判断句)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秦 之围 邯郸, 赵 使 平原君 求 救,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 开篇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写背景,用一个“围”秦之围邯郸:公元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大破赵军,公元258年,秦兵又进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合 从 于 楚, 约 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备具 者 二十人 偕。 平原君曰:“使 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 文 能 取 胜,则善 矣。 文 不能取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 胜, 则 歃 血于 华 屋之 下, 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 必得 定 从而 还。 士不 外 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 索, 取 于 食客 门下 足 矣。” 得十九 人,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 余 无 可 取 者,无 以 满 二十 人。 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 毛遂 者, 前, 自赞于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曰: “遂 闻 君 将 合 从 于 楚,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 约 与食客门下二十人 偕, 不外 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 索。 今 少一 人, 愿 君 即以 遂 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 员而行 矣。”平原君曰:“先生处 胜之门下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 几 年 于 此 矣?”毛遂曰:“三 年 于 此 矣。”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曰:“夫贤士之 处 世也, 譬若锥之处囊中,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其 末 见。10 今先生处 胜 之门下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 未有 所称诵, 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表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出此项任务的艰巨性。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表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必得”,概括上面两句,意思是不管用哪种方式,都一定要楚王答应合纵,这表明平原君完成使命的决心。“取于食客门下足矣”是“士不外索”的补充说明,表现了平原君对他的门下食客的才能的乐观估计。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毛遂自荐。“备员”二字反映毛遂此时的谦恭和善于辞令。也表明毛遂充满自信,且似不容商量。平原君对毛遂的请求不置可否,却向他提出这么个问题,说明平原君要对毛遂有所了解之后再作决定。毛遂回答得简单、干脆,却引出了平原君的一番议论。10用比喻的方式说明贤士处世的特点,意即贤士与世人接触,他的才能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合从(zn):指殽(xio)山(在今河南西部)以东六国联合抗秦。从,通“纵”。 偕:一同前去。文:和平的手段。歃(sh)血:古代定盟誓时的一种仪式,杀牲取血,盛在盘中,用口微吸,以表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定从:订立合纵的盟约。士:指随从的文武之士。自赞:自我推荐。备员:凑足人员的数。备,充当。譬如:好比,好像。末:物体的尖端。见:同“现”,显现出来。胜 未 有 所 闻, 是 先生 无 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所 有 也。 先生不能, 先生 留。11”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曰:“臣 乃 今日 请 处 囊中 耳。 使 遂蚤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得处囊中, 乃 颖 脱 而 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 出, 非特 其末 见 而已。” 平原君竟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 与毛遂 偕。 12 十九人 相与 目 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 笑之而 未 发也。13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 人 论议,十九 人 皆 服14。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 楚 合从, 言 其 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 利害, 日 出 而 言 之, 日 中 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 不 决。 十九 人 谓毛遂曰: “先生 上。”15毛遂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按剑 历阶而上16,谓平原君曰:“从 之 利 害, 握剑柄登阶而上, 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 言而 决 耳。 今 日 出 而 言 从, 日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 中 不 决, 何也?17”楚王谓平原君曰: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 “客 何 为 者 也?”18平原君曰:“ 是 胜“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说:“这是(我)赵 之舍人也。”楚王叱曰:“ 胡不 下19! 吾乃 胜的舍人。” 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 11根据实际情况,平原君认为毛遂不符合条件。12 “竟”字,暗示“与毛遂偕”这一情况有点出人意料,联系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更能看出这一点。13“十九人未发也”这一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不想念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聃上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14议论当中,初步显示才能。“皆服”二字,可见“十九人”态度的改变,既与上文“目笑”相映成趣,又为下文“先生上”张本。15 “先生上”足见“十九人”对毛遂的依赖和鼓舞。用短句,反映出他们因谈判艰难而不胜焦急的心情。16毛遂上殿时的行动特点,表现出他的胸有成竹和沉着。17通过乱遂的话再一次写出“言从”时间之长,反映出谈判的难以成功。 明知故问,足见其对当时谈判情况的不满,表面在责备平原君,实际在责怪楚王。18见到毛遂不同寻常的行动和先声夺人的质问,楚王莫名惊诧。“客何为者也”表疑问,19楚王声色俱厉,盛气凌人。“汝何为者也”用反诘表肯定,实际是斥责,无所有:没有什么才能。蚤:通“早”颖脱而出:指整个锥锋都露了出来。颖,本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的锋。非特:不只。比:等到的时候。按剑历阶而上: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不停脚地走上去。楚王:这里指楚考烈王熊完。客为何者也:这个客人是干什么的?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叱:高声喝骂。胡:为什么。与 而君 言, 汝 何为者也!” 毛遂按剑 而 前 曰20: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 “ 王 之 所 以 叱 遂 者, 以 楚国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之众也。今 十步之内, 王 不得 恃 楚国之 众 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 也, 王 之 命 悬于 遂 手。 吾 君 在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 前, 叱 者 何也21? 且 遂 闻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汤 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侯, 岂 其 士卒众多哉, 诚 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 能 据 其 势 而 奋 其 威22。 今 楚 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 地 方 五千里,持戟 百万, 此 霸王之资也。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 楚 之 强, 天下弗能当23。白起, 小 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 竖子耳,率数 万之众, 兴师以与 楚 战, 一战而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举 鄢 郢,再战而 烧 夷陵,三战而 辱 王 之先人24。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 此百世之 怨 而 赵 之 所 羞, 而 王 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弗 知恶焉25。合从 者 为 楚26, 非 为 赵 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也。 吾 君 在 前, 叱者 何也?” 楚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曰:“唯 唯,诚若先生之言, 谨 奉 社稷而以说: “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 意思是说毛遂没有资格参与楚王和平原君的谈判,是对“胡不下”的补充。20又一次“按剑”。表明毛遂无所畏惧,步步进逼。21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的人多势众,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是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示出他的“勇”和“武”。22提出所闻的历史事例。对所闻的历史事例进行分析,指出汤、文王成功的原因。以上引古,下文喻今。23将楚王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为的是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24对白起的轻视,为的是说明楚国不应败在他手下。与楚的“持戟百万”相对照,说明楚没有 “奋其威”。25以上专就楚国而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26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秦楚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于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到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的。而:通“尔”,你的。汤:商汤,商朝的开国之君。王(wn)天下:统一天下。文王:指周文王姬娼。臣诸侯:使诸侯称臣。霸王之资:争霸称王的资本。资,凭借。白起:秦国的大将。小竖子:相当于“小子”,这是古代骂人的话,这里有轻视白起的意思。鄢:现在湖北省宜城县境。郢:现在湖北省江县境。恶:羞耻。唯唯:应答声。 从27。” 毛遂曰:“ 从 定 乎?”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曰:“ 定 矣。28” 毛遂谓楚王 之左右 曰:“取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29: 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 王 当 歃血而 从, 次者 吾 君,“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 次 者 遂。30” 遂 定 从 于 殿 上。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 毛遂左手 持 盘 血 而 右手 招 十九 人 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曰:“ 公相 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 录 录, 所 谓 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 因 人 成 事 者 也。”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已定 从 而 归, 归至于赵31,曰: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 胜 不敢复 相 士32。 胜 相 士 “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 不 失 天下之 士33, 今 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乃于毛先生 而失之也3。毛先生一至 楚, 而使 赵 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重 于九鼎 大吕。毛先生以三寸 之 舌, 强于 百 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之 师。 胜 不敢复 相 士35。” 遂 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以为 上 客36。 作为上等宾客对待。27楚王对毛遂的称呼,先是“汝”,这时是“先生”,反映他对毛遂的态度由轻贱转变为尊重。28 “定矣”答语肯定干脆,表明楚王已下定合纵的决心。29奉,跪,进,都表恭敬,说明书毛遂此时改变了对楚王的态度,与上文“按剑而前”形成强烈对比。30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31与上文“比至楚”相应。对合纵于楚往返途中的情况都只用一个短句带过,可见剪裁之功。32“胜不敢复相士”这句奇峰突起,是有感而发,下文对此加以说明。33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表明平原君过去对自己观察鉴别人才的能力十分自负。34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语意急转,表现平原君的后悔与歉疚,下文对此作补充说明。35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突出毛遂在合纵于楚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相映成趣。36以平原君对毛遂的重用和尊敬结束全文。 谨奉社稷而以从:谨以我们的国家来听从。社稷,指国家。取鸡狗马这血来:这里泛指结盟时用的牲畜血。奉:捧。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相士:鉴别人才。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使赵国的声望超过了九鼎、大吕。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国宝。大吕,周庙里的大钟。二者都是贵重的宝器。提炼主旨 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刻画了毛遂这样一个能言善辨、智勇双全、能承担重任的义勇之士的形象。文章结构剖析1名教点拨第一部分:(1)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第二部分:(2)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 发展:合纵之事,日中不决。 高潮:楚廷言纵,说服楚王。 结局:歃血定纵。第三部分:(3)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2结构图解 有责任感 敢于自荐 毛遂 有胆有识 毛遂自荐 能言善辨 对比衬托 盲目养士 平原君 不识人才 勇于致歉 整体阅读的把握1.主要内容 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教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众人无奈,毛遂展露才华,按剑而上,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并立即歃血为盟。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2.感情基调本文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3.阅读感悟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在这里遭到了质疑。若非毛遂敢于自荐,不知他的才华还要被埋没多久。一个人要勇于把握机遇,又要有善于表现才能的智慧,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思想。难点解析1、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4、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6、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7、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8、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第一,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第二,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第三,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9、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大智大勇的毛遂这一形象的。毛遂是在秦国围攻赵国都城,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是在“得十九人,众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的情况下主动推荐自己的。国家危难关头,毛遂能为国纾难,足以看出他的义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强。平原君不愿带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说服了平原君,他的才华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与“十九人皆服”的对比进一步表明毛遂有与众不同的才华与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两言而决耳”再次对比,用来反衬毛遂的大智。朝廷上与楚王的一番辩论及行动,有礼有节,有胆有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之以信。虽是重大之国事,毛遂却处理得沉着有序,毛遂圆满完成任务与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对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章最后又以平原君“不敢复相士”来进一步突出毛遂的与众不同。10、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课后复习习题写作点拨写作特色品评1选材精炼、典型。本文从故事的全过程中,只重点突出了自荐、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内容,而其中又以歃盟为详写部分,极力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才华。文章不拖泥带水,集中凝练地刻画出毛遂的形象。2衬托对比,写出人物的个性。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了。3利用人物的言行活灵活现地勾画人物的情态。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毫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课后习题解析1、 反复阅读课文第二段,讨论在赵楚两国歃血为盟这一事件中,毛遂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路分析歃血是指古代定盟宣誓时的一种仪式,把牲畜的血盛在盘中,用口微吸,表示守信。盟的意思是宣誓缔约,歃血为盟泛指发誓订盟。古人是很重视这种仪式的,一旦订盟,是不能反悔的。参考答案 毛遂这样做有效地防止了楚王反悔,最终确立了赵国和楚国的联盟。 二、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做门客三年,没有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一朝得到机遇,勇于自荐,出使楚国,在朝堂之上舌战楚王,有理有据,在情在理,终于使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毛遂自己也被拜为上宾。毛遂自荐,传诵千古。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呢?思路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文言文为了“古为今用”,通过学习毛遂自荐一文要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展现自己才华,表现自己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参考答案 对于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中国人来说,主动表现自己一向是不被接纳的一种行为。但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像毛遂一样具有主动出击的意识与做法。一个人才盖世但从不表现,则任何机遇都不会来临,又怎么能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善于表现自己是指恰如其分地在工作、生活中表现自己身上那些优秀的东西,比如才华、好的品质等。一个人要勇于把握机遇,又要有善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智慧、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思想,使人们熟悉你的才华与特点,机会才会来临,成功才有可能。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既要有机遇,更要靠自己的努力。请抓住评选班级干部等时机,给同学们或班主任老师写一封简短的自荐信,推荐自己。综合实践活动二 做生活的主人 我的一年消费总结目标聚集 1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同龄人的消费观,初步树立理财意识。 2锻炼自己,训练组织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参考题目 一年365天,从小到大,你度过了多少个365天?每一天,你都在进行物质上的消费。为此,你的父母必须工作和创造,以保证你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开支。另外,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一个适龄儿童从小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其教育经费大部分由国家承担。作为一个单纯的消费者,你对自己的支出情况是否清楚?你的所有支出是否合理?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现阶段的消费的?你对其他同龄人的消费情况怎么看?请就中小学生消费问题搞一次调查。1以自己一年的消费为例,写一份“我的一年消费总结”。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学之间消费观念也渐趋不同,有部分同学存在着盲目消费现象。那么你们学校学生的消费欲望是什么?他们的消费方向又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有何对策?请以“中小学生消费的调查与思考”为题写一份调查报告。写作提示 1回顾自己的消费经济来源、消费去向,估算一年的消费支出数目。2分目归类,分析可节约的项目和消费数量。3调查、走访同学、好友,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4活动方案(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计一张年消费统计表。然后,把自己各项消费数额填写清楚,并进行统计。(2)在消费数额统计的基础上,每位同学对自己一年中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下列项目可供参考:必须花费的钱是多少?占全年总消费的比例是多少?可以节约的花费有多少?占全年总消费的比例是多少?你一个人的全年总消费占整个家庭全年总消费的比例是多少?(3)为自己明年的消费制订原则和基本计划。(4)通过和自己算账,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把你的感想写下来,给父母或其他供养你的长辈看一看。也可以悄悄地写在你的日记里,留作你心灵成长的记录。范文引路我校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这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而接踵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未成年人的消费问题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很多家长的行为都反映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念头,对子女的消费要求都尽量满足,尽管是高消费,也只是唠叨几句,最后还是给钱。而有些学生虽然家里不富,也许是受周围的人的影响,也向父母要钱去买高档的东西。另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也影响了不少学生。就此,我们对七、八、九年级学生的消费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代中学生主要消费是吃、穿、玩三个方面。其中,衣着消费占了总消费的45%。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据分析调查得出,这些学生他们互相攀比,追求名牌,例如:一双名牌运动鞋至少要花去四五百块,多至一千多块;一件衣服要上百块。其次,用于玩的消费占总消费的30%。有的学生总是追潮流,赶时髦,随身携带手机、MP3、MP4等,而这些都是一些高档消费品。再次,用于吃的消费占总消费的15%。每当有节日,他们都去庆祝,每当有同学过生日,也都去开生日派对。然而用于其他消费的只有10%,在这10%中,只有一部分是用于学习的。这样高的消费,他们的钱是来自何方呢?经多方调查,他们的钱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当他们一开口问父母要,父母就一定给,甚至有的学生说谎骗父母的钱。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调查了学生的节俭态度的问题,其中80%的学生表示想过节俭。通过这次研究性的调查,我们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和对节俭的态度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也得到了一些建议,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择善而从之。建议如下:1多用来买有用的书。2用于储蓄。3少买零食等。综上所述,我们是想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向同学们提倡节俭。最后让我们用辛尼加的一句名言“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来结束我们的调查报告吧!简评调查报告的关键点是数据的真实度,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被调查人群应具有普遍性,不可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只要调查全面,归纳有据,那么结果就一定是令人满意的。22 /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