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案1 筛选概括整合信息,分类点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阅读筛选概括信息方面的命题特点。 2.学习传记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分类点拨,类题一,内容分析概括,阅读鉴赏,(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阅读导引 1.传记中哪些材料表明邓叔群是“爱国科学家”? 答题思路:题目提示“爱国科学家邓叔群”,实际点明,传记中的事实细节是为了塑造“爱国科学家”的形象的。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细分文章结构层次,充分利用中心句来概括。 答案:为了报效祖国,在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牺牲个人利益果断回国。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林学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民族富强不去美国、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捐献家产和巨额酬金。,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2.请简要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根据句间关系划分层次,充分借助中心句和每句的关键词语。共三句话,其中第二句后半部分最为重要。 答案: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3.文后的“相关链接”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首先确定文后链接的内容,然后分析与正文的关系。分别出自辞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都是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传主邓叔群的不同层面,是正文的有益补充。,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答案:文后的“相关链接”分别出自辞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传主邓叔群的不同层面,是正文的有益补充,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4.高考原题 (1)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 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 分析。 思考一: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美国,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的现实因素是什么? (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 思考二: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美国,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外祖母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答案:现实因素: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外祖母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2)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思考一:邓叔群的爱国表现集中 表现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段) 思考二:请从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段找出邓叔群爱国的几件 事情。 (放弃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当即回国。他带领研究小组勘察森林资源情况。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 持的研究。把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答案:当他得知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时,他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当即回国。他带领研究小组顶烈日、冒风雨、忍饥寒勘察森林资源情况。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此外,他还谢绝了巨额酬金。带病编写教材,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真题呈现】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解析:CD(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对每个选项,逐一分析,找出失误点。A项,错误在于“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B项,错误在于“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回国。E项,犯了已然或然的错误,当时还没有如该项所说的成为现实。,常见命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方法突破,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要求,避免主观盲目选择。 认真审题,不能凭主观盲目去确定题干中“正确”“不正确”。 第二步:快速阅读,锁定有效筛选区间。 在整体感知阅读基础上,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快速锁定相关语段,确 定与选项相关的关键语句。如“真题呈现”中的A项,“因为种族歧视使 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 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可以迅速确定有效筛选区间是在原文第一段第三句。,第三步:辨析验证,紧扣关键点、对应点。 这是准确辨识选项最关键的一步,一个选项往往有若干个“关键点”相互勾连,和选项相互佐证。而干扰准确判断的则往往是其中一个点,即选项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含有小小的错误,这就需要紧扣“对应点”仔细辨析验证。如“真题呈现”中的A项,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选项是“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因此判定A错误。,类题二,原因分析概括,阅读鉴赏,(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阅读导引 1.请简要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要善于抓住中心句,学会分析段内句间关系。 答案: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2.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什么样的品质? 答题思路:概括品质要结合主旨,这个细节是为表现谢希德的“诚”的,解答时要紧扣这一点。 答案:表现谢希德为人的平易谦和,对事业热诚。,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3.第四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谢希德什么样的 品质? 答题思路:首先分清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辨明句间关系,充分利用关键字词、关键句概括。回答第二问要紧扣题目与主旨。 答案:谢希德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表现了谢希德的“真”。,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4.高考原题 (1)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思考一:文章哪几个自然段体现了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文章第二、六段分别体现了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思考二:文章第二、六两个自然段写了谢希德哪几个方面的“科学工作”? (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研究过程;修改科普文章。) 答案: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2)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思考一:谢希德对祖国的忠诚表现在哪些方面? (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思考二:谢希德对事业的热诚、对亲人的至诚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希德对事业的热诚表现在: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对亲人的至诚表现在: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答案: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 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真题呈现】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谢希德从事表面物理研究的原因,主要包括实际需要、个人品质、鼓励年轻人等几个方面,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答案: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方法突破 常见命题 1.从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被称为,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被认为是,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4.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原因信息;要依据筛选标准,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 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分出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类题三,传主事迹品质概括,阅读鉴赏,(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阅读导引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展现 侯仁之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的? 答题思路:紧扣“爱国情怀”“学者本色”,筛选叙述侯仁之的事件与细节。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切分层次,然后局部整理概括。 答案: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2.侯仁之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思路:首先找到侯仁之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有关内容在文本的相关区域(在原文第自然段)然后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关键语句,整合作答。 答案: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 3.侯仁之开展沙漠研究的事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答题思路:侯仁之开展沙漠研究在原文第三个自然段,结合语境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即可作答。 答案:注重实地考察;勇敢打破旧传统。,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4.高考原题 (1)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思考一: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思考二: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 答案:交代侯仁之选择历 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2)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思考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中侯仁之的突出品质是什么? (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 思考二:第四到第十自然段有哪些因素是侯仁之取得成就的原因? (注重实地考察;勇敢打破旧传统;直面现实;有责任感。) 答案: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真题呈现】 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需要对全文进行梳理,然后分条列举。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解答本题就要结合侯仁之对城市研究和城市保护所做的工作进行归纳。 答案: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方法突破 常见命题 1.被称为“”,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的? 3.“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从文中看,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答题方法 1.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3.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形象。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对传主的把握也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论性、概括性的词句。 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论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