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910936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故都的秋说课稿18一、说教材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的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四篇都是抒情散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 、自然的节奏、 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 、静、 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它又是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师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都的秋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二说学生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下的景物描写的秒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三说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根据故都的秋的课型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分别确定如下: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四、教学设计: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方法:移情法 诵读法 活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抓住秋的三个特点师生共同品味鉴赏文章。5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本、图书馆 、上网等途径大量阅读郁达夫的文章,了解郁达夫的生平 、文艺观和审美观,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五、教学过程:导入阶段:移情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秋天不同的画面以及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景中去。教师深情引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钟爱,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以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自然风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郁达夫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整体把握阶段:诵读法:放录音,找出文眼,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活动法:找准切入点,围绕激发学生思维、引起争论的问题开展辩论活动,调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先让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抓住了中心,再分三组学生准备三个问题: 第一组在文章中勾出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哪些? 第二组同学思考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 第三组同学勾画出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教师明确:画面: 景物清晨小院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落蕊 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气味,只感觉极微细柔软;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秋蝉残鸣 衰弱 无处不在闲话秋凉 雨有味 像样 交谈语调缓慢悠闲秋果 枣子淡绿微黄秋色 碧空 白中带黄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清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 人声静秋味 悲凉然后归纳出作者笔下故都秋色的色调冷色调,再引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冷清、孤独之感。之后,教师将问题进一步深入:“作者在故都感受到的秋声又有哪些呢?”从这一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出故都秋声的“静”。紧接着提出“郁达夫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师声经过交流,达成共识: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概括出秋味:“悲凉”。学生为了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辩论中整体把握了文章。三组的同学通过景物特点来剖析“悲凉”。同时,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辩论活动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品味鉴赏阶段:诵读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诵读,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审美鉴赏又是高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务必让学生心领神会。首先,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写景语段,投入地朗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欣赏的原因和方法。教师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点拨,使学生懂得品味和鉴赏的方法。例如,某学生朗读“槐蕊”一段,师生一起品味: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这里作者借视觉和触觉形象描绘了独特的秋景:花铺满地(视觉),脚踏落花(触觉)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这里空寂无人,斯人独徘徊,只能与自然相交融。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寂寞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落蕊是秋的标志,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壮,在韩愈笔下是“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的哀伤,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的“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于其中蕴藉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形与神,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欣赏时,要运用表现技巧、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同时,还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本环节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见幻灯)总结升华阶段: 小结:(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课堂布置一道训练题,掌握作者笔下景物与心境的联系。(见幻灯)天净沙 秋思仿写。(见幻灯)回顾全文,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见幻灯)。最后,师生在音乐声中一起朗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整体感知、把握-品味鉴赏-总结升华-知识迁移。四、板书设计故都的秋以情驭景画面 清晨小院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带黄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清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 人声静秋味 悲凉 以景显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