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37730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 理解思想,依文解题,专题五 文化经典阅读 理解思想,依文解题,江苏文艺版2011中国散文年选收录了辽宁女作家宋晓杰的带你去茫茫的雪野,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嗯,我明白他的意思,这种东边日头西边雪,像极了拙劣的拍摄现场,有种不知今兮何兮之感。”,这里的“今兮何兮”于典无据,正确的写法是“今夕何夕”。“夕”泛指夜晚,写成“今兮何兮”就不通。它可以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今夜是何夜”,暗指今夜是良辰,多用作赞叹语。语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笔者注意到,这一成语更多的被人误写成“今昔何昔”。,一、真题体验 1(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 回答问题。(6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解析:选段的主要内容是“文”与“质”的关系,选段的重点是强调君子的“存心”与行为。两个选段内容存在交叉对应关系,即“质”与“存心”对应,“文”与“爱人”“敬人”的行为对应。“质、存心、文、爱人、敬人”等词语,即为答题关键词。而“怎样的人”“如何成为”这两个问题,答题点有所重复,因此,答题应根据审题时的分析,答出它们各自的能力层级特征,即回答“怎样的人”时,应用语简练,体现概括题特征;回答“如何成为”时,应结合语段内容,答出分析题特征。,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观点的概括能力。题干中没有“分别”二字,说明子贡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子贡或孔子的话切入,对他们阐述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而后分点概括。例如,子贡的话可分为两层,一是说君子之过,人皆可见;二是说,君子改过,人皆敬仰。由此即可概括出答案。本题回答时,考生还要注意“概括”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即先根据题干找到原文对应信息,而后将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答案: 人应当知错改错;人不必回避错误。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本所要表达的道理,就是第1题概括的观点,考生在本题中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具体指出“以日食、月食为喻”的运用过程(本体、喻体),以及这一比喻与观点的联系。 答案: 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侬旧,以此比喻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3(2010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 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 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 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 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 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解析:(1) 本题两个语段的中心意思是“择善从之”。D项中的“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的说法明显违背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2)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评析能力,答题要注意题干“结合上面选段”的提示,将“乐取于人”对应到第一段的“择其善者”,将“以为善”对应到第二段的中心意思,即答出自身“行善”的意思来。 答案: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答案:D,二、考情分析 近几年,福建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考查统计:,综上分析,福建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特点如下: 1考向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以后,文化经典的命题出现了明显的转型,考试的能力层级由B级、D级变化为C级,考查重点由对材料语句的理解转向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难度有所降低,体现了文化经典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的不同考查要求。,2考查重点 文化经典的命题,会努力避免“偏难偏专”的倾向,涉及“传统文化”、富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名词术语较少的普及性内容将成为文化经典命题的热点,即论语中论及道德修养、仁爱、孝友、教育教学方法的篇章,孟子中论及性善、克欲、涵养、民本、仁政、教育的篇章是考查的重点。 3命题形式 从2011年开始,简答题成为文化经典题的主流题型,形式上,既可命制两个小题分别考查概括与分析能力,也可设置一道小题进行综合考查。,2012年福建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等级为C级。考查范围主要包括论语孟子两部儒家经典著作,试题设置主要立足于题目所供材料的文本解读,分值6分,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简答等。,文化经典中的填空题,实质是考查“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一般采用“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命题形式,题目往往会有填空提示语,即位于填空空格前后的说明文字,有的题目还会有字数限制和引号提示。 例1 (2010福建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注 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资:积累。原:同“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要求“用原文作答”,既降低了难度,又避免了评卷的误差。填空题题干的表述,既是命题人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考生理解阅读材料;同时也是对考生填空的提示。第一处问题源自于原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题干所谓的“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以道”的翻译,因此,第一处应填写“道”。第二处,从原文看,“自得”是“道”的结果,而非过程,实践“道”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即“深造”。第三处要求回答“深造”“以道”的效果,题干中“身边事物”提示了其对应原文词语应是“左右”,“学理的本源”提示了其对应原文词语应是“原”,再加上空格字数的限制,即可筛选出“取之左右逢其原”的结论。 答案 道 深造 取之左右逢其原(一处1分),回答文化经典填空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侬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选择题可以分别或综合对应“筛选”“概括”“分析”等三个考点,但由于用以考查的文化经典材料往往篇幅短小,编制选择题有一定难度,而且选项内容往往对简答题有提示作用,不利于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近年来,选择题有日益淡出高考的趋势。 文化经典选择题的选项是对阅读材料的解说和拓展,而不是对阅读材料的翻译,考生判断选项正误,应重整体理解,不必死抠字眼。,例2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3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注而已矣。” 注 运:转。,下列各项中,对齐宣王和孟子的观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 B齐宣王认为自己占领燕国是顺应民心。 C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D孟子认为占领之后,如果不能行仁政,照样会引发 反抗。 解析 B项的说法体现了民本的思想,而这一点正好是孟子与齐宣王观点的分歧所在,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战胜与占领都是自己的功劳(天意),不可能从顺应民心的角度理解。 答案:B,1了解客观选择题常见出错方式 (1)将选段中的重点字词翻译错。 (2)将文本的思想内容故意拔高。 (3)似是而非,无中生有。无中生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段中没有这个意思,选项中故意生造出一层意思;一种是选段之间或句子之间没有这种逻辑关系,而选项故意强加逻辑关系。,(4)将选段中各人的观点混淆,张冠李戴,把某个人的话语、观点故意加到另一个人身上。 2掌握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 (1)可根据上文所提常见的出题方式逐个排除。 (2)注意检验,看排除了错误的选项外,正确的选项间是否有互相矛盾现象。,简答题重在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其中,“概括”指的是根据材料的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的看法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或提炼,最终形式简洁明了的答案。“分析”是比“概括”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材料)观点看法”往往可以从三个角度命题:一是要求指出作者观点看法成立的理由,二是解说作者观点看法的具体内涵,三是分析作者观点看法得出的具体过程。,当然,“筛选、分析、概括作者的看法”这三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筛选”是“概括”基础,而“概括”则是“分析”的前提。如果说“筛选”“概括”题考查是“看法观点是什么”,那么,“分析”题考查的就是“看法观点为什么是什么”,因此,在考查的题型上,既可以分别考查这三种能力要求,也可以综合成一道简答题进行考查。本题型往往有以下两种命题方向:直接设问,要求回答选段表现了孔子(孟子)的什么思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的某一语句,具体分析这一语句的内涵或与作者观点的关系。简答题是福建文化经典考查的主流题型,复习时应加以强化。,例3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为什么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请简要分析。(3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题干中“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是作者(孔子)的观点,题干已完成筛选与概括的任务,而分析的任务,就是题干所要求的“为什么”。“浮云”之意,显然指与自己无关,不重要。根据孔子的这一观点去筛选文本信息,即可找到“士志于道”“乐亦在其中”“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等原文语句,将这些语句的含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安贫乐道,不应追求物质享受,如果富贵是不正当的,君子更应当视之如浮云。(3分,大意符合即可),简答题答题的三步走和两关注 (一)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全文,筛选出表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关键词句。如果涉及多则材料,则应当筛选出多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 第二步,根据筛选出的原文关键词句,采用综合、抽象、转换等方法,概括出作者或材料的主要观点。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原文中用来解说或阐述作者或材料观点的语句,并将这些原文语句分解为若干个要点,然后转换为自己的话(注意,不是翻译),扣题作答。,(二)两关注 1关注命题人的补充注解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由于年代久远,近代版本、解说等可能有所出入,为了保证考试的效率,命题人除了有意回避有争议的语段外,还经常通过文后的补充注解来引导考生的答题方向。考生对于非知识性的补充注解,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作答题的重要依据。,2关注文本阅读题的特点 随着2013年考试说明的公布,文化经典题作为文本阅读题的特征更得到了确认。所谓“文本阅读”,即“以文为本”进行阅读,其寓意是答题的依据在文本,答题的内容源自阅读材料本身,即使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也要找到原文对应的信息点。因此,对于文化经典简答题,考生千万不可拿记忆中的孔孟观点乱贴标签。,文化经典阅读题因“分析不知所云”而失分 示例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 答:_ _ _ _ _,考生答案 (答案一),(答案二),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答案一”审题不清,没有注意题干中最主要的答题限制语是“为什么”;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答案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等词语来扣题。 “答案二”文本意识不强,没有从原文中筛选关键词句作为答题的主要内容,而是凭借平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2满分要点: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题干中“主张”一词,说明“反求诸己”即为孔、孟观点,也就是说题目已完成“概括观点”的任务,现在要求考生完成的只是“分析”,也就是找出原文中支撑作者这一观点的理由。回答时,要按照孔、孟的不同,从段筛选有关原文,以回答“孔子主张反求诸己”的理由;从段筛选有关词句,用来回答“孟子主张反求诸己”的理由。,理解了题目的设问用意之后,接下来应根据题意完成筛选原文词句的任务。从三则材料的内容看,段中的“躬自厚”即为“反求诸己”,因此,它带来的好处便是“远怨”。而第段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反求诸己”的理由或好处,但分析文意可知,“反”的好处应是“爱人亲”“治人治”“礼人答”,概而言之,即“行有得”。 最后,整合以上原文关键词句,并转换为自己的话进行答案组织。 参考答案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为孔子认为多做自我批评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因此,两人都主张在品德修养上要“反求诸己”。,应对文化经典分析题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审清题目要求是关键,如果题目已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则应把答题重点放在寻找观点成立的理由上;如果题目没有给出作者的观点,则应先根据原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分析时应有文本意识,要善于从原文中筛选出扣题的关键词语、句子,不能将儒家思想直接堆砌组成答案。 3分析时,应注意将原文词句转换为自己的话语,而不是直接翻译原文;转化原文时,要注意抽象概括的合理性,要让阅卷老师看得出你的“自己的话”与原文词句之间的直接关联。,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 三月:指较长时间。下文的“日月”指较短的时间。造次:最紧迫的时刻。,孔子为什么说培养仁德很容易又很困难?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考生答案 孔子认为培养仁德很容易又很困难,因此,想要成为一个“君子”,就要树立即使在“造次”“颠沛”时,也要守住“仁”的信心,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像颜回一样的,能够安贫乐道的君子。 我来评析 上述考生答案,因不知“分析即寻找观点成立理由”的道理,误将分析误答成评价。,我的答案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主动自觉追求仁德,一定会在仁德上有所收获,所以说培养仁德很容易。同时,孔子又认为,君子要长期追求仁德,做到无论外界情况如何,都恪守仁德。而自己的学生中,只有个别人能做到,因此,他又认为培养仁德很困难。(大意对即可。每点2分),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注 俑:古代用以殉葬的人形的木偶或陶偶。 无后:没有后代。 孟子引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说明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考生答案 孟子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明君王要以“仁义”为治国的主要方针,要敢于处罚“始作俑者”,为百姓树立榜样,只有全国百姓都自觉追求“仁义”,国家才能避免百姓“饥而死”的现象。,我来评析 上述考生答案,因没有正确理解文段的中心“作为君王,不能看着百姓忍饥而死”,概括作者观点时出现明显错误,从而导致了分析的不知所云。 我的答案 说明了作为君王,不能看着百姓忍饥而死的观点。(1分)孔子批评“始作俑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用人形的木偶或陶偶殉葬,表现了对百姓生命的漠视。(1分)而现实中的君主,却因纵情享受而导致百姓饥寒而死,这一做法的性质比“始作俑者”更恶劣,因此作为君王,要爱护百姓。(2分),题组一 填空题 1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 注 道:引导。齐:约束。格:正,合乎规矩。仁声:行仁而获得的声望。,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内容的能力,“筛选”是考试说明新规定的考点要求。考生答题时首先应理解“王道”的含义,推断其意思是“仁政”,然后再根据题干的字数要求,从原文筛选关键词语。 答案:德 礼 善教,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注 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或“以便”。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斯:指代“修己以敬”。安人:使他人安乐。病:这里有“难”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原文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修己”在文中多次出现,也是“敬”“安人”“安百姓”的前提,符合题干中“关键”的要求,应填入第一处。“修己以安百姓”是连尧、舜也不能达到的,即为“最高境界”,故应填在第三处。稍微不好理解的是第二处空格,所谓“儒家由内向外的一大功夫”,既是指把内心的思想外化为行动的过程,也是指由自己推及他人的过程,根据我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要侬靠的是“仁”,而实现“仁”的主要方法,则是“克己复礼”,亦即原文中的“敬”。 答案:修己 敬 修己以安百姓,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解析:本题要求“用原文词语填空”,其实质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筛选信息,题目采用给出空格的形式,对答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因此,本题较简单。第三处填写时要根据6个空格的要求,从原文“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一句中,可以筛选出属于措施的字眼“修其孝悌忠信”。 答案: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修其孝悌忠信(每处1分,共4分),题组二 选择题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在不同场合称赞颜回,对 他作了高度评价。 B颜回的精神在孔子看来是最符合“仁”的要求的,为此,孔 子不惜两次用“贤哉”对其表示赞赏。 C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 他们的道德情操。 D孔子认为有国君任用自己,就干番事业;国君不用,就隐居 起来,体现了儒家的出世消极思想。 解析:“出世消极思想”错,“舍之则藏”的意图应当是“独善其身”,并不消极。 答案:D,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认为对君主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谏而不听,就 不必再劝,可以辞职不干。 B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有限度的,对朋友如果他不 听劝告就算了,没有必要发展到对抗性矛盾,使以后的 事情更不好办。,C“不可则止”也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孔子人际交 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D孔子认为为官、交友关键是要坚持正道,不能跟着国君、 朋友一起做坏事,否则,便是自取其辱。 解析: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原文中的“不可”应指“忠告而善道之,国君、朋友不可”,而不是“不能跟着国君、朋友一起做坏事”。 答案:D,6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 孳孳:同“孜孜”,勤勉。彀率:拉开弓的标准。引:张弓。发:发箭。,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 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 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 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 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解析:本题有难度,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于“中道而立”的含义不理解,而试题的考点又设置在对这一思想的理解上。所谓“中道而立”,并不是站在路中,而是强调教育者应坚持标准,恰到好处地作出示范,让有能力的学生模仿,而不随意降低标准。C项“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的说法有误,违背了“中道而立”的含义。 答案:C,题组三 简答题 7(2012泉州一检)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 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答:_ _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答:_ _,解析:第(1)题考查对观点的概括,多数考生可以找到原文的对应信息,但往往由于没有按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答题,因此被扣1分。另外,对原文中的“非”的含义,有相当多的同学理解不够准确,将“非”误解为“不”,其实,文中的“非”应是动词,是“非议、诋毁”的意思。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中,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侬,不仁是可悲的”。 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侬,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 亟:屡次。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浍:田间水道。声闻过情: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2分) 答:_ _ (2)请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4分) 答:_ _ _,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考生可分别从原文中筛选出答题的语句,即“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和“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但不能照抄,应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第(2)题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孟子的观点显然应当是“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但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以水为喻”所表达的观点,因此考生不能直接回答“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而应当结合对“水”之本体的理解来答题,应考虑原文段中的“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分别喻指什么,并注意注释“实际的学养”的提示,合理推断水比喻的是学习的事。,答案:(1)有本之水:源源不断,奔流不息。无本之水:来得快,来得大,易干涸。(意思对即可) (2)以“源泉”和“雨集”喻指两种相反的为学态度和方法,强调为学要务本求实,不要追求虚名;要不断进取,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康子注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注 季康子: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1)第、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_ _。(2分) (2)第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 _ _ _,解析:第(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注意到两个语段在内容上有正反相承的关系,“子之不欲”即“子正”,“赏之不窃”即“孰敢不正”,由此就不难推断两者共同的观点是:正人先正己。 第(2)题考查对儒家观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生要从孔子对季康子的要求“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中,综合出“德治”的治国观念,然后结合内容解说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将本章观点概括为“以身作则”,这一概括不够准确,因为孔子对季康子“举善教不能”的要求不能以“以身作则”来概括。,答案:(1)为政者要正人应先正己。(2分,意思答对即可) (2)孔子认为当政者的道德品质对百姓的影响重大。当政者庄重严谨、孝顺慈爱、用贤重教,百姓就会敬服当政者,尽忠而努力。(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从“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