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8955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I)本资料主要汇编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武昌市等市以及重点名校xxxx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xx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资料题目较新,分类清楚,排版整齐,是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补充材料。一、选择题1(xx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26)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竞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2(xx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24)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3(xx湖北武汉高三二月调研26)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4(xx湖北武汉高三二月调研24)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A小农经济形成 B工商食官出现C中央集权加强 D江南得到开发5(xx湖北优质高中高三2月联考25)清代赵翼在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 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C汉代谏官制度实用规范 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6(xx湖北孝感高三六校联盟期末30)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7(xx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25)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8(xx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2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9(xx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15)下列四幅建筑物的图片中所反映的政治内涵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10(xx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5)“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由此可知明朝后期统治的特点是()A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 B特务机构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C特务机构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镇压人民 D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11(xx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4)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局面的主要目的在于()A扩大统治区域 B缓和蒙汉矛盾C加强控制地方 D发展地方经济12(xx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3)唐科举进士科就现实政治发问,学子易揣摩准备,难辨优劣弊端而改考诗赋,出题无尽。某人凭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举高中。可见唐朝进士科考试()A注重智力测验心理测试 B关注考生政治理论水平C很难选到德才兼备人才 D重点关注社会风俗习惯13(xx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2)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 D实行郡县制14(xx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1)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违背人伦礼仪 B不利于社会进步C重视尊卑贵贱 D有利于凝聚宗族15(xx湖北江汉平原部分重点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三1月联考2)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16(xx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25)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17(xx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24)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8(xx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31)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19(xx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24)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20(xx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25)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这反映了()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 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21(xx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24)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C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22(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24)史载唐朝附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附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C血缘政治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23(xx湖北宜昌一模25)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这一现象反映了()A门当户对的观念 B士族门阀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儒家思想受冲击24(xx湖北宜昌一模2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5(xx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5)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阎步克: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26(xx湖北荆州一模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27(xx湖北荆州一模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28(xx湖北荆州一模3)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29(xx湖北荆州一模2)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30(xx湖北荆州一模1)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31(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3)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司32(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2)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33(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A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B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接力传承D直接推动中国农耕文明走向辉煌34(xx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10月联考24)“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35(xx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3)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36(xx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2)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37(xx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38(xx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5)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元朝时,中央除了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同时采取加强控制的手段是()A省官互迁 B流官统治C强化政事堂会议 D推行密折制39(xx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4)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40(xx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3)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A禅让制 B世官制C分封制 D行省制度41(xx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2)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42(xx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43(xx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44(xx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2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45(xx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24)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46(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3)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二、非选择题1(xx湖北孝感高三六校联盟期末43)(15分)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从中有何启示?(5分)2(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0)(25分)三百多年前,在地球的东西两端,几乎同时上演了一部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喜剧,其主角就是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皇帝。材料一康熙十六岁的时候,便机智地通过玩“掼跤”游戏,将大权独揽、骄横跋扈的辅助大臣鳌拜革职囚禁,从此自己亲政。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他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对于汉人所表露出的任何不满大打出手。康熙王朝曾发生两起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事主庄廷龙和戴名世一个被戮尸,一个被满门抄斩,全族弃市,株连致死者分别多达七十余人和数百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他在严申法纪,“讲法律以儆愚顽”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敦孝悌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明礼让以厚风俗”。为了巩固统治,康熙一朝还穷二十年之功,多次用兵,平定三藩,收取台湾,平定蒙古,平定西藏。材料二路易十四在加强专制统治方面也有他的一套。他提出“朕即国家”,认为由臣民来决定一切是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惟有君主才有权思考和决策,其他人只不过是执行君主的命令而已。在思想统治方面,他只准信奉天主教,将冉森教和加尔文教作为异教加以扑灭。他还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常备军队,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征服战争。靠着这些手段,路易十四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到了极点,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央集权制最强的国家。以上材料均摘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 (2003年8月23日星期六) (1)根据材料一概述康熙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6分)(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时期两国国内背景有何不同,分别导致怎样不同的结果。(11分)3(xx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4(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材料二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13分)(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答案一、选择题110CCBCADADBC1120CAACDBDABA2130BBBBCCBDDA3140BADDCDAAAD4146ABACBA二、非选择题1.(1)原则:犬牙相入(2分)。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4分) (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2分)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2分) (3)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2分) 启示: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2.(1)措施:清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大臣,大权独揽;化解满汉矛盾,主动学习和保留汉文化;大兴文字狱;以德辅刑;用武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2)措施:提出“朕即国家”,加强思想专制;实行宗教迫害政策;依靠武力对外征服 (3)不同: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不充分,而法国工场手工业较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清初出现了具有启蒙色彩的民主思想,但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理学思想仍为社会主流,而法国经历了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思想运动呼之欲出。 结果:中国长期徘徊在农耕文明的藩篱,最终在鸦片战争的打击下被动地进入工业文明,而法国不久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主动地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3.(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6分)4.(1)特点: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宋代宗族力量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13分) (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革命后逐渐走向衰败。(4分) 原因: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和制度上的合法地位;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晚清的思想解放,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国民党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