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习题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845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习题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习题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习题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习题人民版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 D阶级斗争解析:统一北方后,为了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话、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措施又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A、C两项明显错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祖国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答案:B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错误,都正确,故选D。答案:D4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出北魏在当时采用民族压迫政策,其必然会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所以选B。答案:B5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故A不是解决题干矛盾的原因,故A错误;B是选拔管理的方法,不是解决贪污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C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二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贫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资治通鉴永明二年材料三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徒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魏书刑罚志(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语“纵奸纳赂”“贼盗并兴”等进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要阅读材料,提炼相关信息,然后规范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奋起反抗。原因: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基础巩固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羌族 D匈奴族解析:魏晋南北朝时间段是在220589年,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故选B项。答案:B2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故选A项。答案:A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迁都洛阳,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从材料中“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可知。从材料中“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可知,南伐也有相当大的阻力,故B、C、D项与材料表述一致。材料所述不包括A项。答案:A能力提升4魏孝文帝认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C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D整顿吏治,推行官吏俸禄制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文轨未一”,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此,他提出迁都洛阳。答案:B5魏碑体,又称龙门体、伊阙宗等,是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之间的书体,其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魏碑体盛行主要得益于 ()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文化孝文帝推崇佛教儒学受到推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恢复A BC 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肢都正确。故选D项。答案:D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答案:D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答案:C8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王公卿士,咸以然不?”禧对曰:“实如圣旨,宜应改易。”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舛违之罪,实合刑宪。”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其卿等之谓乎?”魏书咸阳王禧传(1)材料中“高祖”是指谁?(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高祖在位期间有何重大举措?这些举措有何影响?(3)材料中的事件表明了高祖怎样的态度?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及著作出处可以判断“高祖”是北魏孝文帝。第(2)问,一方面根据材料归纳,另一方面结合教材知识列举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加以归纳即可。答案:(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2)重大举措: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这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负担也相对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政治文化上主张汉化,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如禁鲜卑语、改鲜卑复姓、禁胡服、改官制、改革律令等。影响: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加强了各民族的大融合。(3)坚决推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相应措施等。10在古代改革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是指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材料二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摘编自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作的改革。(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施行所发挥的进步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解析:第(1)问,回答时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应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侧重答出改革对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影响;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答案:(1)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相同影响:都促进了两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