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2203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材导学】一、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开始,到589年杨坚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而结束,共369年。其间,西晋皇朝曾短暂统一,但八王之乱后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政局再度混乱。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与江南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中国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581年,杨坚改北周国号为隋,并于589年灭南朝的陈政权,统一中原,建立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隋朝二、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由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重要改革,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1、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2、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2)经济上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3、人民起义不断4、外族的威胁北方柔然的进攻(三)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三、北魏前期改革大体状况如何?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1)主观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4)性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组织:五里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直属州郡。职能: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3)作用: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赋役负担减轻,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四、北魏中后期改革大体状况如何?中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1)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有利吸收汉制,推进改革经济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军事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地理偏居塞上,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难以经略中原。交通便利,便于控制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2)策略:以“南伐”为名(3)作用: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汉制)五、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分析其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影响1、对北魏社会:经济上: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繁荣景象。政治上: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成功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2、与冯太后、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3、全面改革,措施切实可行。【知识结构】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北魏统一北方2、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可能性: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2、三长制3、整顿吏治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三、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影响【问题拓展】一、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含义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索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融合主要几种形式: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课堂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 D迁都洛阳4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任用汉族地主 推行三长制 胡汉服装融合接受汉族文化A B CD5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的是: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B 6、D 7、D 8、D 9、A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材料(11分)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3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2分)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1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参考答案:(1)均田制;“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每点1分,计3分)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三点中任答一点即给2分,但是答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不得给分,因为,材料里已经有了)(2)“断北语,从正音”。(2分)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1分)(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1分)。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融合和国家统一两方面赋分)2、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3分)(3)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2分)(4)结合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分)(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3分)(3)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2分) (4)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3分)(只要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3分。)【课后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请回答: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3分)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2分)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2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3分)答案: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3分,每点1分)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2分)“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1分)加强思想统一;(1分)“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1分)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1分) 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3分,每点1分)2、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请回答:(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4分)(2)同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各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两次改革从社会转型角度又有何相同之处?(3分)(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为什么?(2分)答案:(1)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国家发展强大。(1分)措施:实行新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整顿吏制,革除旧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2分)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因此张之洞的看法符合事实,较为客观公正。 (1分) (2) 不同: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侧重于顺应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潮流;(1分)而商鞅变法侧重于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各国为争霸纷纷富国强兵的潮流。(1分)都实现了向封建化的转型。(1分) (3) 没有。(1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