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1738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1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文意来分析选项的论述是否正确。B原文中是“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C“儒家思想”应为道家思想;D“使得”关系不当,“柔中带刚”与原文“强劲”不符。所以选A。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5分)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j,鱼腥草)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沉迷)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陶熔)写(通“泻”,宣泄),恒(经常的,普通的)恐儿辈觉,损(减少)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坚决),亦不复征之。(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观:观赏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D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恶”:不高兴,难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曾与人书云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B烹以待之 我卒当以乐死C为写道德经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D笼鹅而归 而翼深叹伏【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3分)见棐几滑净,因书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焕若神明,顿还旧观。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我卒当以乐死。A B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任率”意为“任性率真,不做作”。是侧面指王羲之书法高妙。是指庾翼感到王羲之书法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自己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是讲王羲之不能免俗。均与“任率,无关。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7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答案】B【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5分)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5分)【答案】 (1)(3分)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译: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桨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译: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倍,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解析】试题分析:(1)错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2)踩分点:诣、书、真草。踩分点:胜、及、方。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翻译:王羲之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后来他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改而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确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吗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然后将鹅群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为人任性真率如此。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菜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王羲之每每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该说跟在他后面。”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一片黑色,假如让我也像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情,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亮的弟弟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因此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曾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情况狼狈结果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回答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我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同时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是要难受好几天。,王羲之回答说:人接近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又总是害怕儿子们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不再征召他为官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碑学的精神西中文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从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变成了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风格。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这些相近的审美范畴往往仅是一墙之隔,经大师点化,便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对一个古老的信条产生怀疑:为什么取法乎上,只能得中;取法乎中,只能得下?为什么不可以取法乎下,反能得上? 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派理论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那是帖派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的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才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因为在古典时期,人们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是不是膜拜权威。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创造精神,一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创造精神则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选自新华文摘xx年8月第16期,有删改)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分)作为书法界的新兴流派,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却不可忽视。在碑学大家的点化下,原本荒疏粗率的范本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变为柔美、清新、自然。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使帖学形成守成心态,扼杀了书家的创新性,导致了帖学书法的式微。王羲之寓人文精神于书法之中,提升了书法品格和艺术高度,从而成为帖派书法的始祖。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撑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它们尤其体现在代表新兴流派的碑派书法上。【答案】AB【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关于帖派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分)帖派书法是书坛的传统流派,它被学书者视为“上法”与圭臬。帖派书法崇尚书法的品格、艺术的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帖派书法形成于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到魏晋融注了人文精神。帖派书法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导致传承的递减、生命力的减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项说法不正确,答题区间在第五段,帖派书法并非形成于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文中说的是“创造精神”。所以选C。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对碑派书法,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分点概述。(分)【答案】碑派书法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从而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从而使书法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碑派书法应该学习帖派书法的人文精神,以保证书法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分。答对一点得分,答对两点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中找出属于作者议论性和评价性的语段,然后找出属于作者针对碑派书法的观点进行概括即可。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七段和第九段,如“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创造精神则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由这些语句直接概括即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请依据文意,分析其中原因,并指出如何才能“取法”而“得乎上”。(分)【答案】因为取“上法”却只是守成和膜拜,亦步亦趋,不敢超越,那就只能得其中,甚至得其下。如果“取法”(不论是“上法”还是“下法”),不仅视之为经典,而且勇于创新,使“所法”有所发展创新,那就能“得乎上”。分。答对一点得分,答对两点得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