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服饰教案 上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7011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服饰教案 上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服饰教案 上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服饰教案 上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服饰教案 上科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服饰材料的选取、初步加工和纺织工具的发明及利用等方面,了解服饰从无到有的基本历程。(2)了解服饰的基本构成,学会分析影响服饰构成的诸多因素。(3)认识服饰的功能,尤其是其社会功能。2能力与方法(1)搜集反映各民族服饰的图片,比较其主要的同异,进一步分析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对服饰构成造成的影响。(2)通过对“服饰起源”的讨论,进一步认识服饰的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3)将服饰的发展变化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认识服饰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服饰产生、功能以及影响服饰诸多因素的了解,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是进行历史考察的独特视角,激发对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服饰发展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影响服饰发展因素的深入认识,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服饰的变化、规范、流行等各种现实问题。二、教材分析社会生活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衣食住行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也蕴含诸多文化因素。服饰发展的历史,同样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1、从服饰材料和工艺看服饰的产生。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穿着方式是自然披挂。骨针等工具的发明使人类开始了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兽皮来源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自然物韧性纤维的被利用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用以加工天然纤维,纺出线绳后用骨针经纬交织,织成麻布,产生了最早的纺织品。之后,又产生了饲蚕和丝纺,缫丝织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服饰材料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其中工具的发明起了重要的作用。2、服饰的构成和影响服饰样式的诸多因素。服饰的主要形制是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其构成主要是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部分。服饰的样式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不同性别的人因生理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礼仪礼节的不同对服饰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生理差别,社会礼仪对人的约束也分年龄阶段,如男子二十岁必须加冠等。不同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服饰的样式,生活在寒带和热带的人民为适应环境,服装的简繁、工艺都有很大区别。服饰样式还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蒙古族长期逐水草而居,衣服质料以兽皮为主,上下连属的的袍子在骑马时能够护膝御寒,夜晚还能当被盖。腰带的主要功能是骑马时保持腰背的挺直,且冬防冷风,夏防虫子。蒙古帽帽沿小,便于远视,顶部呈圆形,以减少风的阻力。此外,服饰样式还有季节、职业、生产力水平、工艺水平、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民族在服饰样式上都有着丰富的创造。特别应注意的是服饰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以及人们所赋予的特殊文化寓意3、服饰的等级标志和职业标志功能。服饰的功能主要有御寒、护体、美化、遮羞、标识等,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阶级等级的分化,服饰的标识功能得到加强。在原始文化资料中,已经可以看到部落酋长和普通成员在服饰上的区别,到阶级社会,衣冠服饰成为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自夏朝起,中国已经出现冠服制度,到西周已基本完善。从此,用不同服饰体现等级差别的基本制度,长期沿袭不改。锦衣与布衣、丝绸与葛麻标志了等级贫富。不同的质料、样式、色彩、佩饰等都显现出地位的高低。职业装出于方便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为出发点,如猎户的服装既要耐寒耐磨,还要便于伪装。社会分工细化之后,各行各业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殊标记和样式,成为不同职业者的鲜明标志。三、教学资料1、历史事实简介骨针在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已出土了骨针,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出土了骨锥,近年,在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又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骨针,大约已有45000的历史。这些原始缝纫工具足以说明,原始人类已经使用骨针或骨锥缝制兽皮衣服了。山顶洞人的骨针比现在缝被子的针略长,约82厘米,针孔直径约3.3毫米,针身光滑,针尖锐利。在1万多年前,要用鹿角或兽骨磨成骨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骨针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将散碎的皮片较为细密地缝合起来,并可使兽皮的形状接近身体的形状,这使服装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养蚕业的起源桑蚕,又称家蚕,蚕,是一种以桑叶为食料的泌丝昆虫,是中国古代先民将栖息在原始桑林中的原始蚕驯化家养而来中,它与目前为害桑树的野蚕同一祖先。自然淘汰、进化 野蚕(Bombyx mandarina)古代原始蚕人工选择、驯化桑蚕(Bombyx muri)相传距今六、七千年前,伏羲氏发明乐器,以桑制瑟,以蚕丝为弦。5000多年前,黄帝打败蚩尤,有人来献丝,黄帝命织成绸、制成衣帽,穿戴起来,既舒适,又华贵。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把野生的原始蚕移入室内饲养,以防止风雨虫灾和鸟兽之害影响蚕茧收成,人们纷纷仿效,养蚕取丝就逐步推广开来,嫘祖被后世奉为先蚕。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成就证实,在进入农业时代之后,蚕已开始家养。1975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5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丝织品中,有绸片、丝线、丝带等,经C14测定为公元前3310+135年,即距今5209年之前的遗物。1984年,从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用于裹尸的大量丝织品,其中有平纹织物和浅色罗等,说明在距今5500年前已有大量丝绸织物。而大量丝织品的出现,证明蚕已进入室内人工饲养阶段。据此,可以认为至少在距今5500年以前,中国已发明了养蚕。养蚕业的兴起,大约是在商代。首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大量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其中最完整的有祖庚(公元前1265年)、祖甲(公元前1258公元前1250年)时的卜辞,问神“用五头牛祭祖宗,用三头牛祭蚕神,行吗?”把祭祀蚕神与祭祀祖先并列,仪式非常隆重。还有一块武丁的卜辞“戊子卜,乎省于蚕”,意即“蚕怎么样了?快去看看蚕。”此外,从甲骨文字还可看到,当时国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女蚕”。从另一角度看,甲骨文只有几千个单字,但已出现了蚕、桑、丝、帛、衣、裘、巾等与丝与丝织有关的字。如果蚕桑生产不是相当普遍的话,当时是不会创造这些单字的。这些都说明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在近代发掘出来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可以分辨出,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和菱花纹绢等,说明商代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养蚕业已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纺轮纺轮是最早的纺纱工具,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报告说,在全国30个省市较早的规模较大的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这些纺轮有石制的,也有陶制的。纺轮使用时需加一根插杆,合称纺坠。纺坠是利用其本身自重和连续旋转而工作的。人们先用手搓出一条线头,栓在纺杆底部,然后将纺轮垂下,操作者一面转动纺轮,一面把野生麻、葛剥出的纤维连续不断地添续进去,纤维相互首尾绞接连成长长的纱线,绞合成股的纱线比自然纤维更结实,人们可以方便地制造线绳索缝合兽皮。纺轮也为日后纺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不少学者把这种不起眼的、中间有个小圆孔的扁圆纺轮看作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直到今天,一些地区的农村还有类似的纺轮在使用,一个技术熟练的妇女,一天可以纺出半斤以上的细线,约有数千米长。人类早期的纺织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人;公元前9000年起人们就懂得养羊获取羊肉,但直到公元前3000年才开始利用羊毛;最早被知道的棉花大约是在公元前2500xx年来自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在中国,公元前3000多年人们就开始养蚕获取蚕丝。此外,荨麻、大麻、锦葵、丝兰叶、龙舌兰等都被利用来获取纤维。纺轮的运用所产生的纱线使织造成为可能,最早的织造是一种手工编织,在技法上借鉴过竹器的编织术。人们采用平铺或吊挂的形式,将一组线平行地排列,再将另一组纱线以直角与第一组纱线交织,就织成最早的布。古代的染色早期人类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甚至有壳水生动物和昆虫幼虫。古希腊十分流行彩色染料,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取自海螺的紫色染料,从浅粉色一直到深紫色。腓尼基人善于制作紫色织物,他们把这种织品大量运送到希腊,以至于希腊人称腓尼基人为Phoinikes,意为“紫色的人”。中国的染色约与丝织的发展同步。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并不是颜色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有勤学篇的“青出于蓝”的说法。菉和现在使用的绿是通用的,菉是染黄色的植物,并不是绿色的,古时候要染绿色的话,通常要使用黄色迭染上蓝色的方法。诗经七月有“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意思是生产出来的织物有黑色的、也有黄色的,其中最漂亮的朱色是给公子穿的。说明当时已有黑、黄、朱色的染色技巧。明代的天工开物对染色的技法有细致的描述,其中提到使用的染色材料有蓝草、红花、茜草等等。体衣的基本形制体衣是服饰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有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一般由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部分构成,其基本样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中有着繁复的变化。如衣领有交领、直领的区别,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是交领,藏、朝鲜、京、布朗、傣、布依族至今仍保留这种样式。衣襟有对襟、左衽、右衽等样式,汉族古代多右衽,各少数民族多为左衽,直襟在近现代更为流行。衣袖有宽、窄、长、短的变化,善于骑射的北方少数民族多为窄袖,汉族古代曾经受此袖式的影响,但一般来说,汉族最流行的是宽长的袖式,长袖的习俗在现代已较少见,但在宗教法衣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仍有保留。下裳即裙子,上古男女都用裙,以后男子渐少穿裙,裙逐渐为女子的专用服饰。下衣除裙之外还有有裆之“裈”(,类似今长裤)、无裆之“绔”(,似今护腿)、类似短裤的“犊鼻裈”等。衣裳连属的形制古代称为“深衣”,后来的长衫、长袍以及现在的连衣裙等都属这种形制。头衣的基本形制头衣是防寒避暑的重要服饰。烈日当空时,人们摘一片较大的树叶盖在头上,或将树叶编成环状套在头上,就是古老的帽子了。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礼仪场合用前后有旒的礼帽,后为皇帝专用。弁是古代贵族的帽子,其中皮弁是武冠,爵弁是文冠。帻最早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武将中,起到使鬓发不垂落的作用,类似手帕。汉代起身份低微者只准戴帻不准戴冠,东汉起冠和帻往往配合使用。巾是包头发的头巾。幞头最初只是头巾,因出四脚而得名,自帝王至庶人都可使用。自北周至明代,造型变化很大。由四脚逐渐变为二脚,开始很短,以后越来越长;还分为直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各种样式。到明代初年,幞头有平脚、交脚两种,成为官员公服中所需服饰之一。妇女的头衣主要有帷帽、盖头等。足衣的基本形制中国古代鞋的形制很多,以麻、葛制成的单底鞋称屦ju,单底下复以木板的重底鞋称舄xie,厚木板为底、底下有齿的称屐ji,高统的皮鞋叫靴,其他还有各式各样的草鞋、布鞋等。袜有长、短、有底、无底之分,还有特殊的足衣“包脚布”。北方农村曾流行先以包脚布裹脚,然后穿鞋的习俗。五代以后,汉族妇女长期流行缠足,普遍穿着缠足鞋,鞋面上的刺绣纹样往往十分精致、玲珑,都有吉祥的象征寓意。中国古代以跪坐为主要礼节,登堂入室要脱履甚至解袜(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有“古者臣见君解袜”),其后仅脱履。跪坐转变为垂足而坐后,则在正式场合中以跣足为不敬。佩饰北京猿人的遗址中曾发现大量人工制造的装饰品,它们是原始人注重人类自身美观并利用天然器物来修饰、美化自己的重要标志,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本能渴求。至新石器时代,装饰品更加普遍和规范、精致,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戒指、项链、手镯、头饰等,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仰韶文化的陶人像和三星堆青铜人像都可见耳垂上穿着耳洞。距今五六千年的山西姜寨遗址有一处少女墓,出土了一套美丽的项饰,由8721件有孔的骨珠穿成,可以想见所花费的精力。中国各民族对佩饰一向很讲究,形制和样式也极多。如头部有簪、钗、梳、珠翠、花朵;面部贴花钿;耳部有耳环、耳珰;颈部有项链、颈圈;手部有钏、镯、指环;腰部有玉佩、荷包等。古代的各种发式、髻式和近代以来的烫发等,其实也是头部装饰。在阶级社会中,首饰也是地位的标志,一般规定,凡庶民首饰一律不得用金甚至涂金,也不得用宝石珍珠。士大夫之妻方可用象牙、玉。只有诸侯及封爵才可用金银。形制也有规定,如簪钗,命妇以上方可用大型花簪,称为“花树”。根据级别分别有五树、七树、九树等。皇后、贵妃则演为冠。服饰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帝王和官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礼服,用于祭祀。大典礼。后来分出祭服和朝服,前者专用于祭祀,后者则用于大典礼(如大朝会)。另一类是常服,也称公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场合。这两类服装都依身份和官品的不同有所等差。以汉以后的公服为例,等级区别主要在于:1,色彩。皇帝以赭黄,饰龙纹,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差。各代的具体规定略有差别。2,革带。官员所用腰带上饰有不同的饰片,根据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铁等质料制成。3,章服。唐朝官员出入宫门,以鱼符为凭证,平时以袋盛装,佩于身边,即鱼袋。三品以上衣紫者鱼袋饰以金,五品以上衣绯者饰以银,这就是章服制度。章服除本身官品所得外,还有借、赐等规定。4,到明代,又增加以补服区分官品的方法,即在胸背缀以象征不同官阶纹饰的补子。大体是封爵和驸马用麒麟,文官用禽鸟,武官用兽。官服的底纹用蟒(似龙,比龙少一爪)。清朝公服除继续用补子表示等级外,还有1,冠帽上的顶珠色彩、质料不同。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无顶珠者无品,即不入流者。2,朝珠需五品以上及内廷官员方可用。3,腰带不同:皇帝本支用黄带,叔伯兄弟支用红带,其他用石青或蓝色。4,袍上的蟒纹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到六品八蟒,七到九品五蟒。5,花翎,有一翎到三翎之不等。护士服护士服装源于公元九世纪,那时,已有“修女应穿统一服装,且应有面罩”(后改为帽子)之规定。现今护士帽乃由此演变而来,它象征“谦虚服务人类”。 真正的护士服装应该起始于南丁格尔时代,也就是说,19世纪60年代始有护士服问世。南丁格尔首创护士服装时,以“清洁、整齐并利于清洗”为原则。样式虽有不同,却也大同小异。此后,世界各地的护士学校皆仿而行之。20世纪初,护士服陆续在我国出现。因白色向为国人所忌,颜色的选定成为最初护士服的主要难题。于是,女护士改为粉红色衣裙,男护生着蓝色长衫。当时发辫尚在流行,女护士的发梢上系一根红头绳,十分别致。四川和其他一些省的习俗以头上戴白为丧服,因此,对护士帽的戴用异议颇多,一时难以统一。20年代后,随着陈规陋习的破除,护士帽被赋于高尚的意义,如帽子代表护士的职业,寓意着健康与幸福等,此后,护士帽的戴用成为常规,而且只有正式护士才能戴护士帽,才有资格为病人做护理工作。护士服装不但体现美观、大方、清洁、合体,更应表现出护士的重要地位和沉稳平和的气质。法官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官服都是袍装。2000年5月1日起,中国法官大换装,规定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法官统一换着黑色凝重的法官袍,基层法院的法官改着西装。法官袍作为法官的职业装有其特殊寓意。首先,从袍的涵义看,袍就是用衣把人包起来。其实质是希望法官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不与案件当事人在庭外接触,与其他不应接触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可以产生权威,距离也可促进公正。其次,在黑袍营造的封闭环境里,法官是独立的。他不受外界的侵扰,只有独立的法官,才能实现独立思维,独立裁判,最终实现公正正义。法官是法律之下的法官,法官袍能帮助法官保持独立的人格,陶冶其法律理论与法治信仰,最终实现公正裁判。其三,从心理学理论看,黑色代表凝重、理性。审判更多的依靠理性,黑袍有助于陶冶法官理性的情怀,培养理性心态。其四,法官袍是法官的仪表,服饰影响行为,法官袍意味着文明、和平、冷静,它要求身着法官袍者注重立言立行,应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以及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影响服饰的主要因素1、气候条件的影响。南方和北方的服饰在质料和款式上有很大差别。在同一地区里因季节不同,服饰的颜色、款式、质料也有变化。如汉族地区有根据季节换单衣、夹衣、棉衣、皮衣的习俗。藏族穿皮袍仅套一袖,也是因青藏高原的多变气候形成的。2,性别、年龄的影响。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大差异,在历史上两者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也不同,由此形成较大的服饰差别。人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着装习惯,如幼儿期穿开裆裤,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礼、冠礼等。朝鲜妇女穿裙,少女以盖膝为宜,中年则长至脚面。3,职业、地位的影响。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总是选择便利自己职业活动的服装,同时,各种职业的人为了便于交往,也希望各自的服装有特定的标识作用。如厨师、医生、护士、执法人员等的职业装,一般都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也影响服饰。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和普通成员的服饰显然不同。汉族地区长期为等级制度垄断,服饰上的尊卑尤为明显,在民间,主仆之间的服饰也明显不同。古人以“布衣”表示身份,以“释褐”表示身份的改变,就是等级服饰的反映。4,场合的需要。古代有祭服、朝服、常服之分,婚礼有凤冠霞帔,丧礼有五等丧服等,都是特殊场合场合的需要。5,生产力的影响。服饰的发展,直接决定于种植、纺织、缝纫、畜牧等行业的生产水平。如现代大量化纤织物的运用,就是科技发展的结果。6,审美风尚的影响。如唐朝流行宽衣博带,宋代的服装清雅合体等,都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2、图片史料说明原始人服饰复原图原始服装的实物,因年代久远已荡然无存,本图是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像复原的。在纺织技术还没有发明之前,兽皮是人类服装的主要原料。当时还没有线、绳,人们推测缝制衣服可能采用动物的韧带。原始人已懂得美化自己,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和其他古墓葬中,曾发现大量装饰物品,材料包括天然美石、河蚌、海蚶等,佩带这些饰物,可能不仅为了装饰,还有对渔猎胜利的纪念。陶纺轮早期纺轮大而厚重,纺坠的转动惯性偏大,只适合纺粗纤维和粗纱。屈家岭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故名。以薄如蛋壳的小型陶器、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等为特征。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能种植粳稻。据C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7502650年),在江汉平原出现的纺轮既小且轻薄,纺坠的大小、重量及转动惯性也减低,故能纺织细软的纤维,织出细密的织物。东正教大主教的礼冠这顶礼冠制作于1634年,材料包括金、银、丝绸、金线、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以及珍珠,表面嵌有耶稣、圣母及数位圣人的画像。礼冠由沙皇赐给东正教大主教,是珍贵的宗教文物,也是俄罗斯锦绣艺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旗鞋清代旗人妇女多天足,鞋子装木底,起初鞋底高1寸至2寸左右,后来增至4寸甚至5寸。高跟的中部凿成马蹄形,踏地时痕印若马蹄,故称“马蹄底”,也叫“花盆底”。高鞋底的兴起,既掩饰了天足,又拉长了人体的比例,使身姿显得修长和婀娜。开始时尚长袍,所以将高底掩盖着,后来又故意将袍子收短,故意露出高底。旗鞋的鞋面多用绸缎制成,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还在鞋面饰各种珠宝。穿花盆底鞋的多为中青年妇女,老妇则穿“船底鞋”,即用平木制底,鞋底如船底造型,一般少女到十三、四岁时也穿此鞋。明清官服补子明清官服都有补子,以示官位品级。明代补子缝在袍子上,前后都是整块。清朝的官服多对襟褂,补子的前片为两个半块,后片是一整块。周围饰有花边,底色深,图案多彩色。所绣动物和花纹都是等级的标志。以文官服为例,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雀,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鷺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鹊。3、课堂训练释疑如何理解关于服饰起源的论说?有关服饰的产生一般有以下诸说:1、护体说。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衣,依也”。王充论衡:“衣与食俱辅人体,食辅其内,衣卫其外。”2、.遮羞说。三国张揖在广雅释器中说:“衣,隐也。”3、标识说。管子是这样记载的:“衣服,所以表贵贱也。”4、美的追求说。如左传曰:“衣,身之章也。”对上述诸说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如有人反对护体说,认为服饰的产生若是为了御寒,那么热带的原始森林就永远不会创制衣服;若是为了防止擦伤或虫咬,古代简单的衣服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又如有人反对表贵贱说,认为严格的贵贱是在阶级产生之后的才出现的,而服饰的产生必定早于此。文化学多趋向第2说。民族和民俗学家在对原始部族的大量考察后发现,许多土著,居民只掩盖下体而无其他衣着,著名的夏威夷草裙即如此;清代学者所记台湾高山族男子的服饰也如是;非洲沙漠中的黑人总是赤身露体仅在腰间悬一毛皮,他们的皮肤已能适应炽热的日光和阴冷的黑夜,因而不能用护体说来解释。汉代白虎通义:“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类似实物很多,如说是为了御寒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羞耻感,是人类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原始人还有对原始生殖崇拜的普遍信仰,引出了保护身体局部的必要性。格罗塞艺术起源说:“原始人类的身体遮护,并不是对性器官的遮掩,而是为了表彰,引起异性的注意。”两种意见截然相反,但都是从性心理的角度解释服饰产生的原因。还有不少人类学家倾向于第4说。人们发现过不少不穿衣服的原始民族,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没有装饰品的原始民族。服装的保护和遮羞功能对现代人来说是必须的,但在原始人眼里,未必是最基本的。原始人对装饰十分重视,任何被认为是漂亮的东西都被以来堆集在颈、头、腕、脚部,甚至不能附着物品的地方,如耳、鼻等处,也会穿孔而容纳饰品。因此,服饰的出生过程中装饰的需要不容忽视。这部分学者认为,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曾出现过几次冰河时期,由于气候的寒冷,衣服的保护作用才显得突出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