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528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海岛和国家海洋权益海岛及其资源对于国家海洋权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主权权益,二是资源利益。例如,日本海洋产业研究会在其编写的迈向海洋开发利用新世纪(海洋出版社,1988年,第176页)一书中这样描写海岛及其资源的价值:“从海洋开发利用观点看,日本的岛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岛屿在确保日本200海里经济区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北方四岛、礼文岛、奥尻岛、佐渡岛、隐岐岛、壹岐岛、对马岛、五岛以及西南诸岛,对扩展日本与苏联(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等邻国海洋经济区间的边界线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南马岛、大东诸岛等,对日本在南太平洋上扩大经济区起到重要作用。假如这些岛屿不存在,日本海洋经济区只限制在四个主岛海岸200海里水域以内,那么,其面积将从现在的约451万平方千米变为250万平方千米,减少了200万平方千米。”这份报告充分反映了日本政府的观点,并且受到政府的重视。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一是不顾两国政府达成的谅解,蛮横无理地将主权属我的钓鱼岛群岛划入日本管辖海域范围之内;二是所拟东海陆架的专属经济区划界的主张是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原则的,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海南岛的海岸带生产力布局依据资源条件组合最优、开发基础较好、投资较省、效益较好的原则,确定海南岛海岸带城市、工业和港口建设重点区域有三个。(1)海口市。包括琼山区和澄迈的老城,可建成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科教和文化中心。选择东水港、秀英港建成以重型工业、电力工业、化工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港湾工业区。老市区及琼山府的发展以行政、商业、旅游为主,包括轻工、电子等无污染工业。(2)三亚市。以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建成在国内占特殊地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除完善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等旅游区的设施外,应进一步开发西瑁洲、东瑁洲的海岛旅游资源。远期还可开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岛、海洋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发展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以及利用邻近莺歌海海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盐业资源,在崖城建设海洋化工工业和以天然气为原料、燃料的工业区。(3)儋州市洋浦区。位于儋州市西部的干冲、三都、娥蔓三镇,陆地面积170平方千米。利用洋浦港的优良深水航道港湾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充裕、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等有利条件,建设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洋浦港湾工业开发区,将其建成为海南岛西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除上述三个主要集聚中心外,西部的东方市,已具有一定港口条件的八所港,邻近的可建成为水泥工业、玻璃工业和富铁矿开采基地的昌江义河,东部具有较好港湾资源条件的文昌清澜、万宁乌场等,可列为次一级开发区。通过上述重点开发区和次一级开发区的建设,组成环海型的、串珠状的生产力布局。为发挥重点开发区和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并扩大农村腹地和加强全岛联系,带动全省经济起飞,还需进一步建设交通网络,将各个环带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沟通,便于交流,为各个区域发展商品经济服务。海南省旅游资源开发海南旅游资源是以热带海滨风光为其主要特色,旅游资源种类多,质量高,集自然风光、珍稀动植物、民族风情、文化古迹和热带海岛城市风貌为一体,具有典型的热带海岛风光。为合理开发海南的旅游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好总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步实施。政府应加强对旅游项目建设的宏观指导,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海南旅游资源,防止区域和项目开发的雷同,必须按区域结构和旅游功能的差异,进行总体布局,有重点地分片开发,建立六大旅游中心系统,以强化其功能,取得整体规模经济效益。1海口旅游中心系统包括海口市区、府城、桂林洋、马鞍岭火山口、东寨港红树林、八仙泉、高隆湾、东郊椰林、铜鼓岭、木兰湾、盈滨岛、南丽湖、临高角和洋浦等。其主要旅游功能是:观光、游乐、购物、近郊度假、会议、展览等旅游活动,以满足国内外商务、会议、探亲、观光度假旅游者和城市居民的需要。2三亚旅游中心系统包括亚龙湾、天涯海角、大东海、鹿回头、三亚湾、崖州湾、海棠湾、海山奇观、落笔洞、南湾猴岛、香水湾、土富湾、黎安城等海滨旅游区和七指岭温泉旅游区。其主要旅游功能是:国内外避寒、冬泳、海上运动、保健等度假旅游,以满足国内外高层次、高消费游人度假的要求。3石梅湾旅游中心系统包括石梅湾、小海、神州半岛、南燕湾、杨梅湾、兴隆温泉、东山岭旅游区和万泉河口、冯家湾、官塘温泉、龙湾港、白石岭等。其主要旅游功能是:以世界热带“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上游乐、旅游度假,以满足海内外游人领略异国“海洋文化”氛围的要求。4五指山旅游中心系统包括五指山、通什山城、鹦歌岭、百花岭、吊罗山、木色等旅游区。其主要旅游功能是:黎苗风情、名山旅游等度假旅游,以满足国内外旅游者体验民族风情、热带山林风光、高山避暑等专项旅游的需求。5尖峰岭旅游中心系统包括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华南热作两院植物园、坝王岭、大田坡鹿保护区、棋子湾、猕猴岭、松涛水库等。其主要旅游功能是:原始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考察、“回归自然”等专项旅游。以满足科学考察、环境保护、探险旅游者和大、中学生以及各个不同层次旅游者观赏原始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的需求。6西沙海洋旅游中心系统西沙群岛上生长着热带动植物,附近海域盛产热带鱼类和贝类。可开发海洋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和观光、休闲度假游,以满足国内外科考旅游者、探险旅游者以及青年旅游者的科研和猎奇需求。以上六大旅游中心系统,除体现主题功能外,还应将吃、住、行、游、购、娱协调配套发展,以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特点突出、服务功能齐备的综合性游览区。近期将以开拓海口和三亚旅游中心系统为重点。海南省海洋区域开发布局(一)本岛海岸带开发1北部沿海开发带,以海口市为中心,由海口湾、澄迈湾、铺前湾和清澜港等4个海洋开发区组成的综合性沿海开发带。经济技术条件、港口开发条件、旅游资源等具有明显优势,经济基础较好,是海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全岛的整体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及先导作用。2东部沿海开发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由龙湾港、万洲港和乌场港等3个海洋开发区组成轻工、水产业开发带。着重发展旅游业、海滨砂矿、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以及其他轻工业。3南部沿海开发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由南湾猴岛、大东海亚龙湾、崖洲湾三亚湾、莺歌海、岭头尖峰岭等5个海洋开发区组成的旅游开发带。因此,经济开发必须围绕滨海旅游这一中心进行,努力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把它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4西部沿海开发带,以那大、八所为中心,由八所石碌、洋浦那大、洋浦新盈等3个海洋开发区组成的同构双中心重化工业开发带。岸线较平直,是海南岛矿产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带。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建材工业、浆纸工业、钢铁工业和制盐工业及其基础化学工业;农业生产的重点是海水养殖和捕捞。(二)主要海岛开发1西沙和中沙群岛应以西沙群岛的开发为主,在继续建设永兴岛的同时,积极开发石岛和七连屿等一些面积较大的岛屿,形成以永兴岛为据点的海岛开发群体。进一步加强永兴岛上基础和生活设施建设,把它建成为海上渔业补给和旅游基地及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为解决海岛电力供应问题,要积极进行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的开发研究,在永兴岛等主要岛屿上建立风能太阳能柴油发电机组互补的能源供给系统。2南沙群岛要以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为中心,根据中央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立足当前,从长计议,维护大局,多做实际工作,为共同开发创造有利条件。3其他海岛主要指海南岛周围一些重要岛屿,根据其不同特点和条件,既可作为岛陆联带开发,也可单独规划,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中的海岛,可结合环境保护进行适当利用;有些海岛较大,资源综合性强,如大洲岛,可进行综合性开发,发展集度假旅游、贸易、补给、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旅游基地。(三)海域开发1中部海区。包括北纬12以北,传统海疆线以内海南省所辖的南海中部海域。要以西沙群岛为据点,以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建立覆盖南海中部海域的海洋开发区。本世纪内要加强西沙群岛与海南岛及大陆间的海运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本海区海洋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基地;大力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深入进行南海海洋资源调查评价和热带海洋科学实验研究。2南部海区。包括从曾母暗沙到北纬12之间,传统海疆线以内的南部海域。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中心,积极开拓国际合作领域,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创造有利条件。3西部海区。以海洋油气和渔业开发为重点,以沿岸洋浦和八所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以及石化工业、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争取进一步扩大储量。渔业生产要控制湾内渔场中下层捕捞,加强上层资源利用,积极开发湾口和外海渔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建立以洋浦、八所港、广西沿海主要港口等为主的北部湾内海航运系统,并发展国际海洋运输业。海南岛的台地海南岛的台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这是高出海面在15米以上的广大平地,由于沟谷切割,把高平地蚀出小河、沟谷,使平地高出谷地。这种广大高平地向南一直伸到丘陵地脚下,高度由15米升到80米,并且可以分成4级(1525米,3045米,4560米,6080米)。这是由于近100万年(即更新世)来海底平原不断受海南穹窿山地上升影响,由海底抬升而成,所以台地表面多有海岸相和浅海相沉积沙泥堆积,并且由于在抬升过程中伴有断裂发生,大量岩浆沿着断裂线喷出,流出地表,覆盖成层,形成熔岩台地,面积达到3 733平方千米,占台地面积的34%。在熔岩台地上还喷发出不少火山。组成台地的物质主要是浅海相沉积的沙泥层或玄武岩的风化层。玄武岩风化层肥力较高,但比较黏硬。沙泥层土质松疏易于机耕,由广大沙泥层所组成的台地是理想的农业地区。台地区由北部到南部都有分布,并且连起来成为一个环带,把岛中部山地丘陵区包围起来。海南调整思路,消除泡沫经济危害海南是我国最大经济特区。开发初期,将房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之金融秩序混乱,财税征管松懈,泡沫经济成分很大。1992年GDP年递增速度达到40%,但很快大幅度下滑,1995年GDP增速仅为4%,持续性差,饱受泡沫经济之害。“九五”时期,海南着力调整发展思路,将热带农业和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xx年,大力发展以订单农业为重点的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增长速度仍然位于各省区前列。抓好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使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抓好工业扭亏增盈工作,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整顿和治理金融市场。使经济摆脱自1995年以来的持续低迷状态。xx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提出争取用30年左右时间把海南建成我国第一个生态省,创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生态型经济。我国区域海洋开发欣欣向荣海洋区位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特别是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土地,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国民生产总值。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海洋产值从80年代初的不足百亿,发展到xx年的4 000亿元。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沿海地方政府相继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本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海、养海、管海呈现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海南省在建省初期就提出了“以海兴岛,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广西抓紧实施“蓝色计划”,按中央部署把北部湾建设成大西南的出海通道;广东省在重点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快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性岛屿建设,以弥补陆地资源的不足;福建省大念“山海经”,决定把100多万公顷滩涂和浅海作为海上田园;浙江省正集中资金开发宁波、温州和舟山地区,建设东方大港;上海市提出以沿海区位优势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把浦东开发与海洋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江苏省制定了“向海洋进军”、“向滩涂要宝”,建设“海上苏东”的方案;山东省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并列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河北省提出“科技兴海,建设海上秦唐沧”的设想,陆海经济一起抓,拓宽海洋开发领域,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天津市提出了使海洋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设想;辽宁省最早提出在6 000多万公顷退海荒地、滩涂、浅海水域建设“海上辽宁”;吉林省以图们江出海口为契机,开展对图们江地区的综合开发研究,主动向海洋进军。我国的蓝色农业我国陆地资源现状令人忧虑。我国内地人口近13亿,人均陆地面积只有0.008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平均人均陆地面积的14,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据估计,尽管我国人口增长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到2030年我国人口仍将达到16亿左右,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增加1.6亿吨,资源的缺乏和环境的恶化两大问题将可能进一步发展。很显然,只依靠耕地和陆地资源,不能全部解决我国如此众多人口的食品安全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将会大大缓解我国人口造成的食品安全压力。像耕种陆地一样耕种海洋,是很多人的梦想。几千年前的第一次农牧业革命,使人类完成了从采集捕猎向种植放牧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化,也揭开了以水土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的篇章。今天,当世界各国备受土地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困扰时,蓝色农业,即以海洋为基础的水生农业,再次奏响了一场新的世界性农业革命的序曲。我国在1981年就提出了使海洋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主张。蓝色农业的重点是水产生产农牧化,即海水增养殖业。近几十年的经验已经证明,在自然条件下,作为捕捞对象的海洋水产资源是很有限的,人们在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同时,必须摆脱以捕捞鱼虾为主的活动,采用以养殖、栽培活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在海洋里栽培植物,主要是藻类和移动能力较差的底栖动物,如贻贝、扇贝游动能力较强但活动被限制在池塘、网箱里的鱼虾类。牧业化就是把鱼虾幼苗培育到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然后放养到自然水体,让其自己索饵生长发育,也就是“有养有放”,充分利用海洋水体的自然生长力。近20多年来,我国“蓝色农业”发展迅速,在形成了大型藻类(例如50年代的海带人工养殖研究)、虾类(60年代到80年代的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贝类等三次产业浪潮之后,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浪潮也正在形成。我国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产值占全国海洋产值的一半以上。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部分缓解了中国人口食物安全问题对陆地农业的压力,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扩大了出口换汇,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蓝色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1)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开发利用的战略意识。一些地方在潮上带大片兴建虾池,利用地下水养殖对虾,发展对虾单一种类的养殖,一方面导致其产业滑坡,另一方面也严重破坏了滩涂的生态平衡。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大多分布于沿海港湾和河口附近水域,这些水域也是沿海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受纳场所。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富含营养物质和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沿海水体,致使局部海域水质恶化。另外,海水养殖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由于单纯经济观点的支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对虾养殖业大多采用单种类(或类群)、高密度、高投饵率和高水交换率的养殖方式。这一方式不仅污染环境,也给养虾业本身带来灾难。海水网箱养鱼对海区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赤潮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大量投喂小杂鱼,饵料系数高,海区水交换率低等。(2)缺乏品质优良、抗逆能力强的养殖品种。目前,除少数种类外,海水养殖对象大多缺乏系统的人工选育,其遗传基础还是野生型的,生长速度、抗逆能力乃至品质质量都急需通过人工选育加以改进。目前我国已培育出一批淡水鱼类品种、数个海藻优良品种或一批品系,而在海水鱼、虾、贝等育种方面尚缺少研究与建树。长期密集养殖后,野生型养殖对象如鳜鱼、中华鳖、中国对虾和栉孔扇贝等大规模死亡,与种质衰退、苗种质量差不无关系,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普遍问题。(3)养殖类群单一并长期持续密集养殖。我国淡水养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证明,多元化(混养)养殖成功的前提是水体空间、饵料资源状况与养殖种类的生活、生长要求相吻合并种间互利,故对种类和数量要有明确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搭配。而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已久。目前,我国滩涂养殖中养殖对象搭配极不合理,几乎清一色的滤食性贝类,如不引起足够重视,这一简单生态学问题必将严重影响滩涂贝类养殖业健康发展。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简介海洋有很强的自净能力,但是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进入海洋的废物超过海洋自净能力时,海洋就会遭受污染。因此,对海洋生态环境必须不断加以治理和保护。我国沿海地区在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中也会产生大量废水、废物,通过不同方式排放入海,影响海洋环境。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污水约90亿吨,这些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营养盐、油类和重金属;港口和航道建设每年有8 00010 000吨疏浚物倾倒入海。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船舶事故,也有可能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我国十分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社会各界保护海洋的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海洋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1)海洋保护法制建设。我国政府在1985年11月加入了1972年伦敦公约,后来又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工作已与国际接轨。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法律,对防止海岸工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上船舶航行、废物海上倾倒、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等作了法律规定。此后,我国政府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海洋环境保护有关的行政法规,以及10余项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海洋环境保护规章和海水水质标准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技术规范。国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以及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业计划。我国已建成海洋环境监测网,包括在港口、河口、排污口设立了242个监测点,在海上设立了232个监测点,覆盖50万平方千米海域。我国还组建了海洋监察执法队伍,国家海洋局拥有4个海监大队,1个“中国海监”航空队,23艘海监船,2架海监飞机,12艘调查船,12个锚定资料浮标和50个海洋监察站,对重点海区、航道、海洋石油开发区、海洋倾废区、主要渔场及陆源排污口进行经常性监视监测,对船舶排污、石油平台井喷溢油及赤潮灾害进行应急监视和取证,对一些污染较重的海域及时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还在大连湾、锦州湾、胶州湾、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开展了环境管理和海洋倾废、石油勘探开发和海底电缆管道铺设的管理,建立起保护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举报制度,基本上制止了随意在海上乱倾废的现象,维护了水质良好的大面积海域。(2)控制陆源污染。我国在控制陆源污染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加强重点排污口的监测、监视和管理,取得了重要成果。1980年至1990年,沿海地区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海量年均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低于全国工业污水年增长7.9%的水平。沿海大中城市还不断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技术改造,开展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并、转、迁,并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控制新污染源,减少了陆源污染物入海量。为防止船舶和港口污染海洋,各类船舶均按规定装备了油水分离装置,编制了船上油污应急计划。港口普遍建设了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和应急器材,每年处理船舶含油污水370万吨,回收废油4.2万吨。为了防止海上石油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钻井船舶全部配备了油水分离器和污水处理装置,各油田都配备了围油栏、化学消油剂,以及溢油回收船。海上油田还普遍制定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计划”。(3)海上倾废管理。作为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的缔约国,我国重视执行该公约的规定,并不断加强对海洋倾废的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了34个三类疏浚物倾倒区,4个空中放油区,签发倾倒许可证近2 000份。同时,大力加强倾倒区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我国严格禁止在海上处置一切放射性物质,逐步停止海上倾倒工业废物,禁止工业废物和阴沟污泥在海上焚烧。(4)保护渔业水域。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贝类生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养虾排水标准、养殖环境管理办法、渔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对海洋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养殖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沿海地区建立了渔业环境保护委员会,全国建立了27个渔业环境监测站,重点渔业水域建立了一批海洋生物保护区。(5)保护渔业资源。我国重视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各种禁渔区、禁渔期、保护区,实行伏季休渔、限制幼鱼比例等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95年起,在东海和黄海实行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即在北纬2635的黄海和东海渔区,每年6月1日9月15日,禁止所有拖网和帆船张网作业;北纬35以北的黄海渔区,每年7月1日8月31日,禁止所有拖网和帆船张网作业;北纬243026海域,也休渔两个月,具体时间由福建省政府决定。在黄海中部设立了对虾亲虾休渔区,比较好地保护了对虾资源。在休渔期间,做到“船靠港、网入库、人上岸”。1997年我国政府制定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指标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控制,要求将其控制在1995年以前的水平;同时,严格限制拖网和定置网作业,压缩帆船张网规模。休渔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休渔期间,带鱼、黄鱼、鲳鱼等幼鱼资源得到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资源量明显增加。据统计,1997年与1994年比较,带鱼增长15%,小黄鱼增长37%,鲳鱼增长113%,鲐鱼增长17%。我国积极参与了公海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先后参加了一系列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参加保护渔业资源的国际合作。19931995年,我国参与了联合国关于养护和管理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协定的制定工作。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就开发和保护白令海渔业资源问题进行谈判,并签署了中白令海峡鳕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为了保护公海渔业资源,我国参与了保护金枪鱼、鲸类,以及濒危物种的国际活动,并参加了促进公海上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的制定工作。(6)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1995年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贯彻“养护为主、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科学合理地进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xx年,我国已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1.29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海湾保护区、海岛保护区、河口海岸保护区、珊瑚礁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海岸泻湖保护区、海洋自然历史遗址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7)海洋防灾减灾。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台风为例,全世界每年在热带洋面生成80多个台风,其中北半球有60多个,影响我国的有20多个。海雾、风暴潮、巨浪、海冰等灾害也很多。影响我国沿海的风暴潮、海浪、海冰、地震海啸、海岸侵蚀、台风和海雾,以及赤潮生物灾害等海洋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中仅次于洪涝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约为全部损失的10%。近20年来,我国每年由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人民币,死亡人数约500人。为了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我国建成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开展了主要海洋灾害分析、预警报和评估业务,建设了海上搜救中心和沿岸防灾准备应急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减灾体系。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都播放海洋环境预报信息,包括海浪、风暴潮、海冰等;沿海地区的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预报海洋环境信息,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8)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海洋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为了保护好海洋环境,我国制定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xx年)计划和xx年长远规划,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并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污染源控制,制定入海河流全流域水质目标,综合处理排入污水管网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指标,颁发污染物排海许可证,严格限制超过规定数量的排放。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完善污染监测网,健全卫星、船舶、岸站立体监视和执法体系。逐步建立排污收费制度,对清洁生产企业实行减税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发展海洋环保技术和产业。加强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设观测网、数据采集与通讯网、预警和服务网,以及资料质量控制系统等。我国海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形势下,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地位显著。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成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1)“海洋国土”意识淡薄。多年来,我们的宣传媒介在讲到我国国土面积时,往往只讲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而很少讲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或根本忘记了还有“海域”这一重要概念。1998年5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庄重宣布,中国960万平方千米是“陆地国土”,明确表示还有“海洋国土”,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但是,当前不少科普书籍、教科书和参考辞书仍有许多概念上界定不清或含混的地方。(2)海洋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我国海上执法队伍比较分散,执法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单位无视海域属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擅占海域,使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流失。许多地方将国家海域资源视为私有,归集体或个体经营。更有甚者,当国家建设需要使用时,却又向国家索取巨额经济补偿,使国家蒙受损失。有的地方争占海域,如浅海养殖,侵占航道,影响航行安全。海岸工程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破坏生态环境。养殖占用盐田,有的地方开发利用违背自然规律,使资源与环境遭到损害,如占滩采沙、盲目建筑、酷渔滥捕,使海洋生物大幅度减少。(3)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赤潮发生频率高,近岸生态保护力度不够。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海洋开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海洋开发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投入少,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较相对滞后。如加工保鲜、勘探开发等均不能适应需要,制约了资源的深度开发,以致造成粗放经营、开发过度、污染严重等问题。基础设施方面,港口建设发展较快,但各自为政,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海上环境观测点少,仪器设备简陋,手段落后,海上救捞指挥系统不健全。近岸污水处理工程投入少,进展缓慢,加上陆源污染不断增加(特别是生活污水大量增加),使近海污染面临严重的局面。沿海防护林垦伐严重,海防堤防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大大影响防灾抗灾能力的维护。针对我国海洋和环境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的海洋科学家从国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国土的宣传。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教育人民不仅要着眼于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国土,而且要认真对待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的疆域。牢固树立蓝色国土观念,在用好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国土的同时,加快开发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范围的、我国可以利用的海洋专属经济区。(2)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建议加强海洋和环境的综合管理,将分散的管理改为集中协调管理。科学区分近海的海区功能和近岸区划。为保证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制海,用法律调整开发利用中的社会经济关系。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绝不只是制定或修订几部环境或资源保护的单行法,而是一个海洋法体系,包括综合性的国家海洋法和其下各层次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海洋法律法规不仅数量少,而且彼此间的衔接、协调性不强。为推动海洋开发顺利发展,要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加速海洋立法进程,协调各法律法规关系,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以保证规范海洋综合管理等各项工作。执法方面,建立一支统一的海上执法机构和队伍,改变过去依行业分级管理、分部门执法管理的混乱现象,充实执法队伍力量,加强执法人员思想教育和法制观念,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秉公执法。(3)加快海洋和近岸环境污染的治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联手合作,从加强基础研究入手,弄清海洋赤潮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使赤潮和海洋污染问题得以顺利解决。(4)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救灾能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是保障性的,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点: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无偿性。其外部效应要求政府干预,在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投入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以加强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硬件方面,要做好环境预报、资料服务和海上事故应急处理、打捞救助、通信网、预警网、监测网等方面仪器设备的配备,修建维护防潮堤坝,营造、保护防护林(如红树林)。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下多层次、多形式筹资;软件方面,要搞好海上安全技能培训、灾情调查统计分析以及其各网系的科学配置与管理工作。(5)广泛开展海洋科学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海洋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生态功能强弱影响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好坏。目前海洋污染严重,且随着大气流动、海水流向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直接因素。因此,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的责任,应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同时,地球大陆架、海岸带连为一个整体,海洋生物也具有流动性,相对于全球海洋而言,各沿海国家管辖的海域(领海、专属经济区)只是很小一部分,在专属经济区有时也有其他国家权利的渗透。对属于共享资源、面积更大的全球大洋的调查利用,更不是一个国家所能独立完成的,要实行开放政策,打破地域国界限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协作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自然资源。(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xx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