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注:1.阴影部分为增加的内容,框住部分为删减的内容。 2.本教案包括以下内容:电子文档教案一份,实物图片三张,动画演示的幻灯片13张,兰亭集序原文电子文稿一份,兰亭集序配乐朗读(MP3)文件一个,兰亭序歌曲(MP3)一首(周杰伦演唱)。王羲之兰亭诗一首。教学目的: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初背课文2. 品味本文的雅事美、风景美、情感美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教学目的1、2)教学过程: 一、 导入公元年,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戚友(其中包括当代的书法家和诗人),在绍兴西南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这是一次名人高士的集会,他们列坐在溪水两旁,把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依次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大家兴致勃勃,喝了不少酒,做了不少诗。这些诗,被编成一个集子,就是兰亭集。王羲之带着醉意,乘兴挥毫,为这些诗集作序,写成兰亭序。这就是被历代书家推为“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帖。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艺术中的艺术,精品中的精品。 其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寓刚健于优美。结构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高雅,清新,华美,蕴藉。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古人形容它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游如惊凤”,是王羲之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唐人的摹本中约略领会其神采了。 奇怪的是,几天之后,王羲之重新书写本序,却总也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原因何在? 事过境迁,缺少了彼时的那一份“情”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去探求了。 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二、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癸丑(gu) 修禊事也(x) 多音字:会稽(kui j) 感慨系之(x) 曾不知老之将至(z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三、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五、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课文分析提示 提问: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鉴赏的美?文章洋溢着什么样的情?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提示1:文章有三点值得我们鉴赏的美 流觞曲水雅事美山明水秀风景美深沉感慨情感美提示2:文章洋溢着一种流动的情感乐痛悲 分析: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一)、乐什么? 分析第一节。这一段内容写什么?教师读,同学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时,地,事。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人杰地灵,景色优美的山阴。越王勾践遍植幽兰的兰亭。古风盎然的修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 都是一时名士。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帅,大诗人李白的崇拜偶像。支遁,当时名士。玄学家。孙绰,时任右司马,文学家。王献之,羲之少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环境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景色。要点: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洁静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管弦丝竹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方式 : 文人聚会少不了诗酒二字。“酒” 是感情的催化剂,喝酒的方式曲水流觞,别致;诗,是感情的产品,高雅。无管弦,兴耶,恨耶?无丝竹之乱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 能见度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 心境: 风轻轻地送来兰的幽香,抬头远眺,天高白云飞,青山碧水秀美景如画;侧耳细聆,山间泉鸣细,林中鸟语欢天籁动人。任是心如止水的人,也禁不住要“神游八极,思接千载了骋怀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最后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六、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配套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 课文悟读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分析提示: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文章中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语句,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三、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明确:“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