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3303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7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历程,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19291933年经济危机暴露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后,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3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主要影响(1)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2)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3主要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_粮食税_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部分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恢复私人小企业。(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4意义(1)实践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请简要评析之。提示: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此观点是错误的。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2)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点的工业化建设。(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4主要表现(特点)(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5影响(1)作用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体制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有何弊端?提示: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改革内容(主要措施)农业改革(重点):实行农产品的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运动。工业改革: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1)工业改革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2)影响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放缓,经济发展停滞、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以指导性指标取代指令性指标。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1.俄罗斯专家格阿尔巴托夫认为勃列日涅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短命,为什么?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2.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1(xx广东卷)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信息“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答案:C2(xx课标全国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依据信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可知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故A、C项错误;1936年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故B项错误。 答案:D3(xx海南卷)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项错误。答案:B4(xx课标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取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5(经典再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本题考查史论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A项错误;此时苏联已经成为工业化强国,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D项符合题意。答案:D6(xx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A项错误; B项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背景, C项错误。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