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794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册秋声赋知识运用一、学海拾贝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二、新题导练1.辨析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A.但闻人马之行声()B.又如赴敌之兵()C.天之于物,春生秋实()D.如助予之叹息()答案:A和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和D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C.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D.兵连祸结三十余年()(1)兵答案:A.士兵B.兵器C.军队D.战争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乃重修岳阳楼()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乃答案:A.表判断,副词,是,就是B.你的,你们的C.于是D.竟然A.物过盛而当杀()B.盛夏这时,当风而立()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当答案:A.应当B.对着,面对C.抵敌D.占着,把守着合作与探讨一、讨论题目秋天,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也许只是一个天高云淡、硕果飘香的黄金季节,但翻一翻中国古代的诗文,会发现“悲秋”才是中国秋文化中最常见的主题。结合我们学过或见过的有关秋的诗文,探讨一下其中的奥妙何在。二、讨论指导讨论方式:课前搜集有关秋的诗文资料,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两人相互讨论,然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换意见。讨论思路:1.秋的自然特点是什么?它怎样渗透到了中国文化中?明确:大自然的秋天除了秋高气爽、秋实累累的美好迷人的一面,还有秋风劲厉、万木凋零,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面。所以说,秋是一个丰收与衰败、喜悦与哀伤共存的季节。它的自然特点影响到了人的感情,进而反映到文学中,又进一步渗透到了整个文化中(包括哲学、宗教等),成为别具特色的中国秋文化。2.秋的文化特点是什么?明确: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至气候地理特点来看。从地理气候来看,中国处在北温带的亚欧大陆上,四季分明,秋的气候特点特别明显,这是秋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有漫长的专制的封建统治历史,政治多黑暗,时局多动荡,而作为社会敏感人群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也一直处于社会的风浪中不能自控,而中国文化人又有渊源极深的忧国伤时的传统,于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极易从秋的肃杀劲厉、凄凉萧瑟的一面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人生、对民族国家的悲叹,动之于衷而发之于言,成为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这种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如“盛极必衰”“物过盛则当杀”“一治一乱”等。因此,“悲秋”成为中国特色的秋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3.关于秋的诗文都是“悲秋”的吗?有咏秋、赞秋的吗?明确:并非都是悲秋。可结合诗文来分析,如刘禹锡的秋词、杜牧的山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等。还可印发当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记录知识总结一、课文总结1.要掌握的字词悚然(sn)铮铮(cn zhn)慄冽(l li)黟然(y)绿缛(r)2.把握作者“体物写志”的表现方法。二、学习心得收获: 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