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备课资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762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备课资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备课资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备课资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备课资源合作与讨论1.诗人是怎样塑造琵琶女形象的?提示: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先是写琵琶女出场。对琵琶女的出场写作也是“千呼万唤”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来烘染,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衬出“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作足了铺垫。恰在这时,“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于是便有“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之举。但“相见”不是容易之事,琵琶女有她的难言之痛,不愿见人。接下来写弹奏琵琶,通过对乐曲的描写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这是全诗描写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弹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仅仅是调弦定音,就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下面即围绕“有情”二字描写。可以分为八步。起调。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演奏神态和动作,突出“低眉”与“信手”。指法灵活多变(抚、捻、抹、挑)。乐曲内容。霓裳六幺,内容丰富多彩,弹奏难度也大。音色与音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乐曲收束的动作和声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干脆利落。侧面写听众反应,给人留下隽永回味的广阔空间。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下面是对人物形象的完善与升华。用两个肖像描写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则表现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2.诗人是怎样描写音乐的?提示:运用比喻。音乐诉诸听觉,虚渺飘忽、过耳即逝。诗人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用象声词和双声词。“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象声词和双声词的使用,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用衬托。用衬托手法写出了音乐产生的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3.作者是怎样坦露自我形象的?提示:利用互补法,在故事情节的高潮中坦露自我形象,便于直接抒情,更易于感染读者。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自己的。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弊政、实行仁政而遭打击,从首都长安被贬到遥远的江西九江,心情很痛苦。琵琶女弹出哀怨的乐曲已拨动了他的心弦,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时,更激起他的感情共鸣。同命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我”的诉说,反转过来又拨动了歌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时,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又进而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全诗通过“弹奏诉说诉说弹奏”来叙写,从而淡出琵琶女,现出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受的压抑。4.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提示: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5.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提示: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1.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2.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3.文章结构这首诗有缜密的双线结构,琵琶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双线交错,时隐时现,交织于主旨句,汇合于结尾段,实现了诗人与艺人之间感情上的沟通与融合,升华了全诗的思想境界。全诗共五段:第一段:写诗人江边夜送客,忽闻琵琶声。第二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第三段: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第四段:诗人自叹贬谪之苦。第五段:诗人重闻琵琶抒发“天涯沦落”之情。4.艺术特色(1)复线结构是本诗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琵琶行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明线),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暗线)。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同命相怜的感喟之中。正是因为虚与实,叙事与抒情,歌女与诗人,既交叉又汇合,全诗的内容表现丰富,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2)以情动人是这首诗的另一显著的艺术特点。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悲伤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愁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人物昔盛今衰、暮境凄苦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泊流落的悲切之情。末尾一段,凄凄的弦声与掩面哭泣相互照应,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3)对音乐的描写极其成功。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作者以声绘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这样借助语言的音韵摹绘音乐的音韵,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有,作者写琵琶女的演奏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知识运用唐诗鉴赏【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濛濛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解析: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这里选的是他写的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有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之间的交往均已无可考,但从本诗来看,他们的关系颇好。诗首联中“楚江微雨里”点出了“雨”,同时一个“里”字也暗示作者正身历其间;“建业暮钟时”的“暮钟”点明了黄昏时分,因佛寺中有早晚撞钟、击鼓以报时间的习俗,所谓“晨钟暮鼓”。“楚江”“建业”(今南京市)均为送别之地。由此可见,本题A项的赏析是恰当的。这首诗的第二联中“漠漠”是“密布”的意思,细雨密布在帆上,帆变湿而重;“冥冥”是“迷漫”的意思,微雨迷漫,飞鸟在雨中翅膀沾雨所以飞翔起来就较为困难。第三联中“深”“远”两字更着意地渲染了一种细雨迷濛的景色。“海门”在诗中是指内河通海处,即海口,从建业东望海口处,自然深不可见;加上细雨纷飞,故只能是朦朦胧胧;“浦树”指江岸之树,远远望去,它们在霏霏细雨之中显得很湿润。这两联诗勾勒出了一幅极富立体感的画面,而且整幅画面笼罩在微雨濛濛之中。可见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濛濛的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因此,本题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本诗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有“腾云似涌云,密雨如散丝”句。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控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而C项的赏析中却说这首诗“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显然不太恰当。所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答案:C【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题李凝幽居 贾 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月下门”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解析:本题侧重于对语句的理解,是为下一题的鉴赏作铺垫作准备。A项就标题设项,考查对“题”和“幽居”两个词语的理解;B项考查“少邻并”三字的意思,关键在“少”字,被读sho,意为“不多”,C项考查对“推敲”这一典故的了解;D项考查“幽期”和“不负言”,都属于语句的理解层次。B项“少邻并”理解有误。从全诗来看,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o),而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o)。答案:B(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作品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A项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从表达方式上说,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以及阅读效果等方面。惟C项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不准确的,因为“中间两联”重在写景,而非叙事。同时,首先并未写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是写李凝幽居的环境。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