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045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4教案 苏教版必修4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4教案 苏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3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谷不可胜(shng)食也 数罟(cg)不入洿(w)池(罟:从网,古声) 养生丧(s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师生就课文词句要点进行具体分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曰: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ng,尽。 (必修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密,与“疏”相对;罟,g,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学生试背课文第12节 4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名词,音w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动词,音(w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出自本课的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4)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5)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6)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学信息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